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种佛教手印之四:与愿印
十二种佛教手印之四:与愿印
在佛教艺术中,佛菩萨的手势被称为"手印",每种手印都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十二种常见佛教手印中的第四种——与愿印。
在佛菩萨像中,我们能够看到其双手总会以不同形态变化而生出各种姿态。佛教中把这些手部的姿势,称为"印相"或"印契",俗称为"手印"。每个手印都代表着不同的寓意,根据手印的不同,我们也可以大概判断出诸佛菩萨的身份。
手印象征着特殊的愿力和因缘。修行者在修法时也会做出特定的手印姿势,这些手印被认为能够感受佛、菩萨的力量,从而与之成为一体。
观音佛的手印,可谓是种类繁多,这里我们分十二篇小文介绍12种常见的手印,它们分别是:①说法印、②禅定印、③触地印、④与愿印、⑤无畏印、⑥合十印、⑦施依印、⑧智拳印、⑨期克印、⑩接引印、⑪智吉祥印、⑫最上菩提印。
(四)与愿印
(施愿印,满愿印)
与愿印(又作"施愿印"、"满愿印"),手自然下伸,指端下垂,手掌向外,表示佛菩萨能为众生满愿,使众生所祈求之愿皆能实现。这是释迦牟尼五印【注①】之一。施此印掌心空无一物,代表着大千世界的广阔无边,亦代表着佛法奥理的深广。
【注①】释迦五印是出现佛像造型后最早的手印,代表了佛陀在证悟和传播佛法方面最为重要的几个事迹。释迦五印为禅定印、说法印、降魔(触地)印、施无畏印和施愿印。
"与愿印"大多由左手施,有时候也用右手,但比较少见。
结与愿印,是以手自然下伸,指端下垂,手掌向外,仰掌舒五指而向下,流注如意宝或甘露水之相也,表示佛菩萨能给予众生愿望满足,使众生所祈求之愿都能实现之意,此印相具有慈悲之意,所以往往和施无畏印配合。
▲云冈石窟第6窟西壁上层立佛
立佛开脸饱满,神态慈祥,发髻圆隆,左手施与愿印,右手结无畏印。身披彩绘华贵袈裟。
与愿印为宝生如来、地藏菩萨、虚空藏菩萨等本誓之标帜。旃檀功德佛施此手印,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也用此手印,但观世音菩萨的掌心往往有一眼。
明·文殊菩萨铜像 开封市博物馆 藏
高81.5厘米,宽62厘米,底长33厘米
该像头戴花冠,发髻为一髻,饰耳珰,身穿迦裟,胸垂缨络。结施愿印,左腿屈膝,右腿自然下垂,坐于青狮之之上。青狮卧于方台上,鎏金。
佛立像,上海博物馆藏 藏
兴国寺石造像·丈八佛
坐落在博兴县城东南10公里处的寨郝乡寨高村西北角,因其身高丈八,俗名丈八佛。佛像坐北面南,全高6.75米,底座高1.5米,底面积7.29平方米,为单身立式圆雕青石造像。佛像高肉髻,面方圆,微笑,丰颐大耳,法相庄严,身披"褒衣博带式"通肩袈裟,内着僧支祗,胸前打结,"施无畏与愿印",赤足立于莲花座上。
北魏·释迦牟尼佛坐像高50.5厘米
曲阳修德寺遗址出土
佛像头顶为磨光高肉髻,长圆脸,细目、小口,大耳,高鼻梁,鼻翼宽大。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袈裟下摆覆盖于佛座上。手施无畏与愿印,结跏趺坐。背光为尖拱形,边饰火焰纹。
《阿弥陀佛》加龙 作
《观音菩萨》林志贤 作
《观音菩萨》经典·桃源 出品
海会应真:16112419.3mm 598.7g姚圣云 作
创作时长:约550天,完成时间:2020年
大乘佛教认为,佛入涅槃,即摆脱生死轮回后,仍不脱离世间,以弘扬教旨真理,此尊佛陀说法立像,丰颐腴腮,白毫嵌宝,鼻梁高挺,眼睑微开,体硕肌丰,端庄伟岸,双手分别结与愿印和无畏印两,承佛教普度众生之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