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如何判断借贷型诈骗行为人非法占有的主观意图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如何判断借贷型诈骗行为人非法占有的主观意图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66law.cn/laws/449466.aspx

在判断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意图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行为人借钱的理由与实际用途

在正常的民间借贷中,借款人通常会告知债权人借款的真实用途,让债权人了解借出资金的用途和风险,从而做出决定。而在诈骗案件中,犯罪人往往会编造一些虚假的借款用途,如投资、工程建设等正当且有丰厚利润的项目,使被害人产生其借出资金安全并能及时收回的错误认识。实际上,犯罪人在获得借款后可能会将钱用于一些高危或无法收回资金的活动,如赌博、个人挥霍等,从而导致被害人的资金无法收回。行为人对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会反映出其借款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而借款时的理由与实际使用的异同,也可以反映出行为人在借款时是否有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客观行为,是考察行为人主观心态的重要依据。

行为人借款时的财务状况

行为人借款时的财务状况是判断其是否准备归还借款的重要因素。行为人财务状况结合其对借款的用途,能够准确把握行为人的真实心态。在很多诈骗案件中,犯罪人在本人负债累累或没有任何偿还能力的情况下,通过虚构事实将自己装扮成富人或具有偿还能力,如谎称拥有房屋、土地、豪车等,在骗得借款后大肆挥霍,造成借款无法归还,此类情形应当认定行为人在借款时就没有偿还的意图。反之,如果行为人本人具有较好的财产条件,虽然通过虚构理由等手段获得了借款,并用于了赌博等活动造成借款无法按时归还的,但其所拥有的其他财产,如房产、汽车、股票等,能够保证债权人利益不受损失的,应当认定行为人在借款时具有归还的意图,不应认定为诈骗。

行为人是否有掩饰真实身份或隐匿行踪的行为

在借贷式诈骗中,犯罪人在犯罪之前会利用假名、假住址或假证件来掩盖真实身份,在得手后便销声匿迹。还有的犯罪人虽使用真实身份,但在骗得借款后或被害人追偿过程中,又通过更换手机号码、变更居住地点等方法来隐匿行踪,这些行为也能够反映出行为人不愿归还借款的主观心态,是判断行为人性质的重要依据。

法院在判断行为人的主观意图过程中,会结合以上三点进行综合的分析和判断,准确把握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我们如果在借贷中遇到以上几种情形也需要考虑是否遇到借贷诈骗。

本文原文来自66law.cn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