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破阵乐:唐代宫廷乐舞的辉煌与传承
秦王破阵乐:唐代宫廷乐舞的辉煌与传承
《秦王破阵乐》是一部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宫廷乐舞,由唐初军歌《破阵乐》发展而来,是唐代最著名的歌舞大曲之一。
历史渊源
《秦王破阵乐》又名《秦王破阵舞》或《七德舞》,其起源有三种说法:
军中创作说:公元620年,秦王李世民击败叛军刘武周后,将士们以旧曲填入新词,创作了《破阵乐》。
民间创作说:根据《通典》《唐会要》等史料记载,该曲在李世民四处征战期间就已在民间流传,后被引入宫廷。
外来说:杨宪益先生提出该曲源自东罗马帝国,通过突厥传入中国。
李世民登基后,将此军歌改编为宫廷乐舞,并融入龟兹音乐元素,使其成为富丽堂皇的大型乐舞。贞观七年(633年),李世民命吕才加工编制音乐,李百药等人制歌词,最终形成完整的《破阵乐》。
秦王破阵乐舞图
发展传播
《秦王破阵乐》随着唐朝的声威传播至周边国家:
吐蕃:通过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和亲传播,长庆年间已成为吐蕃宫廷燕乐之一。
印度:玄奘西行时,印度戒日王曾向其询问《秦王破阵乐》的相关情况。
日本:由遣唐使粟田道带回日本,现存多种版本的乐谱,包括五弦琵琶谱、琵琶谱、笙谱等。
艺术特点
《秦王破阵乐》的舞蹈动作模仿战阵形态,分为三个变化,每个变化四阵,共计十二阵。乐舞由120(或128)名乐工表演,身着甲胄,手持长戟,配以击鼓声,气势磅礴。
版本演变
唐高宗时期的《神功破阵乐》和唐玄宗时期的《小破阵乐》皆源于《秦王破阵乐》。敦煌莫高窟217窟有晚唐壁画《破阵乐图》,日本藤原通宪的《信西古乐图》中也有《秦王破阵乐图》。
传承保护
今天,《秦王破阵乐》的遗响主要保存在西安鼓乐的《破阵子》中,以及日本保留的九种乐谱版本。1983年,“华夏之声·古谱寻声音乐会”首次演出了解译后的《秦王破阵乐》。
文化价值
《秦王破阵乐》体现了唐代音乐文化的繁荣,其持续创新和艺术魅力对当代音乐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启示。它不仅是军事胜利的颂歌,更是唐代文化软实力的象征,展现了“以文化人”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