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论今丨银器发展历程及各朝代艺术风格
谈古论今丨银器发展历程及各朝代艺术风格
银器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从商周时期的萌芽到明清时期的鼎盛,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本文将带您穿越千年,领略中国古代银器的辉煌历程。
银器天生骄贵,自古以来都是皇亲国戚、权臣富贵们所特享的奢侈品。然而,自唐宋开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银器开始走向世俗化、商业化,于是稍有经济能力的平民百姓终于也能够享用了。
银器盛世则兴,败世则衰,它们包含着丰富的政治、社会、历史、文化内涵,折射出不同的时期人们不同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银器的制作和使用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已经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故可称之为“中国古代银器文化“。
商周时期:青铜工艺奠定基础
商周时期青铜工艺的繁荣和发展,为银器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同时青铜、玉雕、漆器等工艺的发展,也促进了银工艺的发展;并使银器得以在更广阔的领域中,以更多样的形式发挥其审美功能。早期的银制品大多为装饰品,而最常见的箔,多是用于其他器物上的饰件,或者说,是以和其他器物相结合的形式来增强器物的美感。最迟在西周时期,银平脱工艺就出现了。
西周前期夔纹银鎏金酒壶
春秋战国:清新活泼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带来了生产、生活领域中的重大变化。大量错银器的出现,几乎成为这个时期工艺水平高度发展的一个标志。
从出土地点看,这一时期的银器分布区域明显扩大,在南、北方都有发现。银器的形制种类增多。其中银器皿的出现,及相当一部分银器的出现,十分引人注目。从银器艺术特色和制作工艺看,南北方差异较大,风格迥异。北方匈奴墓出土的大量银器及其细工艺的高度发展,尤令人瞠目。
这个时期,在中原地区的墓葬遗址中,以陕西宝鸡益门村2号秦国墓葬、河南洛阳村古墓、河南辉县固围村魏国墓地、河北平山县中山王墓出土的银器最有代表性。此时南方地区出土的银器虽然数量不多,但却十分引人注目。最为重要的发现,当属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一批器。中原和南方地区的银器,大体看来,与北方匈奴少数民族地区银器的形制风格截然不同,多为器皿、带钩等,或是与铜、铁、漆、玉等相结合的制品,其制作技法仍大多来自青铜工艺。
秦汉时期:繁荣发展
秦代银器迄今为止极为少见。曾在山东淄博窝托村西汉齐王刘襄陪葬器物中,发现一件秦始皇三十三年造的鎏刻花银盘。制作精细,装饰讲究。这种在银器花纹处鎏的作法,唐代以后十分盛行,花银盘亦为唐代银器中很有特色的主要品种。
战国秦汉多次刻錾鎏金银盘
根据对这些银配件的研究已能证明,秦朝的银器制作已综合使用了铸造、焊接、掐丝、嵌铸法、锉磨、抛光、多种机械连接及胶粘等工艺技术,而且达到很高的水平。
汉王朝是充满蓬勃朝气的大一统封建帝国,国力十分强盛。在汉代墓葬中出土的银器,无论是数量,还是品种,抑或是制作工艺,都远远超过了先秦时代。总体上说,银器中最为常见的仍是饰品,银器皿不多,质容器更少见,可能因为这个时期鎏的作法盛行,遂以鎏器充代之故。迄今考古发掘中所见汉代银器皿,大多为银制,银质的碗、盘、壶、匜盒等,在各地均有发现。一般器形较简洁,多为素面。
“刘注”龟钮银印
汉代银制品,除继续用包、镶、镀、错等方法用于装饰铜器和铁器外,还将银制成箔或泥屑,用于漆器和丝织物上,以增强富丽感,最为重要的是,汉代细工艺本身逐渐发展成熟,最终脱离青铜工艺的传统技术,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汉代钿工艺的成熟,使银的形制,纹饰以及色彩更加精巧玲珑,富丽多姿,并为以后银器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
汉代银器在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湖南、广西、广东、陕西、甘肃、吉林、内蒙古、新疆、云南等地均有发现。除大量银饰品外,主要还有车马器、带钩、器皿、印和银医针等,涉及面较为广泛。在吉林省通榆的北方鲜卑族墓葬、西北新疆乌孙墓葬、车师国故地、焉耆古城等遗址,以及云南晋宁石寨山滇族墓地也发现了银器,大多为银饰品,如牌饰、花、首饰、带扣等,具有较浓厚的民族色彩。
魏晋南北朝:独具异域风采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乱,朝代更替频繁,社会经济亦遭受破坏。然而另一方面,各民族在长期共存的生活中,逐渐相互融合,对外交流进一步扩大,加之佛教及其艺术的传播,使这个时期的文化艺术空前发展。这些在银器的形制纹样发展中,都曾打上了明显的烙印。
从考古发掘的情况看,这个时期的银器数量较多。银器的社会功能进一步扩大,制作技术更加娴熟,器形、图案也不断创新。较为常见的银器仍为饰品。
这个时期的银器皿仍不多见,且所见大都带有外来色彩。如山西大同小站村封和突墓中出土的鎏金银盘,银高足杯和银耳杯等,除耳杯外,鎏银盘和银高足杯均为波斯萨珊朝制品。
北魏狩猎纹波斯银盘
同时,随着佛教及其艺术的传播,这个时期银器的制作和功能亦颇受影响。用于佛教奉献的银制品在唐宋以后极为常见。
唐代:绚丽多彩
唐代凤头银壶
唐代,银器制作有了重大发展。近几十年来的几次大宗发现,光闪闪,银光熠熠的银器,又成了显示唐王朝富丽堂皇、灿烂夺目的标志之一。不是吗?当你看到那数量众多,类别丰富、造型别致,纹饰精美的银器时,一定会联想到唐文化艺术的雄健、华美和自然秀颖。
可以说:中国古代银器皿是在唐代及其以后兴盛起来而银器皿是在唐代及其以后兴盛起来而银器皿又代表了属工艺的最高水平。唐代银器从器物种类来说,可以分为食器、饮器、容器、药具、日用杂器、装饰品及宗教用器。
唐代银器纹样丰富多彩,这些纹饰与器形一样,具有强烈的时代特点和风格,透过它们,我们确实可以感到唐代现实生活的五彩缤纷,文化艺术的欣欣向荣。
唐代银器的工艺技术也极其复杂、精细。当时已广泛使用了锤击、浇铸、焊接、切削、抛光、铆、镀、錾刻、镂空等工艺。
金棺银椁
唐时历时近300年,银器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初唐到唐高宗时期(公元618—683年),器类品种不多,有碗、盘、杯、壶、铛等。其装饰特点是划分出许多区段来配置图纹,装饰区间多在9瓣以上,甚至于有14瓣的,这些区间瓣多錾刻成U形或S形。棱形器物是这个时期的重要特征。
武则天到唐玄宗时期(公元684—755年),器形种类增多,上一期12瓣以上的装饰区间手法已被淘汰,大量采用六等分、八等分来装饰配置纹样,装饰瓣多为莲瓣形且多为双层叠瓣,U形瓣已极少见,S形瓣不再出现。
总之可以说:从唐初到玄宗时期银器皿受西方的影响较大,但同时也开始了中国化的进程,外来因素逐渐减少和消失。如高足杯、带把杯、折棱碗、五曲以上的多曲器物和器身呈凸凹变化的器物很流行。纹饰有忍冬纹、葡萄纹、连珠纹、宝相花纹、禽兽纹和狩猎纹。
肃宗到宪宗时期(公元756—820年),装饰手法多采用多重结构为主的六等分法,盘类多附三足,出现仿生器形,即仿照动物等的造型。已不见高足杯,带把杯和多曲长杯等。
穆宗到唐末(公元821—907年),器形种类繁多,盒、碗类器物出现高圈足,仿生器形更多一些,流行四等分、五等分的装饰手法。
宋元时期:清丽典雅
宋代随着封建城市的繁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各地银器制作行业十分兴盛。有铭款的银器显著增多,亦为宋代银器的一大特点,并对元、明、清的银器制作产生重要影响。
宋代银器是在唐代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崭新风貌。虽不及唐代银器那样丰满富丽,然而却具有典雅秀美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与宋代艺术的总体风格是一致的。有人认为,宋代艺术没有唐代的宏放魄力,但是其民族风格却更为完美。与唐代相比,宋代银器的造型玲珑奇巧,新颖雅致,多姿多彩。相比之下,唐代银器皿显得气势博大,而宋代则以轻薄精巧而别具一格。宋代银器在造型上极为讲究,可谓花式繁多。
宋代银器的纹饰总的说来,以清素典雅为特色。虽没有唐代纹饰那样细腻华美,然而其洗炼精纯亦非唐所及。素面者,讲究造型,光泽悦目;纹饰者则以花鸟为大宗,并使丰富多采的装饰纹样,与变化多姿的器物造型巧妙结合,达到合谐统一。比之唐代,宋代纹饰的题材来源于社会生活,其表现内容更为广阔,亦更为世俗化,具有很强的写实性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从宋代银器的制作工艺看,自秦以来流行的掐丝镶嵌、焊缀珠的技法几乎无见。而较多运用锤鍱、錾刻、镂雕、铸造、焊接等技法。具有厚重艺术效果的夹层技法,为宋代以前银器制作中所未见。镂雕工艺在唐代基础上进一步精进。最有特色的是,宋代银器采用了立雕装饰和浮雕型凸花工艺。
宋代银器在其本身的纵向发展中,还出现了大量横向结合的作品。银与漆、木等其他材料合壁,银用于服饰、书画等。
辽 鎏金银鸡冠壶
两宋时期的辽、西夏、、大理等国的银器也有较多发现。大体上看,其作工和形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唐宋银器制作的影响,同时又具有浓厚的地方民族特色。从而使这一时期的银器展现出异彩纷呈的景象。
元代银器在宋代的基础上,其形制、品种都有进一步的发展,并形成了比较明显的时代风格。与宋代和明代相比,迄今为止见到的元代银器为数不甚多。然而从文献材料上看,当时的银器饰并不稀见。
元代承镜银架
从总体上看,元代银器与宋代相近似。银器数量多。银器品种除日用器皿和饰品外,陈设品增多,如瓶、盒、樽、奁、架等。元代大多数银器均刻有铭款,这对研究元代银器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从造型纹饰看,元代银器仍讲究造型,素面者较多,纹饰者大多比较洗练,或只于局部点缀装饰。然而,元代某些银器亦表现出一种纹饰华丽繁复的趋向。这种趋向对明以后银器风格的转变,显然有着重要的影响。
明清时期:华丽繁缛
明清两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文化发展的总势趋于保守。其银器制作一改唐宋以来或丰满富丽、生机勃勃;或清秀典雅,意趣恬淡风格,而越来越趋于华丽、浓艳,宫廷气息愈来愈浓厚。
如果你从中国银器的历史长廊中流览而过,那么当你信步走到这里时,便会产生一种截然不同的感觉。那器形的雍容华贵,宝石镶嵌的色彩斑斓,特别是那满目皆是的龙凤图案,象征着不可企及的高贵与权势。这一切都和明清两代整个宫廷装饰艺术的总体风格相和谐一致,但是却和贴进世俗生活的宋元银器迥然有别。然而,明清两代的银器,其发展轨迹可谓明晰可见,但其分野之界亦是如此鲜明。
大体上说,明代银器仍未脱尽生动古朴,而清代银器却极为工整华丽。在工艺技巧上,清代银器那种细腻精工,也是明代所不可及的。
在明代银器的纹饰中,龙凤形象或图案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这一变化到了清代,更加推向极致。与宋元相比,明代银器中素面者少见,大多纹饰结构趋向繁密,花纹组织通常布满器物周身,除细线錾刻外,亦有不少浮雕型装饰,对以后清代的银器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
清代银器保留下来的极多,大部分为传世品。从风格上看,清代银器既有传统风格的继承,也有其他艺术、宗教及外来文化的影响。正是在这种继承吸收古今中外多重文化营养因素的基础上,清代银器工艺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从而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洋洋大观和多姿多彩。
清代银器的器型和纹饰也变化很大,已全无古朴之意,同时反映了宫廷银艺术品所特有的一味追求富丽华贵的倾向。其造型随着器物功能的多样化而更加绚丽多彩,纹饰则以繁密瑰丽为特征。或格调高雅,或富丽堂皇,再加上加工精致的各色宝石的点缀搭配,整个器物更是色彩缤纷、碧辉煌。清代银器的加工特点,可以用精、细二字概括。在器物的造型、纹饰、色彩调配上,均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继宋、元、明以来,清代的复合工艺亦很发达。银器与珐琅、珠玉、宝石等结合,相映成辉,更增添了器物的高贵与华美。
清代传世品中,亦保留了不少各少数民族的银器。这些银器反映了当时各少数民族的传统风俗与爱好,具有明显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民族风格。
清 雕花银把壶
总之,清代的银器丰富多采,技艺精湛。其制作工艺包括了范铸、锤鍱、炸珠、焊接、镌镂、掐丝、镶嵌、点翠等,并综合了起突、隐起、阴线、阳线、镂空等各种手法。应该说,清代银工艺的繁荣,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工艺技法而又有所发展,并且为今天银工艺的发展创新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现代:茶具、器皿
— —◇ 结 语 ◇— —
纵观银器的发展,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既是那个时代审美意识的反映,亦能展示出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从历史长河的纵向发展看,银器的发展有其历史传承性,而在同一时代中,银器的发展也会受到来自其他文化艺术领域的横向渗透和影响。
银器是在中国丰富多采的文化土壤上产生并发展的,它从其他文化艺术领域中汲取营养,并形成了自身独具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一条浩荡壮阔的大江,而每一支汇入其中的细流,都使她更加博大而辉煌,都使她得以更加色彩斑斓、仪态万方的面貌呈现;那么,具有神奇瑰丽色彩的银器,不也是为中国文化这一巨大实体注入活力和风采的一支涓涓细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