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古代另类短兵器,仁者无敌之鞭锏篇
探秘古代另类短兵器,仁者无敌之鞭锏篇
中国古代兵器文化博大精深,其中鞭锏类兵器作为独特的短兵器类型,以其独特的形制和使用方式在军事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从唐代武则天驯马的轶事到明清时期鞭锏作为礼仪和指挥用器的演变,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这一类兵器的历史渊源、形制特点及其在军事实践中的应用。
唐代武则天驯马的轶事可谓脍炙人口,鞭作为兵器也在正史中被正式提及。就实用性而言,鞭、锏的杀伤力并不如刀、矛等锐器,但考虑到三国之后出现的重装甲兵种,也就可以理解鞭、锏出现的必要性了。
图1:晚唐时期魏博节度使何弘敬墓道持鞭武士图
唐代著名的明光铠是以优质的钢铁制成,阳光照在上面熠熠发光,所以被称为明光铠,刀剑难以穿透,而鞭、锏这种钝击类兵器则可以对穿着重甲的战士造成内脏的伤害。
鞭从形制上来看,就是软鞭和节杖的结合。而在军中,执鞭者也带有“节制”的职能,中国鞭、锏的形状类似于国外的权杖,代表指挥权。由于鞭身呈竹节状,加工难度大,使用时容易折断,之后出现了锏,即简化版本的鞭。
我们平时所说的撒手锏,中的锏就是古代武器中由鞭而来的一种铁制武器。属于锏类中的特殊类型。
鞭起源较早,至春秋战国时期已很盛行。鞭有软硬之分。硬鞭多为铜制或铁制,软鞭多为皮革编制而成。常人所称之鞭,多指硬鞭。七节鞭、九节鞭、十三节鞭谓之软鞭。鞭适用于马战与步战。
硬鞭一般用于马战,持鞭之将多持双鞭。钢鞭沉重而无刃,以力伤人。故持鞭锏者均为臂力超人的猛将,如隋唐演义中的秦琼。在民间的门神画像中,秦琼也是以手执双锏的形象出现。事实上,秦琼使用的武器是长枪。时至明代,武将才开始使用双锏,到了清代,锏更成为制式兵器的一种。常用的鞭法有劈、扫、扎、抽、划、架、拉、截、摔、刺、撩等。(本文说的是硬鞭)。
锏,长而无刃,有四棱,上端略小,下端有柄。亦作“简”。武术短器械。锏因其外形为方形有四棱,形状相同,因得其名。锏为铜或铁制,长为四尺。
锏由锏把和锏身组成。铜把有圆柱形和剑把形二种。锏身为正方四棱形,锏粗约二寸,其后粗,愈向其端愈细,逐步呈方锥形。锏把与锏身连接处有钢护手。锏身有棱而无刃,棱角突出,每距六、七寸有节。锏身顶端尖利可作刺击之用。使锏多用双锏。其主要击法有击、枭、刺、点、拦、格、劈、架、截、吹、扫、撩、盖、滚、压等。
清代冯云鹏、冯云鹓两兄弟所著的《金石索》中载有一幅王彦章所使铁鞭的图像(图180),并标注:此鞭长汉尺六尺二寸(约140厘米),重清秤十五斤(约9千克),凡十九节,每节以铜条束之,柄饰木而束以铜,柄端如锤,四面环列“赤心报国”四字,字色绿,似融铜铸就。因此这支铁鞭佚名“赤心报国鞭”。此鞭旧时收在汶上西门外梁王太师庙中,清代道光年间,移贮汶上县库中。
宋代鞭锏
- 下图为宋代连珠铁鞭。鞭身呈间隔连珠状,鞭尾部为铁制八宝配重。中国古代一直使用甲片组成的扎甲,而没有进化为欧洲后来使用的板甲,所以宋代鞭、锏都粗壮沉重,利于破甲。鞭的加工工艺要复杂于锏,在没有电动工具的情况下,在坚硬的铁上开制整齐的铁珠和竹节,并非易事。宋代铁鞭存世量极为稀少,这根铁鞭经过千年,仍保存完好,十分难得。
- 下图为宋代竹节铁鞭,长90厘米。这支铁鞭硕大沉重,非勇武之士无法使用。鞭头呈锥状,除了砸击还有突刺之用。
下图为宋代双龙吞口塔形鞭(公元12世纪,长70厘米。这支铁鞭根部有双龙吞口,鞭柄顶部有一只卧兽,鞭身开具的竹节非常规矩,类似塔形。鞭档阴刻绦索纹和山字纹。在存世的宋代铁鞭中,它是从实战器向礼仪器转化的实证。
下图为福建博物院馆藏宋代“李纲锏”,长96.5厘米。李纲是北宋末期,靖康之变时著名的主战派将领,他临危受命,领导了北宋都城开封保卫战。
这支锏的锏柄为花梨木制作,刻斜旋道纹。锏身配红木套鞘,鞘两面对嵌银丝、阴刻四瓣花、蝙蝠、古磬、璎珞纹等纹饰,鞘口上刻牡丹纹,锏身嵌金篆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李纲制”。
- 下图为宋代盔首铁锏,长82厘米。这支铁锏保存状态极为完整,原装木柄和盔首依然留存。盔首是类似于头盔形状的中古兵器柄首部饰件,在金代器物中多有留存,元代也继续使用。
下图为北京居庸关元代石刻执鞭武将图。也可以看到盔首的形制。这支锏的宋代特征比较突出,可以推断,在宋、辽、金并存的时代,兵器的形制是互相融合交流的。
- 下图为辽代环首一字格铁锏,长83厘米。传承于唐代的环首刀。
明代鞭锏
- 下图为明代龙吞口竹节铁鞭,长109厘米。此铁鞭重9.95千克,是目前已知存世铁鞭中最重的一支,其龙形威猛,保存状态完好。
自明代开始,火器盛行,鞭、锏作为实战兵器的效用越来越小,而更多作为礼器,制作也越发精美。
下图为明代活眼龙吞口竹节铁鞭,长71厘米。此鞭鞭身包浆盎然,铜铁合铸龙吞,并以红铜嵌睛,竹节凹凸有致。
下图为明代连珠铁鞭,长59厘米。明承宋制,连珠鞭形制自宋代开始出现,到明代后,长度缩短,更适于随身佩带。这支鞭保存非常好,几乎没有锈蚀。
下图为明代铁雕龙吞口铁鞭,长76厘米。这支铁鞭根部铁雕鱼化龙,鞭身为起棱小竹节。铁浮雕工艺是中国古代难度很大的技艺,工匠不仅需要手工纯熟,还要有一定程度的审美能力。这支鞭上的龙形非常抽象,既有上层艺术的高雅,又有民间艺术的稚拙。
下图为明代瓜首竹节铁鞭,长66厘米。这支铁鞭原木柄依然留存,六棱柄箍,鞭身完整无损,瓜首圆润,是明代铁鞭的典型代表。
下图为明代瓜棱档铁鞭,长78厘米。这支铁鞭采用通体铸造,鞭档是凸出的瓜棱造型,在明代瓷器和家具中也常有此类造型。
下图为内蒙古博物院馆藏明代铁鞭,可见鞭档也是凸出的瓜棱造型。
下图为明代大漆柄鎏金柄箍铁鞭,长77厘米。这支铁鞭尾部采用铁八宝,原装大漆柄,柄箍阴刻鱼子地卷草纹并有鎏金,柄箍的纹饰和工艺与仪征博物馆馆藏的宋代“贾家造“鎏金带扣类似。
下图为明代龙吞口竹节纯铜鞭,长74厘米。器物整体气韵古拙,龙吞苍劲,原柄木仍然留存,是非常完美的一件收藏品。
明代开始出现了黄铜制兵器,铜的硬度远远小于铁,特别是鞭、锏等易于折断的兵器用铜制,很难用于实战。制作此类熟铜兵器,铜需要精炼,称为四火黄铜。
下图为明代纯铜竹节鞭,长76厘米。这支铜鞭鞭档浮雕如意云纹,鞭头錾刻菱形纹,铜色绚烂,具备较高的艺术价值。
下图为浙江宁波东钱湖南宋望族的墓道石刻群中手持龙吞锏的武官石刻。
明代代锏的作用和鞭类似,也是作为礼仪和指挥用器。从形制上可以看出,明代的锏也承继了宋锏的制式,但锏身演化得更为修长。
下图为明代全装铁雕龙吞口铁锏,长110厘米。此锏根部浮雕龙形,锏档外沿镂空云纹,内侧铁鋄银仙鹤莲花纹饰,披麻大漆鞘,鞘装鋄银纹饰,锏身开槽一丝不苟,宝珠头锏尖类似佛塔造型。鞭锏类武器钝重无锋,打击敌人不会立刻致命。这支锏的完整性、等级和工艺水平都达到了中国古代钝击类兵器的巅峰。
下图为明代全装铁锏,长98厘米。锏身根部带有阴刻龙纹,是一支非常标准的明代制式官锏,而且是存世不多的几支带鞘的长锏。
下图为明代瓜首铁锏,长92厘米。此锏气势豪迈,特别是尾部的瓜首配重——尾瓜非常巨大,柄部大漆保存完好,是明代长锏中的上品。这支锏的锏尖部分呈尖锥状,明代超过90厘米的长锏锏尖有起线自然收拢、宝珠形和锥形三种形制,锥形长锏则更侧重于穿刺。
下图为明代鋄银装具长锏,长92厘米。在明代,北京是抵御游牧民族入侵的桥头堡,南京则是经济贸易的中心。南京现在还有地名称为“大锏银巷”,是明代制作鋄银兵械的场所,明代的戚家刀也偶见素鋄银装具。这支锏的尾卯也残余鋄银,锏身凹槽开制非常自然,细节处体现了工匠高超的工艺水准。
下图为明代宝珠头长锏,长92厘米。此锏留存大漆原柄木,锏身四面有凹槽,锏尖为宝珠头,是一支保存非常完好的明代制式铁锏。
下图为明代鎏金龙吞口铁锏,长81厘米。此类锏为明代制式锏,推测为明代宫廷禁军军官使用。明代有三大营拱卫京师: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
下图为明代莲台吞口铁锏,长81厘米。此锏锏档上方雕饰了一座莲台,锏档上阴刻海水纹和山字纹。此锏有浓重的佛教色彩,表明了使用者慈悲超度的用意。
下图为明代瓜首瓦槽精钢锏,长74厘米。铜装瓜首海棠折沿档,锏刃刨槽犀利有力,钢质清亮致密,吞口有铁雕花纹,锏尖收尾流畅,截面呈菱形,是明代晚期的制式兵器。钢质明显不同于其他铁锏,主要原因是明代晚期炼钢技术和防锈技术的提高。
下图为明代全装卷草纹精钢锏,长71厘米。锏鞘、大漆柄均完好无损,锏身由精钢所制,阴刻有卷草纹纹饰,是明代锏中的精品。
下图为明代合璧双锏,长50厘米。圆形有孔的玉称为璧,两块半璧合成一块璧称为合璧。此锏锏档为六边形蒲纹组成的蜂巢状。蒲纹在高古玉器上经常使用,宋明也有少量使用。这对双锏的形制和明代的双刀、双剑都比较类似,合璧后便于携带和使用。
下图为明代原大漆柄双锏,长67.5厘米。这对双锏保存非常完好,整体造型充满了明代的审美格调,就像明代家具一样,简素空灵,用线条直接勾勒出典雅大方的气质,质朴于外而美韵于内。而且皮壳非常光滑柔润,在明代兵器中,只有精钢锻造的传世器物,才能形成此类皮壳。
下图为明代纯铜双锏,长67厘米。这对铜锏尾瓜具有典型的明代风格,锏箍和锏身之间以四面梯形分隔,形成古代拜将台形状的锏档。
下图为清代龙吞口双锏,长62厘米。这对双锏的龙吞形制是湖南地区所特有的,锏身的四面瓦槽,是清代龙吞锏中很有地方特色的代表之作。
下图为明代螭吞口纯铜锏,长78厘米。在明代和清代,纯铜锏也开始出现。
从明代中期,云南地区发现储量丰富的铜矿,官员开始铸造纯铜锏。明清之际,货币制度还是采用铜银本位制,铜既是铸币的原料,也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和生产物资。支铜锏重1.9千克,螭龙吞口,锏身粗壮有力。
下图为明代龙吞口纯铜双锏,长76厘米。此锏由精铜所制,龙吞阔吻高鼻,双角,阴刻毛发、龙鳞。面部有鱼子地纹,额头有火焰纹饰,锏身起线规整,锏尖呈塔形。
下图为清代如意首龙吞口纯铜锏,长65厘米。此锏如意柄首錾刻龙纹火焰珠,锏档一面阴刻仙鹤纹,另一面阴刻鲤鱼纹,锏身打凹起线,锏尖四面錾刻云纹。
下图为清代铁鋄金竹节塔鞭,长64厘米。清代之后,很少制作铁鞭,存世的清代铁鞭以塔鞭居多。这支塔鞭制作规范,鞭柄缠藤为老缠。竹节中的鋄金作为装饰。清代鞭锏中,带金银装饰的器物凤毛麟角。
下图为清代竹节铁鞭,长82厘米。这支铁鞭明代的特征更加浓厚一些,开具竹节的方式也很有特色,应为明末清初的实战类兵器。
下图为明代正咬龙吞口铁锏,长65厘米。有别于棱线入吞的龙吞锏,这支龙吞锏采用了龙吞正咬的方式连接锏身,整体线条流畅,柄木采用角柄制作,完整度非常高。
(此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