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婚礼六部曲:从迎亲到入洞房的完整流程与文化典故
传统婚礼六部曲:从迎亲到入洞房的完整流程与文化典故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礼不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一场充满仪式感和文化内涵的盛典。从迎亲到入洞房,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美好寓意。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中国传统婚礼的六个主要流程及其背后的文化典故。
第一步:绑上喜气洋洋的车彩,迎娶新娘出发
绑着红彩带的结婚礼车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吧?沿途只要经过路口、过桥或是遇到其他迎娶的礼车时,都要燃放鞭炮。一方面是为驱邪、讨个吉利,另一方面则是避免双喜相冲会煞到新人。
习俗典故:古时候因为是抬轿迎娶,花轿周围都会结彩装饰,不过现代已经没有花轿了,所以原本花轿的装饰就演变成现代的车头彩和手把花。
第二步:下车勇闯迎娶关卡,把捧花交給新娘
到达女方家后,女方需要派出一位端着苹果或橘子的晚辈替新郎开门。新郎要摸一摸水果,并且给晚辈一个开开门礼的红包。之后就可以准备开始闯关游戏,努力将捧花交到新娘手中啦~而女方的家人也能趁这段時間赶快把豬肉和竹竿(或甘蔗)綁在禮車上喔!
习俗典故:其实整个迎娶的习俗都是源自于“桃花女斗周公”这个故事。而将绑着猪肉的竹竿或甘蔗绑在礼车上的习俗,就是因為故事中,周公找了一隻白虎在路上准备突袭桃花女,而桃花女就在竹子上绑了猪肉让白虎给咬走,解开了这个白虎煞。
第三步:拜别父母,盖上头纱上礼车
交捧花交给新娘以后,如果女方有祭祖习惯的话,就要先祭祖,没有的话,新郎就要和新娘一起双膝下跪,拜别父母,跪谢双亲养育之恩。通常这时候新娘都会哭得泪眼汪汪的,但没关系,哭得越大声越表示越好命。之后女方的妈妈会交给新娘两把扇子,并且和爸爸一起为女儿盖上头纱,准备出門上礼车。出家门时,会有个好命婆在旁边拿着米筛为新娘遮挡;偶尔也可以看到有人会用黑伞替代,以往是新娘怀孕才会使用,但现代人追求简便,所以已经不能当作判斷的依据了。
习俗典故:拜别父母时,哭越大声越好命,是為了破解所谓出門煞。而米筛遮新娘,则是因为在桃花女斗周公的故事中,周公请雷神用晴天霹雳来阻止桃花女出嫁,而桃花女则用画有八卦的米筛来化解这个霹雳煞。
第四步:丢扇子,上礼车前往男方家
上礼车之后,新娘就要将刚才拜别父母时拿到的扇子在礼车发动后,从车窗丢出来,象征把坏脾气都留下來。此外,丢完扇子后不能再回头看,也不能和家人們说再见,新娘的妈妈要在礼车发动后,在礼车后头潑水,象征女儿婚姻幸福美满,不会离婚回娘家。而在回男方家的过程中就如同到女方家迎娶一样,到达前必须放鞭炮通知,新娘下车时也要像新郎到女方家时一样,摸摸由男方晚辈端的水果盘,并且给小朋友红包讨吉利。
习俗典故:传说桃花女在上轿前会用扇子敲轿子三下,之后再把扇子丢掉来破解上轿煞。这也是俗稱的“放性地”(台語)。
第五步:进门入洞房,掀开头纱亲一个吧
进到男方家门前,除了要跨过门槛外,还要先踩瓦片再过火炉,然后就可以准备进新房,掀头纱啦!不过,在掀头纱之前,新人要先坐在“同心裤”上。所谓“同心裤”就是将一条新郎的裤子,两条裤管各自放在合併的两张椅子上,裤子口袋里要放装有零钱的红包,小俩口一起坐在上面,除了表示“坐财库”,之外,也表示两人同穿一条裤子,夫妻同心。椅子坐热之后就可以掀头纱啦~
习俗典故:进门前提的踩瓦片、过火炉代表的是破解入门煞和入房煞。此外,也有人說踩破瓦片是希望新娘进门后能顺利为家中添丁;跨火炉则是象征可以让夫家运势越来越旺。
第六步:吃甜汤圆,母舅探房,敬茶
忙了一整天,终于可以吃东西啦!(笑) 掀完头纱后,好命婆就会端着两碗甜汤圆给新郎、新娘吃,为了象徵能够早生贵子,汤圆里头还会再添加红枣、花生、桂圆、莲子等配料。吃过汤圆后,新娘的舅舅就可以来探房看看新人啦~以往探房会在归宁时才进行,但现在为了方便,结婚当天就可以探房了,新人可别忘了要给探房红包唷!最后,享受两人世界前,别忘了要先到大厅向新郎的爸妈敬茶,认识一下未来要一起相处的家庭成员们,才算是完成整个结婚流程喔!而男方要是有祭祖习惯的话,也别忘了跟祖先上香告诉祂们这个好消息唷!
以上,就是传统结婚流程的六部曲!不过每个地方的风土民情不太一样,有些细节和禁忌还是得和双方家长沟通再确认。亚立诗祝福大家都能开心、顺利完成结婚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