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解读“碳循环”饮食:科学原理、效果及适用人群
专业解读“碳循环”饮食:科学原理、效果及适用人群
最近,"碳循环"饮食法因其声称的快速减重效果而备受关注。浙大邵逸夫医院临床营养科专家团队对此进行了专业解读,从科学角度分析了"碳循环"饮食的原理、效果及适用人群,帮助大家理性看待这一饮食方式。
"碳循环"饮食法最近在减重圈子里火了起来,有报道称某女星采用这种方法在10天内减重12斤。这种饮食方式真的有这么神奇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浙大邵逸夫医院临床营养科的专业解读。
什么是"碳循环"饮食?
"碳循环"饮食是一种在控制总能量摄入的前提下,根据运动强度来调整碳水化合物摄入量的饮食方式。具体来说,就是在高、中、低强度运动日分别安排高、中、低碳水饮食。其目的是通过低碳日增加身体的脂肪代谢能力,而在高碳日配合强化训练增加肌肉贮备,从而达到减脂增肌的目标。
"碳循环"饮食有哪些好处?
研究表明,低碳水饮食有助于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脂质代谢;而高碳水饮食则有助于调节食欲激素,减少肌肉流失。"碳循环"饮食通过节律化调节饮食及运动计划,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碳水化合物的好处,同时教身体燃烧脂肪作为燃料。
然而,目前的专业运动研究中,关于"碳循环"饮食的效果并没有很强的一致性。部分研究显示它有助于强化脂质代谢,增强运动能力;但也有研究显示其与高碳水饮食在减脂及运动能力提升方面并无显著差异。因此,在选择这种减脂方式时需要谨慎。
哪些人适合尝试"碳循环"饮食?
- 已经有规律运动习惯,并能严格执行饮食运动计划的资深自我管理人群;
- 遇到减脂瓶颈,难以突破成效的人群。
"碳循环"饮食有哪些潜在风险?
- 可能导致碳水摄入过多或过少,特别是在没有良好饮食跟踪的情况下,整体饮食运动计划容易偏离;
- 过度关注饮食计划可能造成额外的精神负担,比如在低碳日出现食物渴望暴增,而在高碳日则可能暴饮暴食;
- 不适合糖尿病、脂肪肝等代谢异常患者,心脏疾病患者,饮食失调患者以及孕产哺乳期妇女。
如何实践"碳循环"饮食?
虽然严格意义上的"碳循环"研究主要在高运动强度人群中进行,且存在一定的执行难度。但考虑到大部分人一般每周运动几次的频率,还是可以借鉴其理念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实践。
温和"碳循环"示例
以一位身高160cm、体重58kg的女性为例,假设她的运动规划是:休息日→中等强度运动45min→高强度运动1h→中等强度运动45min→休息日。根据Harris-Benedict公式计算,其基础代谢能量约为1257kcal。中等强度运动日及休息日可选用"低碳日"饮食配比,而高强度运动日则可选择"高碳日"饮食配比。在日常执行时,通过调整食材用量就能达到碳水量的改变。
实践小贴士
- 注意饮食运动监测;
- 选择优质碳水和油脂,如全谷物和坚果;
- 根据进度变化及时调整方案。
结语
减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找到能够持续坚持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碳循环"饮食虽然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并不适合所有人。在尝试任何新的饮食方式前,建议先咨询专业的营养师或医生,确保其安全性和适用性。
本文原文来自浙大邵逸夫医院临床营养科
参考文献:
- UK Chief Medical Officers’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2019).
- Malkov, Roman. The Carb Cycling Diet: Balancing Hi Carb, Low Carb, and No Carb Days for Healthy Weight Loss. Hatherleigh Press. 2012: 240.
- Burke LM, Ross ML, Garvican-Lewis LA, Welvaert M, Heikura IA, Forbes SG, Mirtschin JG, Cato LE, Strobel N, Sharma AP, Hawley JA. Low carbohydrate, high fat diet impairs exercise economy and negates the performance benefit from intensified training in elite race walkers. J Physiol. 2017 May 1;595(9):2785-2807.
- Gower BA, Goss AM. A lower-carbohydrate, higher-fat diet reduces abdominal and intermuscular fat and increases insulin sensitivity in adults at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J Nutr. 2015 Jan;145(1):177S-8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