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汽车消费主要特点、影响因素 实证分析与政策研究
福建省汽车消费主要特点、影响因素 实证分析与政策研究
福建省汽车消费呈现出明显的集中特征,不仅在消费量和价格上高度集中,而且自主品牌发展强劲。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揭示了影响汽车消费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精准施策的政策建议。
福建省汽车消费主要特点
消费“量、价”显著集中,自主品牌发展强劲
福建省汽车消费以经济实用为主。不论传统能源汽车还是新能源汽车,不论山区还是沿海,不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还是人均收入高低,主流消费价位趋同,显著集中在10万-20万元价位。
分能源类型来看,全省传统能源汽车消费主要集中在10万-20万元价位,占比超过全省传统能源汽车消费总量的50%。
全省新能源汽车消费也集中在10万-20万元的中低价位,且该价位的消费量是其他价位的2.7倍以上(见图1)。
分区域来看,全省各地市经济发展程度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差异较大,但汽车消费主流价位趋同,仍主要集中在10万-20万元区间。而且,除厦门42.1%外,2023年该价位销量占比均超过50%,介于52%-60%之间(见表)。
福建省汽车消费量主要集中在福州、厦门、泉州三地,其余六地市消费总量不及福厦泉一地。2023年,六地市(漳州、莆田、龙岩、宁德、三明、南平)新车销量总和为12.4万辆,分别是福厦泉销量的76.8%、87%、91.2%;福厦泉任一地市新车销量,分别是六地市中单个地市的5-11倍(见表)。显而易见,居民收入是影响汽车消费的重要因素,实证分析也表明,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汽车消费的影响为显著的正相关线性关系。然而,各地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并无上述汽车销量的显著差别,福厦泉任一地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是六地市中单个地市的1-2倍。可见,除了居民收入这个显性影响因素外,还应有其他因素对汽车消费产生“跃迁”式影响,最起码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可能有“拐点”的存在。
纯国产汽车品牌在福建市场表现较为强势,尤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然而传统能源汽车仍以合资品牌为主。近年来,比亚迪市场份额高居第一。2024年1-8月,福建省新车销售35.1万辆,同比增长4%。其中,比亚迪占12.7%市场份额,比上年同期增长2.9个百分点。
从新能源汽车品牌来看,比亚迪市场占有率最高。在福建省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里,比亚迪高达31.62%。尤其在10万-15万价位,消费量前10款的车型比亚迪占了8款,比亚迪基本主导了新能源汽车主流消费价位。
此外,国产自主品牌汽车在福建市场表现较为强势,已成为新能源汽车领域市场消费的主体。受技术进步、价格优势、产品多元化和消费者偏好的影响,国产汽车品牌市场竞争力增强。全省销量前十名的新能源汽车品牌,仅2个合资品牌,其余8个均为纯国产品牌,自主品牌汽车的市场份额表现亮眼,其中比亚迪的市场份额遥遥领先。
从传统能源汽车品牌来看,上汽大众市场占有率最高。在福建省传统能源汽车市场份额排名中,前十名里8个合资品牌,其中上汽大众市场份额达10.50%。
在10万-15万元价位,各品牌区间份额与传统能源汽车整体消费情形大体趋同。其中,新朗逸、新卡罗拉、轩逸经典等10款车型位列该价位消费前十名。
传统能源汽车与新能源汽车销售趋势逐渐分化,新能源汽车发展势头强劲,近期以旧换新政策对其促销作用更为明显。前期,福建省传统能源汽车与新能源汽车销售波动情形近似。2024年6月开始,传统能源汽车与新能源汽车销量出现“此消彼长”势头(见图2、图3)。
汽车协会近期表示,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加码实施以来,提振效果明显,汽车报废更新补贴申请量加快增长,有效带动汽车销量提升。福建省新能源汽车消费补贴,在传统能源汽车补贴的基础上增加1000元,近几个月新能源汽车销售增速连续领跑传统能源汽车(见图3)。这与全国趋势类同,截至2024年10月7日24时,商务部汽车以旧换新平台已收到补贴申请超127万份,带动新车销售额超1600亿元,其中新能源车补贴申请量占比超60%。
预计,福建省新能源汽车的零售渗透率还将不断提高,逐渐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全国数据也显示了这一趋势,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汽车市场研究分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公布,2024年9月全国狭义乘用车零售210.9万辆,同比增长4.5%,增量主要来自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国内零售渗透率连续三个月突破50%,9月达到53.3%。2024年10月1-13日,乘用车市场零售82.3万辆,同比增长20%,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零售40.8万辆,同比增长64%。
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结论
居民收入、GDP总量、常住人口数、道路分布集中程度、平均通勤时间(距离)等因素,综合导致汽车消费量显著集中。其中,GDP总量、常住人口数的影响或超居民收入,导致汽车消费“跃迁”式变化。
GDP总量、常住人口数对汽车消费的影响为显著的正相关非线性关系。在经济金融问题中,由于许多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可能产生严重的共线性问题从而影响实证结果,因此可以采用岭回归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在模型基础上通过引入惩罚项消除共线性,该方法可适用于数据量较小的数据集。考虑分别引入各地市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常住人口总数的二次项作为自变量。
实证结果表明,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汽车消费的影响为显著的正相关线性关系,而GDP总量、常住人口数对汽车消费的影响为显著的正相关非线性关系。根据实证结果,GDP总量、常住人口数的一次项和二次项系数均为正,GDP总量、常住人口数的“拐点”则位于负区间,这表明GDP总量、常住人口数在大于零的情况下与汽车消费始终为正相关。根据二次关系的性质,自变量越远离“拐点”对因变量的影响呈指数倍增加,因此,随着各地市生产总值、常住人口数的提升,其对汽车消费的拉动效应将逐渐超过人均可支配收入,这也可以解释各地市(除宁德外)收入差距与汽车消费差距的不匹配。
汽车消费量与道路分布的集中程度有关。通过构建“公路里程/核心城区面积”指标以衡量地区公路在核心城区的集中程度,这一数值越小则说明地区公路里程相对而言越集中在核心城区,而这一指标也存在显著差异:福厦泉为同一水平,均低于500的临界值;漳州为880,其他地市都集中在1600-2600的区间,宁德的这一指标水平最高,达到3251,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除福厦泉漳外,宁德在六地市中GDP总量、人均可支配收入、常住人口数均相对靠前,但宁德的汽车消费量却处于落后位置。
汽车消费量与平均通勤时间(距离)显著相关。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相关数据,我国主要城市的核心区新车销量可以占到整个辖区的70%以上,北上广深等大型城市甚至超过85%。受数据限制,为便于研究,我们通过核心城区进行代表性分析。以2023年为例,各地市核心城区面积,福厦泉与其余六地市存在显著差异,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何汽车销量集中于福厦泉三地。核心城区面积大,说明平均通勤时间(距离)长,居民对汽车有更多需求。根据《2024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福州、厦门平均通勤时间为45分钟、35分钟,较大的核心城区面积导致居民需要汽车作为日常通勤工具,促使汽车销量显著较高。除福厦泉外的其他六地市核心城区面积相对较小,通勤时间(距离)较短,步行、电动自行车、公交等通勤方式即可满足居民日常需求,对汽车刚需少。
精准施策扩大汽车消费的政策建议
出台消费支持措施,持续推进汽车以旧换新,加大新型城镇化建设力度,加强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建设,优化汽车销售网络布局。
(一)根据地市特征出台针对性汽车消费支持措施。充分考虑福建省汽车消费“量、价”集中现状,根据各地市生产总值、居民收入水平、人口集中度、通勤条件等出台有针对性的消费支持政策。比如,在福州、厦门、泉州等汽车消费存量、增量规模均处于全省前列的地区,侧重鼓励居民购买中大型SUV、中高级轿车,满足居民对汽车功能性、体验性、操控性的需求,在提升消费层次上挖掘消费潜力,激发消费潜能;在三明、南平、宁德等汽车消费相对落后的地市,针对其通勤时间较短、居民收入较低等特征,侧重鼓励A级车型、新能源车型、小型代步车消费,为消费者提供高性价比、低首付额、高金融优惠的汽车选择,在中低价位车型上下大气力。
(二)持续推进汽车以旧换新政策。进一步加码补贴与换新优惠,通过直接购车补贴、优惠贷款利率、免费汽车服务等持续刺激消费者的购车意愿,释放存量汽车消费者的更新换代需求。既要缩短简化补贴流程,加快补贴资金的发放和流转速度,又要利用垂直媒体平台推动政策普及,精准高效触达高意向选择买车的消费者。除置换补贴外,还可将相关优惠政策推广至新车补贴、公用车补贴等领域,更加广泛地满足各类消费者购车需求。
(三)加大力度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一方面,要搞活经济,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各地市生产总值和居民收入提升是居民消费的根本支撑;另一方面,积极响应2024年7月31日国务院印发的《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深化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提高各地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扩大核心城区面积,提升核心城区常住人口数。同时,强化生育支持保障、育幼服务体系建设措施,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基数的均衡适配,发挥经济、人口增量对消费包括汽车消费的拉动作用,实现福建省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四)加强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加大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加大其他六地市(非福厦泉)的投资力度,通过拓展道路宽度、增加道路里程、疏通路网节点、加大路网密度等,提高平面交通和立体交通的通行能力,从根本上消解居民用车顾虑,提升居民购车意愿。同时,进一步加强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区和高速路充电站、换电站、维修站建设,促进新能源汽车普及。
(五)优化全省汽车销售网络布局。在汽车消费量较低的地市,通过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鼓励汽车经销商开设销售、展示、服务网点,支持举办汽车展览、便捷试驾、汽车下乡等推介活动,方便地市居民在本地选车购车,激发潜在需求。同时,进一步完善全省汽车售后服务体系,推广“线上购车+线下体验”结合的购车方式,持续拓展汽车售后消费市场,优化存量汽车消费者体验,深化汽车消费从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
(课题组组长:中国人民银行三明市分行副行长张宏波;课题组成员:陈新钱、林晓莉、邓雅蓝、刘世泽、万顺枫。本文仅分析新车消费,不涉及二手车,图表数据源自《经济金融形势分析快报2024年度第198、209期》,如无指明时间周期,均默认为2023年1月-202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