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日历丨在汉代坐铜车马出门,需要哪些技能?
文博日历丨在汉代坐铜车马出门,需要哪些技能?
在汉代,贵州先民如何出门“逛街”?让我们通过三个看点,一起来认识这件珍贵的铜车马文物。
铜车马不是铜马车
可别叫错了。自行车、汽车、马车……人们熟知的都是“( )车”,而这件铜车马却把“车”放在了“马”前,叫“铜车马”,而非“铜马车”。这名字多少有点儿与众不同。
其实,人家的名字有据可依。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多次出现“车马”。如《十月之交》中的“择有车马,以居徂向”,《抑》中的“修尔车马,弓矢戎兵”,《山有枢》中的“子有车马,弗驰弗驱”等等。
△东汉轺车画像砖。
汉代以前,车马基本都是作为一体使用。讲“车”就是指“马车”,说“乘马”也就是说“驾车”。因此,我们经常说汉代的“车马制度”,而不说“马车制度”。
汉代之后的铜车马“老大哥”
这辆铜车马是汉代之后,目前国内发现比较罕见的大型铜车马。整套车马由马与车两大部分组合,所用构件多达200余个,采用浇铸、锻打、延压、扣合、焊接、鎏金等复杂的制造工艺。
其中,铜马共分11段,有头、颈、身、尾、腿等部位。除耳部为实心卯眼插孔式外,其余皆为空心浇铸。装配方式为子母扣套合,并在套合处加17个销栓固定,可随意拆装。
铜车由驾马、轮轴、车厢三大部分组成。驾马部分的衡上有左右对称的“轙(yǐ,车马构件)”各一,缰绳由此穿过。据考古发掘报告,铜车马出土时,车厢上还覆盖有一些丝织品的残存物,可知原车使用了车帘、帷幔等,对车厢进行遮挡。根据推断,这类车多为汉代官员女性家眷乘坐。
讲究多多:司机、乘客都是“技术流”
在汉代,驾车、乘车都有不少讲究。一起去了解。
驾车技能
贵州兴仁交乐14号墓和19号墓各出土一尊东汉时期的驾车铜俑,均为标准的跽坐。铜俑头戴冠,着阔袖长袍,与其他俑最大的区别在双手。铜俑的双臂贴于胸前,手腕向前平伸,双拳作握辔(pèi)状,俨然一副驾车状态。
△东汉车马过桥画像砖
然而,要想当一个合格的“司机”,还需要掌握5种高超的驾驶技巧: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简单来说,就是要会这些↓
- 要控制好车速,使“车铃”响声协调
- 遇到弯路,能快速而平稳通过
- 遇到有障碍的道路,能安全通过
- 在“交叉路口”,能灵活避让车辆
- 田猎时,能把动物驱赶到目标位置
看起来不简单,做起来也挺难~
乘车礼仪
△斧车画像砖
汉代对官员及其家眷乘车出行有不少规定。政论家贾谊在其文著汇集《新书·容经》中,对坐乘、立乘都有详细的描述。“坐乘以经坐之容,手抚式,视五旅,欲无顾,顾不过毂(gǔ)”。车毂(gǔ)是固定车轮的重要工具。所谓“顾不过毂(gǔ)”,意思是乘车时目光不能越过车轮外侧的车毂(gǔ)。“立乘以经立之容,右持绥(suí)而左臂诎(qū),存剑之纬”。车绥(suí)是伞盖垂下或拴在车厢上,类似吊绳的东西。站立乘车时,右手要握着车绥(suí)左手则要屈臂抚剑。
铜车马摇摇晃晃走过2000多年,载着一车的历史和故事,带给我们对汉代贵州的想象。
特别鸣谢:贵州省博物馆 总台贵州总站 中国文物报社
指导单位:国家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