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42章:道生万物,损益相生
《道德经》第42章:道生万物,损益相生
第四十二章 以为教父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注释】
(1)一:太极,即道。
(2)二:两仪、天地,这里指对立统一的“阴”和“阳”。
(3)三:一是指阳阳交合产生的第三者“和气”,形气质之始。二是指阴阳相合所形成的一个均调和谐的状态。
(4)负阴抱阳:一是万物以背止于后为阴静,以耳目口鼻腹居前为阳动。二是负即抱,言万物阴阳相抱,牝牡之合。
(5)冲气:空虚的气。
(6)和:“和”居中央,是以木实生于心,草实生于荚,卵胎生于中央。植物背寒向暖亦然,故曰万物负阴而抱阳,而冲气则运于其间。
(7)孤、寡、不谷:生生为道之本,柔弱谦下为道之用。人之所恶,而王公自称,是真能证道而行者。
(8)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弱者损之也、强者益之也。“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9)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凡古人流传之善言以教我者,我亦以之教人,述而不作也。
(10)父:始,凡尊老南楚谓之父。
【译文】
道为阴阳未判之一气混元,即无极;无极生最元始之有,即太极。太极动分,化生宇宙而为两仪,即阴、阳二气。万物有负阴抱阳的特性,阴、阳相交、相融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正是在这种状态中产生的。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是王公却用来作为自己的称谓。
所以一切事物,如果减损它却反而得到增益;如果增益它却反而得到减损。前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后人。自逞强暴的人不得善终,我把这些规律作为施教的宗旨。
【解读】
本章论述了“道德运行之阴阳交互”。老子既倡大家信道、守道、修道,又以行其道于天下为教。指出道的宇宙观与本体论以开示世人。《道德经》全书无不以“无”为精髓,以“无”为神用;以“无”为道体,以“无”为道用,法天地自然而以生为道体。阐明了阴阳辨证思想、古代世界观,以民为本思想的历史渊源,告诫人们应坚守谦卑守辱之道。
一与太极,同体而异名。太极静涵阴阳,互抱互环而为一圆。其中黑者为阴,白者为阳,阴阳静合而为太极,动分而为两仪。物物共一太极,而有其共性;物物又各具一太极,而各有其自性;天地万物之共性,亦即真性与生生无息之本性,及天地万物之母,与真宰者是。故修道即修此真性本性,全真亦即全此真性本性,复性即复此真性本性;以全其天。由人而复于天,返还于自然,而与造化者同体同化,复同其生生无息之根。故又叫唯生宇宙观。
二生三,三生万物者。既有阴阳,唯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天地不交,则万物不生。阴阳交而得“十”,即得中,中则和,和则生。阴阳二气交则生中气。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以生万物为情,以通天地之性也。此即为老子之天地万物生成之道,及唯生宇宙观、唯道宇宙观之思想体系,以为本体论。而老子于道,又多主用超世间之反用原理,故恒主守反、行反以为教。
“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为天道,教人宜循大道而行。“损之又损,而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不可益之又益,以至于大盈,大盈则无不倾。此自损以自全,而全生全道之心法也。自损者,所以求守后而不争先,守害而不争利,守雌而不争雄,守小而不争大,守柔而不为刚,守弱而不逞强;盖“强梁者,不得其死也。”欲远死地而趋生地,唯有处柔弱而不处刚强。能自居于反地,处人之所恶,而不争人之所争,合乎天道,故天莫能与之下争。
【故事天地】
老聃道:“养生之经,要在自然。动不知所向,止不知所为,随物卷曲,随波而流,动而与阳同德,静而与阴同波。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此乃养生之经也。”南荣问道:“此乃完美之境界乎?”老聃道:“非也。此乃清融己心,入于自然之始也。倘入完美境界,则与禽兽共居于地而不以为卑,与神仙共乐于天而不以为贵;行不标新立异,止不思虑计谋,动不劳心伤神;来而不知所求,往而不知所欲。”
南荣问道:“如此即至境乎?”老聃道:“未也。身立于天地之间,如同枯枝槁木;心居于形体之内,如同焦叶死灰。如此,则赤日炎炎而不觉热,冰雪皑皑而不知寒,剑戟不能伤,虎豹不能害。于是乎祸亦不至,福亦不来。祸福皆无,苦乐皆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