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维度,带你重新认识创新深圳
三个维度,带你重新认识创新深圳
2月23日,深圳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打造最好科技创新生态和人才发展环境”主题新闻发布会。会上首次披露了多项重磅数据,释放科创和人才发展新信号,也让外界再次看到创新深圳的新面孔。
创造最大奇迹的,总是长期主义。当“创新”成为城市的凝聚力、辨识度、竞争力,深圳抱持长期主义的战略定力,全方位深层次建设创新之城。
“新深圳速度”“新深圳密度”“新深圳力度”,三重维度带你重新认识创新深圳。
过去,深圳国贸大厦“三天一层楼”,见证了“深圳速度”诞生
如今,“深圳速度”有了新的诠释,那就是:创新创业在深圳。
找齐产业配套快、民营企业成长速度快、是深圳效率的生动例证。
在深圳,科研成果变为创新产品能有多快?答案是一天。
深圳完善的产业链让硬件配套“当日达”成为现实,上午下单的零部件,当天下午就能完成制作并送达,这提升了产品迭代创新的速度,更为创业者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与市场先机,使深圳成为创新创业的首选之地。
在深圳周边,要找齐产品核心零部件能有多快?答案是一小时。
深圳拥有如同毛细血管般的产业链、供应链、网络,深圳及周边的珠三角地区是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重镇,形成极具配套能力的一小时产业圈。
“以深圳为中心,90%零部件可在一小时车程内完成采购,一周内可实现从产品原型到产品再到小批量生产的过程,那么科研成果能够迅速转化为创新产品,特别是深圳在无人机、智能机器人、智能手机等多个新产业新赛道,实现了核心零部件制造供应的全覆盖。”
深圳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郭子平介绍,以生产一台无人机为例,深圳集聚了超1700家无人机企业,国内50%以上的无人机芯片、机体结构、电机电池、飞控系统等主要零部件整整件都在深圳生产。
在深圳,民营企业的成长速度领先全国。
在深圳,一个初创型的民营企业从设立到成长为科创板的上市公司,平均年限为13.35年,比全国速度快了1.05年;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需要13.25年,比全国快了1.71年;成长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分别需7.65年和6.83年,也快于全国平均水平。
一直以来,深圳因才而起、因才而兴。人才是深圳最好的礼物。
在深圳,成为城市合伙人的速度很快。
初来乍到,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深圳人要多久?答案是24分钟。
近年来,深圳完善“鹏城优才”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平台,全年服务各类人才超400万人次。推出“人才引进入户一件事高效办” ,在全国首次实现全流程网上办理,足不出户,最快24分钟成为深圳人。
深圳,这座位于中国南部的现代化都市,以其独特的创新精神和雄厚的科技实力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在科技创新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特别是在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上,更是展
现出了不凡的竞争力和深远的影响力。
2024年,深圳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了2.5万家,平均每平方公里拥有12家,密度位居全国城市之首。
这一数字不仅凸显了深圳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深厚积累,也体现了其作为中国乃至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地位。这些高新技术企业覆盖了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它们不仅是深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柱,也是推动深圳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力量。
深圳高新技术企业的快速增长,得益于深圳的前瞻性规划和政策支持。政府通过提供资金扶持、税收优惠、人才引进等措施,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深圳完善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也为这些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合作机会。这些企业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推动了深圳乃至全国的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
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方面,深圳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24年,深圳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296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9家,总数分别达到1025家和95家,增量和总量均居全国前列。
这些企业在其细分领域内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成为深圳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它们通过深耕细分市场、持续进行技术创新和品质提升,不仅增强了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也为深圳乃至全国的制造业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在人工智能领域,深圳的表现尤为突出。根据胡润研究院最新发布的《2024胡润中国人工智能企业50强》榜单显示,深圳在人工智能相关企业的数量上,以及在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的企业分布上,均位居全国之首,成为人工智能“密度”最高的城市。
深圳的人工智能产业覆盖了从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到应用落地的全产业链,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这种生态不仅促进了技术的快速迭代和创新应用的广泛推广,也为深圳乃至全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对于创新,深圳向来是毫不吝惜的。在“打造最好科技创新生态和人才发展环境”主题新闻发布会,会上提到的多个“100亿”尤为引人关注。
深圳作为先进制造业中心和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人工智能和人形机器人产业具有独特发展优势。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市人工智能产业办公室主任林毅表示,下一步,深圳将设立100亿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基金,在政策、场景、创新、机器人四个方面持续发力,投资一批高成长性企业。
为吸引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深圳已“豪掷重金”。发布会上,深圳市委组织部部务委员、市人才工作局局长罗冰表示,深圳连续14年面向全球遴选“孔雀团队”,为300多个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团队提供近100亿元支持,目前已有12家企业成功上市。
目前,深圳48个留创园孵化企业超3000家,12个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在孵项目超2000个。市政府设立天使母基金和人才创新创业基金,规模达300亿元,累计投资项目926个。
“对怀揣梦想的初创企业人才,提供全周期陪伴式服务,在重点区域推出“1元创新坊”“零租加速营”等青年创业孵化器,只收梦想、不收租金。”罗冰说。
发布会上,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郭子平在答记者问时,从数量、成长速度、创业成功率三个角度,介绍了深圳民营企业发展的最新特点。同时,郭子平透露,深圳将推出一系列措施,全力以赴营造更加优质的营商环境。其中包括,向民间资本推介200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等。
发布会上,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市科技创新局局长张林表示,深圳积极发展科技金融,成立了千亿级的产业引导基金、百亿级的天使母基金和20亿元的科技创新种子基金,构建覆盖科技创新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2024年新增私募股权、创投基金152支,管理规模超1.5万亿元。
同时,深圳对科技重大专项,“揭榜挂帅类”项目资助额度最高3000万元,论证类项目资助金额最高1亿元。建设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深圳),概念验证中心和中小试基地最高资助2000万元。优化重点实验室政策,对市重点实验室最高资助500万元,对牵头在深全国重点实验室最高资助3000万元。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健全促进科技创新的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引导银行业加强科技信贷支持,保险业积极发展智能驾驶、无人机等科技保险产品,证券业加大企业上市、再融资、并购等支持,创投业持续壮大耐心资本、大胆资本,依托前海股权交易中心建设“专精特新”专板,近期将出台促进风投创投高质量发展政策文件,引导创投机构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张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