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我执、法执到底是怎么来的?如何破?
净界法师:我执、法执到底是怎么来的?如何破?
在佛教唯识学中,"我执"和"法执"是修行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净界法师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帮助我们理解这些抽象的佛教哲学概念,揭示了无分别智的修行路径。
我们在修无分别智的时候,要知道无分别智到底要破除的是什么。当我们来到人世间后,业力所显现的种种果报都是刹那生灭的,但第六意识会产生错觉,认为这些果报是真实的。第七意识的执著,前提来自于第六意识的错觉。没有第六意识的布局,就没有第七意识的执著。第六意识如果不攀缘,第七意识就无法执著。
我们必须让第六意识"冷冻"起来,因为第六意识对人生有一种错觉,认为人生是有相续的,不知道因缘所生法即是空。攀缘心是我们最大的错觉。
第二个问题是我们开始攀缘后,还会安立名言,产生人世间的对立,如我相、人相的对立。当你开始攀缘再加上分别后,第七意识就开始活动,产生执著,把所攀缘和分别的影像住心,这就是颠倒妄想。这种带有执著的妄想,能把我们的生命从一期带到下一期,这就是无分别智要破除的对象。
无分别智的修行次第
无分别智有三个次第: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
这种智慧观察因缘所生的色心诸法的假相,有三个层面:似空华相、诳惑愚夫、名依他起。"依他起性"就是从业力所变现的人事相状,像虚空中的花,虚空中本来没有花,因眼睛有毛病或业力而变现出来。但这个虚空中的花不会持久,它刹那生灭。这就是我们生命中暂时存在的因缘所生的假名、假相、假用。
愚痴的凡夫在这个虚空梦幻的花中,认为是真实,认为有所得,就去攀缘它,攀缘的结果就产生执著。就像把虚空中不存在的花当作真实的花,这个就是"遍计执"。我们在观察花的时候,忘了虚空这件事,只看到花。从小到大,我们会留下一些影像,在心中数数现行,挥之不去的影像,这个影像就得小心了,因为你抓住不放一定有道理,你的心已经住在上面。
《楞严经》强调,妄想,颠倒妄想为什么有力量?因为你给它力量。有人问佛陀:既然是妄想,那它为什么牵引我去轮回?佛陀说:妄想是没有力量的,但是你的心灵,你赐给它力量,因为你执著它,所以你赐给它力量,你把生命的主宰权交给它,是你自己把主宰权交出来的,你本来是自在的,本来没有轮回嘛,所以本来是没有轮回,是你自己要去招感轮回。
所以我们要知道一个问题:轮回是我们自己去攀缘招感来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所以没有轮回是正常的。当我们对这个影像产生执著的时候,这个时候你的生命,就多了一种轮回的力量,叫"遍计所执性"。那怎么办?佛陀的无分别智,就必须破坏这个执著,在依他起上,我们观察我法本空,就是说:你要告诉你,你抓这个影像对你一点好处都没有。这个影像本来是个假相,你为了执著这个影像,你付出了轮回的代价,你每一次的受生,都必须受老病死的折磨。
也就是说,当我们执著这个影像的时候,我们就没有人看到生命的真相了,因为我们老是被这个心中的恨跟爱来主导,我们为了让这个爱的影像、恨的影像能够有相续的结果,你一次一次的付出轮回的代价,你每一次的投胎都付出了惨痛的痛苦。所以你只要把这个影像放下就好,因为它本来就没有力量,是你给它力量了。所以我、法本空,你观二空,你就把虚空的本质找回来。只要你把花给放掉,这个花自己会消失掉。
所以无分别智的意思就是说:你不需要把这些影像把它破坏掉,你把它放掉,它自己会消失掉,因为它本来就是生灭相。所以在修空观的时候,我们要记住一句话很重要,叫"离相清净"。诸位不要对相产生破坏,以后你会后悔。所以我们无分别智破坏的是什么?是你的"执取"。因为这个相状以后还非常好用,后面会讲到,你修菩提心的时候,你回入娑婆的时候,你还得要借这些顺逆的相状,叫做"顺逆皆方便"。也就是说你后半段行菩萨道的时候,你还得借这个相状,来成就你的功德庄严。
当然我们现在从一个离开轮回的角度,这个相状你不能碰它,现在不是你碰相状的时候,你没这个本事。佛法意思先离相清净,再借相修心。
现在你只要做一件事情,把你心中经常执著的影像,把它放掉,观察这个影像本来就是生灭的,你抓这个影像对你没有好处,你累积了轮回的力量,因为它这个遍计执就是轮回的根本。那么你放下影像以后,你的心就恢复到原来的清净了,这个清净心就是什么?就是"圆成实性",一种解脱的功德。这个就是我们对三性的观察。
那么这三个概念大家建立起来了:我们破的是"遍计执",我们要成就的是"圆成实",整个破遍计执成就圆成实,都是在"依他起"的相状来修行,你都是在从相状的执著到放下。
离开了心就没有一切法的存在
你知道说:其实你今生所有的影像,都是第八识的种子变现出来。它是刹那刹那生灭的,它是一种业力的释放,也就是说没有真实的东西,都是你内心的业力变现,让你自己来受用。"知唯是心"就是你要知道你所受用的影像,都是"自变自缘",你第八识释放一个影像,让你来攀缘,跟别人一点关系都没有,你今生的遭遇没有人需要负责。如果一定要有人负责,那就是过去的你来负责。因为这是你自己的业力嘛,你不能够说:欸,他伤害了我,你这样子讲就不对了,什么叫"他"?也就是你心中的影像嘛,它可以释放一个影像,但是受不受伤害是你可以决定的,你可以不受,你可以不抓这个,你可以不取这个影像,所以我们第六意识还是有主导权的。
我们要知道这一切,释放者是第八识,接受者第六意识,全部都是内心的世界。首先你要知道人生是自变自缘,断除你的向外攀缘的心。离开了心就没有一切法的存在,这是你学唯识学的第一个概念。所有的事情都在你的内心发生,不管是变现影像、不管是攀缘影像,都是你内心的事情,这是你要建立的第一个概念,"知唯是心"。
乃至一切的境界。当然你从佛堂里这样思惟,离开了佛堂以后,你若心住念,你还是要想办法,让心安住在一种这样的观察、这种念头、这种正念,就知唯是心的观察。你要观察:这一切的人事,其实没有真实的外境,都是你的第八识变现一个业力的影像,让你第六意识来攀缘,不要使心去攀缘外境,而不自觉知。
那么也就是说我们刚开始可能要去佛堂里面去培养一种正念,然后离开佛堂以后去历练,慢慢慢慢地去告诉自己:其实所有的世界,都是你内心的影像,在念念当中,悉当观察,随心所有缘念。你一旦想到这些攀缘外在的人事以后,你还得要把心抓回来,安住在知唯是心的正念,使令内心永远知道是自己内心自己产生妄想,而不是外境有妄想。外境本身它只是一个业力的释放,它没有太多分别,所有的分别,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
一个人要能够成就,第一件事情,你要开始培训内观,这是很关键的。知道这一切的影像,都是你的内心变现出来的,自己去攀缘。就是你必须把向外攀缘的心,把它变成向内观照,这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
我们的分别心不但攀缘外境,还让它产生对立!
在修无分别智的时候,它是两个次第:第一个次第是断除你向外的攀缘,让你内观;第二个断除你心中的分别。
其实一切的外境人事,它之所以产生长、短、好、坏、是、非、得、失、衰、利、有、无等种种的概念,这种想法都是我们捏造出来的,外境根本没有这些差别,而起于分别。也就是说,我们的分别心不但攀缘外境,还把这个外境安立了名言,让它产生对立,诸位,要执著一定要产生对立:哦,这个花很好、这个花不好;这个人很不错、这个人很不坏、很差,其实都是你自己捏造出来的。人世间它在释放影像,本来它是一真法界,你自己要在一真法界里面,你自己把它切割成对立的世界。所以第六意识坏就坏在:它为第七意识的执著,它等于是为它做了一个很好的一个布局,第一个向外攀缘、第二个虚妄分别。你说这个杯子好不好?如果杯子会讲话说:冤枉,我就是一个杯子,我那样就是那样,对不对?所以,所有的好坏,所有的对立的概念,首先我们要知道,外境没有好坏了,它就是一个如的境界【《法华经》里的"十如是"境界】,它那样就是那样。那么好坏的概念是怎么来的?是第六意识多事,它自己把它分别出来的。
当知一切的外境,其实自己根本就没有产生分别的概念,它本身没有长短好坏有无的概念,它本身是离一切的对立相。所以我们在观察,其实一切法的对立,是我们自己第六意识捏造出来的,离开了第六意识的对立,一切法就没有差别。所以我们第六意识,第一个向外攀缘影像,第二个把这个影像,安立很多名言,让它产生对立。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