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主要思想是什么?——从阴阳哲学到“时中”智慧
《易经》的主要思想是什么?——从阴阳哲学到“时中”智慧
《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哲学经典之一,蕴含着深邃的宇宙观和人生智慧。它以阴阳哲学为核心,通过八卦符号系统,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本文将深入探讨《易经》的主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帮助读者理解这部古老经典的现代价值。
在易经这部古老的经典著作中,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宇宙观念,其主要思想贯穿始终,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指导。易经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阴阳哲学和八卦辞象,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与平衡。在易经中,“易”一词本义为“易变”,反映了宇宙万物的无常变化和永恒循环。易经通过“易”的观念,揭示了宇宙间事物相生相克、相互转化的规律,使人们深刻认识到了生命的多姿多彩和变幻无常。
易经主张“知天地之化育,知民之所畏,可以长久”,强调了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顺势而为,遵循道德伦理,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易经八卦卦象所引申的“天时地利人和”的思想,教导人们应当审时度势,珍惜环境资源,注重人际关系,实现自身与外部环境的良性互动。同时,易经强调了“守拙”的意义,即要保持谦逊之心,谨慎行事,谨记“虚怀若谷,天道自然,不以万物之备而不为”。
总体来说,易经的主要思想在于启迪人们的智慧和境界,引导人们超越“形而上”的现实束缚,通达“意即事”,使人们认识到自身的微小与宇宙的伟大联系,实现心灵与自然、心灵与他人之间的和谐共生。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浪潮中,易经的主要思想对于指引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具有重要意义,旨在帮助人们抵御外部环境的诱惑,自我修正,实现心灵的回归与升华。
易经讲的是什么?
《易经》主要思想讲的是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和谐辨证思想。《易经》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
《易经》是中国文化的元典,就是说《易经》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一个载体。易经的核心就是著名的“三易说”,即简易、变易、不易。《易经》可以看作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易经》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
《易经》本身有三个层面在演绎。现代社会和西方文化所认识的“变”的部份,所谓“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这种认识论,只是《易经》的一个过程,不是《易经》要表达的主题。我们看《易经》都是从变的角度去看,实际上《易经》的本怀到底给我们解释了一种什么状态?到底《易经》要带领我们去到一个什么去处?这就是《易经》的“学”和“用”的一个关联。
《易经》的作用在于指导人们深入观察自然界的各种现象,认识天地、阴阳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科学奥秘,充分把握天时、地利、人和之际遇,在比较好的环境中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
《易经》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周易》是阴阳学说,它把阴阳升举到生化万物之总钢的地位,把阴阳之道作为世界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本法测。《系辞传》中说:"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易运行于天地之中,与天地共生存。宇宙有天地,易则有乾坤。乾是实而主动,坤是虚而主静,动静翕辟。"夫易广矣,大矣"。"易无体,易无思也,无为也",不为而为,自然而然。乾坤的运动产生易,易也就生存于乾坤之中,"夫易开物成务","彰往察来而微显阐幽",易之道永不灭,永不息。子回:"易其至矣乎!"
《易经》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易经》究竟有没有一个核心思想或内在精髓?清代易学大师惠栋认为是“时中”。他说:“易道深矣,一言以蔽之曰:时中。孔子作《彖传》,言时者二十四卦,言中者三十五卦。……子思作《中庸》,述孔子之意而曰‘君子而时中’。 ……知时中之义,其于《易》也,思过半矣。”
什么是“时中”?
“时”,一般指天时,指宇宙,指外部的环境、形势。指对宇宙万物、自然规律的研究、掌握,还可以延伸出文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与时偕行,与时俱进。英国科学家史蒂芬·霍金一本最畅销的关于“宇宙学”的科普读物就叫《时间简史》。象数派偏重于对“时”的研究,却走入旁门左道,没有在中国发展出数学、物理、化学等科学,是十分可惜的。
“中”,指人的内在修养(学识)和遇事时的应对策略,即“中庸之道”。 《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儒家(义理派)偏重于对“中”的研究,而逐渐忽视了“时”的重要性。
以致于儒家经典《大学》遗失了很重要的“格物致知”一章,宋代朱熹编纂《大学章句》时补之:“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基本符合《大学》原意,具备科学精神,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提倡。
到明代王阳明批判朱熹“格物致知”学说,提出“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等观点,否定客观存在,彻底摆脱“时”的限制,已违背儒家正统,背道而驰。“时中时中”,“时”是前提,明清以后,中国没有发展出与西方列强相匹的科学技术,落后于时代,落后就要挨打。
完整的“时中”概念首次出现在《蒙·彖》中:“蒙,亨,以亨行时中也。”这也是整部《易经》中唯一的一次。为何在《易经》“蒙”卦中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出现“时中”,这是很有趣的,可以拓展我们对“时”与“中”意义的理解。“蒙”卦,既表示事物创生之初的蒙昧状态,也寓意教育要从童蒙抓起。人类正是靠着不断探索、积累知识,代代相传,学习成长,才逐步走出蒙昧,进入文明。
亨行时中!要求我们既要重“时”,也要重“中”,“时”“中”并重。既要主动顺应时代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与时俱进;还要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正确认清自己所处的形势,把握时机,采取合乎“中庸”的策略,勇于进取。
《易经》主要思想是什么?
01
《易经》主要思想讲的是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和谐辨证思想。《易经》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
《易经》是中国文化的元典,就是说《易经》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一个载体。易经的核心就是著名的“三易说”,即简易、变易、不易。《易经》可以看作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易经》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
《易经》本身有三个层面在演绎。现代社会和西方文化所认识的“变”的部份,所谓“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这种认识论,只是《易经》的一个过程,不是《易经》要表达的主题。我们看《易经》都是从变的角度去看,实际上《易经》的本怀到底给我们解释了一种什么状态?到底《易经》要带领我们去到一个什么去处?这就是《易经》的“学”和“用”的一个关联。
《易经》的作用在于指导人们深入观察自然界的各种现象,认识天地、阴阳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科学奥秘,充分把握天时、地利、人和之际遇,在比较好的环境中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