人类历史上徒步环游地球第一人,受20多个国家元首接见的潘德明!
人类历史上徒步环游地球第一人,受20多个国家元首接见的潘德明!
“壮志凌云行万里,雪耻荣光映寰宇。”
这句诗仿佛为九十多年前的壮举吟唱,讲述着一位名叫潘德明的中国青年,心怀洗刷“东亚病夫”耻辱、谋求世界荣耀的崇高信念,踏上了前所未有的环球之旅。他以双脚为舟,自行车为帆,穿越数万里的征途,历经七载春秋,环绕地球一周,成就了人类历史上首次以如此质朴而坚韧的方式完成的伟大航行。
在这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上,潘德明不仅跨越了地理的界限,更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与赞誉。他的名字,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在南洋巨商胡文虎、印度圣雄甘地、文坛巨匠泰戈尔、土耳其建国之父凯末尔、少帅张学良,乃至美国总统罗斯福等众多国家领袖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更有近一千二百个团体与各界名流,在他的纪念册上留下了宝贵的手迹,每一笔都是对他勇气与毅力的最高致敬。
启程与挑战
潘德明又名文希,1908年出生于湖州,祖籍南汇沈庄陈家宅。他的父亲是一名裁缝,专门替教会里的外国人做西装,这让潘德明从小有机会接触洋人,学会了多种外语,并听闻了许多国外的故事。
1925年17岁的潘德明随家人迁至上海,就读于南洋高级商业学校。他立志学好手艺,出外闯荡开阔眼界。
1930年6月28日,已在南京做餐馆生意的潘德明,在《申报》上看到《中国青年亚细亚步行团出发》的报道,该步行团成立的初衷是“雪东亚病夫耻”,让全世界看到中国青年之风貌。潘德明毅然扔下南京的餐馆生意,急奔上海,后在杭州追上步行团。步行团出国门后,因天气炎热、疫疠横行等原因,成员不断退出。到达越南时仅剩潘德明等3人,之后其他2人又相继病倒,不能继续前行。最终步行团只剩下潘德明一人,但他决心坚持走下去,并将行程扩大到环球旅行。
1931年元旦,潘德明在越南西贡买了一辆英国产的兰翎牌自行车,开始以骑车或步行的方式环球之旅。
名流的关注与支持
潘德明自柬埔寨启程,穿越泰国与马来西亚的葱郁大地,于三月抵达新加坡。潘德明制作了一本“名人留墨集”,重达八斤。南洋巨贾、万金油大王、报业巨擘、爱国华侨胡文虎,作为首位在集上留下墨宝的人,不仅赠予潘德明一番深情的寄语——“愿世界之路,皆留下你脚车的轮迹”,还慷慨解囊,资助了他的旅费。在新加坡华侨组织的鼎力相助下,潘德明终于办妥了曾一度受阻的签证,于四月扬帆起航,驶向印度。
在加尔各答,潘德明有幸拜访了诗人泰戈尔,并与正领导英属印度独立运动的圣雄甘地和尼赫鲁会面。泰戈尔的话语如同甘霖,滋润了潘德明的心田:“我坚信,你们拥有一个伟大的未来。当你们的国家屹立不倒,将自己的精神展现于世界之时,亚洲也将迎来辉煌的明天,我们都将共享这份未来的喜悦。”如今,泰戈尔的预言正逐步变为现实,潘德明也因此更加坚定了自己环球之旅的使命,他在给家人的信中写道:“我自当勇往直前,竭力振奋民族精神。”
离开印度后,潘德明的足迹延伸至波斯,再穿越伊拉克与叙利亚,最终抵达耶路撒冷。他继续西行,穿越西奈半岛,渡过苏伊士运河,踏上了埃及的土地。在这段旅程中,潘德明的自行车不幸在途中被盗。然而,与那些携带武器的国外探险家不同,潘德明仅携带了一面铜锣,用以震慑野兽。每到一处,他总以诚挚的话语作为开场白:“我是来自中国的潘德明,正徒步或骑车环游世界。途经贵国,请多多关照。”正是这份真诚与勇气,让他在无数次险境中化险为夷,继续前行。
1932年7月,潘德明来到奥林匹克运动的发源地希腊雅典。此时中国因财政困难,无财力选派运动员参加这年举行的第十届奥运会,潘德明痛心疾首,在奥林匹亚运动场遗址上,用几种语言刻下“中国人潘德明步行到此”
告别希腊,潘德明踏上了前往伊斯坦布尔的征途,那里曾是亚细亚步行团梦想的终点。在土耳其,一个意外的邀请悄然降临——土耳其国父凯末尔特地在安卡拉议会设宴相待。凯末尔,这位深谙国家兴衰的领袖,对潘德明以环球之旅雪洗“西亚病夫”耻辱的壮举心有戚戚焉。他向潘德明细致描绘了土耳其正经历的深刻变革,两人相谈甚欢,共鸣在胸。
与凯末尔的会面结束后,潘德明的旅程继续向北延伸,他穿越了保加利亚,深入欧洲大陆的心脏地带。罗马尼亚、德国、法国、英国,乃至北欧四国等十多个国家的风景,都被他一一收入眼底。然而,这次欧洲之行,潘德明发现,尽管这些地方闻名遐迩,却并非他想象中的那般富强,大萧条的阴影正笼罩着这片大陆。
即便如此,潘德明的名字已然在国际上大放异彩。他受到了法国总统、总理的亲切接见,还与德国的小胡子元首及其宣传部长戈培尔,以及英国首相等欧洲政要进行了深入交流。据闻,小胡子元首还亲自为潘德明绘制了一幅肖像画,这份殊荣无疑是对他环球壮举的最高赞誉。
1933年7月27日,正在法国巴黎养病的张学良将军接见了他,并在《名人留墨集》上题写了“壮游”二字。之后,潘德明经荷兰、德国进入北欧,11月24日,跨过英吉利海峡,来到伦敦,周游欧洲16个国家。
1934年2月16日,潘德明到达华盛顿,受到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接见,并加入了世界探险家协会。在一年的时间里,他几乎走遍了美国,芝加哥等城市的侨胞还热情邀请他介绍旅途生活及探险见闻。为尽快结束环球旅行,赶回祖国,潘德明乘飞机到了古巴,然后经巴拿马、斐济岛、新西兰。
1935年3月下旬,潘德明抵达澳大利亚的悉尼。6月28日,离开澳大利亚,经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到泰国,由泰国至缅甸,进入中国云南。
1937年3月,潘德明为勘测青藏高原,沿着桂江北上,在桂林遇到了大画家徐悲鸿。两人同游漓江,徐悲鸿题写“丈夫壮志”。7月6日,潘德明返回上海,结束了历时7年的环球之旅。他行程数万里,游历40多个国家和地区,途中更是筹集了十万美元。
家国情怀
1937年7月7日,日本全面侵华。那一刻,潘德明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他意识到,个人的梦想与国家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于是,他毅然决定,将自己在旅途中筹集到的十万美元全部捐献给抗战事业,用实际行动支持国家的抗日斗争。
传奇的沉寂与重现
建国后潘德明,靠熨烫衣服和画宫灯养家糊口。1976年10月18日听到“四人帮”倒台的消息,潘德明大喜过望,因多喝了几杯酒突发心肌梗塞而辞世,终年68岁。1979年一位名叫季一德的体育记者,在偶然的机会下,发掘出了这段传奇故事。季一德被潘德明的勇气和坚持所深深打动,他决定将这段历史公之于众,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位伟大的中国青年。随着季一德的报道逐渐传开,潘德明的事迹开始被人们所熟知。是他用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示了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勇敢、执着和坚韧不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