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长期被边缘化的北燕国,因山戎初现春秋历史舞台,不被晋视为盟友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长期被边缘化的北燕国,因山戎初现春秋历史舞台,不被晋视为盟友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50203A05M5G00

北燕国,作为姬姓召公奭的封国,在春秋时期长期处于边缘地位。直到公元前664年山戎入侵,北燕国向齐桓公求救,才开始逐渐进入中原诸侯的视野。此后,北燕国与齐国建立了密切联系,成为齐国流放犯人的地方。直到公元前547年,北燕国国君燕懿公才首次参与中原诸侯的集体活动,展现了北燕国在春秋时期的重大突破。

燕国,为姬姓国,是召公姬奭之后的封国,地望在今北京市一带。春秋时代,在今河南延津还有一姞姓的燕国,是卫国的附庸。为区分这两个燕国,姬姓燕国也被称为北燕国,而姞姓燕国则被称为南燕国。

自获分封以后,北燕国就默默地处在周王国北部边境,鲜少参与中原事务。即便是进入春秋后,中原争霸的呼声此起彼伏,可无论是哪位霸主组织的盟会,都鲜少看到北燕国的身影——因为北燕国距离中原实在是太远了!

公元前664年,山戎大举入侵北燕,形势异常危急的北燕国被迫向东周霸主齐桓公求救。[1]

西周初时,武庚突然叛乱;因为周王室分身乏术,被迫祭出“分封”大旗:“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室”。当时正是召康公出面,赐予姜太公“东到海,西到黄河,南到穆棱(今山东临朐县南),北到无棣(今山东无棣县北三十里)”的征伐专权。[2]此后,姜太公努力征伐多年,终于创立起强大的齐国。如今召康公之后有难,姜太公后裔的齐桓公岂能置之不理?

由于北燕国路途遥远,山戎国地理环境又极其恶劣,齐桓公还特地找到鲁庄公,希望鲁国也能出兵协助齐军。[3]可鲁庄公一直记挂着家仇国恨,竟当面回绝了齐桓公。无奈之下,齐国只能单独行动了。

后来,齐桓公远征山戎,历经各种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了一场大胜。齐军凯旋而归时,对鲁庄公拒绝出兵高度不满的齐桓公还特地命人押解着山戎战俘,到鲁国去献戎捷。说是“献捷”,其实就是在向鲁国施压![4]

暂且不细说齐、鲁之间的矛盾。

区区山戎就让北燕国抵挡不住,还得求助于东周霸主,足以说明北燕国国力的羸弱。相比之下,自鲁桓公后期开始,鲁国就长期被齐国压制;但从鲁隐公到鲁庄公三代鲁君,却从未惧怕过戎人,对戎人作战还能屡屡获胜。

从西周初的分封,一直到齐桓公称霸这三、四百年间,长期驻扎在周王国北部边境的北燕国究竟发生了什么变故,致使国力如此孱弱?

无论如何,齐桓公远征山戎,替北燕国解决了迫在眉睫的生存危机。自此以后,燕人对齐国感激涕零,与齐国一直保持着友好往来。

可诡异的是,此后的一百余年时间,北燕国竟又消失在了历史舞台上——各类史料都鲜少见到北燕国的身影。

公元前552年,为稳固自身君位,齐庄公开始清洗公子牙旧党。[5]齐灵公执政时,齐庄公一直是太子;可齐灵公晚年时,在宠妾怂恿下,又突然改立公子牙为太子。可在齐灵公卧床不起之时,权臣崔杼偷偷将齐庄公招回,并立之为君。[6]两年过去后,齐庄公已稳住了政局,便开始大势清洗公子牙之党:公子买被囚禁,公子鉏因受惊吓被迫逃往鲁国,叔孙还则逃去了北燕国。[7]

内乱之后,出身于公族的齐人叔孙还逃往北燕国避难——这足以证明,虽然一百多年来北燕国消失在历史舞台上,但与齐国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否则,齐国公族人士也不会那么大老远地逃亡北燕国去避难了。

如果不是这次齐国内乱,北燕国几乎就被人们给遗忘了。更令人尴尬的是,正是得益于齐国此后的一系列内乱,北燕国才能频繁现身历史舞台。

公元前544年9月,齐大夫子雅和子尾联手,将齐国大夫高止放逐到了北燕国。子雅、子尾都是齐惠公之孙,子雅为栾氏之祖,子尾为高氏之祖[8]。高止,则是齐国世袭上卿高氏之后。高止之所以被驱逐,是因他的人品有问题:凡事都喜欢抢功,为人又极端专横,所以才被两大公族联手放逐到了北燕国。[9]

公元前539年8月,齐景公到莒地(齐国东部边境)田猎。巧合的是,在庆封之乱中逃过一死的庆氏余党卢蒲嫳(piè)也被放逐到此。听说国君前来田猎,卢蒲嫳急忙求见,可怜兮兮地请求将他释放回家。卢蒲嫳是权臣庆封的亲信,他的兄弟卢蒲癸却是齐庄公亲信;在四大家族剿灭庆氏的过程中,卢蒲嫳曾配合卢蒲癸离间庆封与群臣的关系,也算是有些功劳。所以在见到国君后,他才敢于请求赦免。可掌管齐国大政的子雅与子尾二人得知了此事,却商议说:“此人头发虽短,心计却长;放过他,说不定哪天就会剥了我们的皮!”随后,两人就联手把卢蒲嫳放逐到北燕国去了![10]

齐人频繁把北燕国作为放逐本国犯人之地,北燕国也不加以拒绝,这证明北燕国与齐国的关系匪浅。在春秋中期时,北燕国简直成了齐国失意者的收容所。

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证实了北燕国在春秋时确实没什么存在感。因为地理位置远离中原,脱离了诸夏,北燕国才会被边缘化。这一时期内,北燕国在东周政治舞台的活跃度甚至还不如卫、曹、陈等等二、三流国家。

难道燕人能容忍自己这样长期被边缘化?

在公元前546年,在宋人向戌的推动下,晋、楚达成了东周第二次弭兵协议。[11]

这次弭兵之会,北燕国并没有参加。然而,北燕国却知道这次盛会对于整个东周的重大意义。因此,弭兵之会次年,北燕国国君燕懿公就和齐、陈、蔡、杞、胡、沈、白狄等等诸侯国一起,依照弭兵协议要求,到晋国朝见。[12]这些国家中,陈、蔡、胡、沈之类,原本都是楚国盟友;齐国和白狄都曾与晋为敌;而北燕国则几乎没有参与过中原争霸。由此可见,虽然北燕国来到晋国朝觐,却并不被视为晋人盟友。

尽管如此,这也是进入春秋两百多年以来,北燕国第一次参加中原诸侯的集体活动,可谓是北燕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有了这次重大突破后,北燕国是否会更加积极地参与中原政治?


[1] 《左传·庄公三十年》

[2] 《左传·僖公四年》

[3] 《左传·庄公三十年》

[4] 《公羊传·庄公三十一年》

[5] 《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6] 《左传·襄公十九年》

[7] 《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8] 为齐公族高氏,非世袭上卿高氏。

[9]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10] 《左传·昭公三年》

[11]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12]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杨伯峻注释认为,“北燕伯”应为“燕懿公”。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