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失语”竟与分离转换性障碍有关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失语”竟与分离转换性障碍有关

引用
新浪网
1.
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5-01-15/doc-ineeyzve1301411.shtml

近日,一位演员因坐轮椅就医并出现失语症状的消息引发关注,后本人透露患上了分离转换性障碍。这种疾病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会导致失语呢?

“分离”“转换”为两大主要症状

大多数人听起来很陌生的分离转换性障碍,又被称为“癔症”,是一种由心理因素引发的精神障碍。简单来说,当人们遭遇强烈的情绪波动、巨大的压力或者心理创伤时,大脑的应激反应机制可能会出现失调,进而导致身体出现各种异常表现,但这些表现并非源于身体器官的实质性病变。

分离转换性障碍多起源于青年期,35岁以后初发者罕见。患者起病急,症状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主要表现为分离性症状和转换性症状两种。

一部分患者表现为分离性症状,又称癔症性精神症状。患者可能部分或完全丧失对自我身份的识别和对过去的记忆,表现出意识范围缩小、选择性遗忘或情感暴发等。其中情感暴发症状包括哭笑打滚、捶胸顿足、狂喊乱叫等戏剧样表现,甚至出现梦样状态或酩酊状态。此外,患者还可能表现为人格解体、记忆丧失和身份认同障碍,如突然忘记自己是谁或者忘记曾经发生过的重要事件。

另一部分患者表现为转换性症状,也称癔症性躯体症状,会出现各种形式的躯体症状,但经过详细的医学检查,却找不到任何能够解释这些症状的生理原因。这些症状被认为是患者无法解决的内心冲突和愿望的象征性转换,是他们内心深处无法承受的压力和痛苦的一种外在释放。转换症状更像是身体在“替心灵说话”,它可以模仿任何疾病的症状表现,因此也被称为“伟大的模仿者”,如患者可能毫无征兆地出现失语、失明、失聪、肢体瘫痪或抽搐等躯体化症状。

发病与5个因素有关

分离转换性障碍的成因复杂,可能与5个因素有关。

  1. 遗传易感性 携带某些基因变异可能导致大脑对压力和情绪刺激的反应不同寻常,例如,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的多态性就与分离转换性障碍的风险增加有关。研究发现,患者的一级亲属同病率较高,也有学者认为本病为多因素遗传疾病。

  2. 心理因素 情感冲突、内心压力和焦虑等心理因素是分离转换性障碍的重要成因。例如,家庭关系中的紧张和矛盾可能导致癔症的出现;具有暗示性、表演性、自我中心、情绪化、幻想性等人格特征的人更容易患上此病。

  3. 神经发育异常 大脑结构或功能的异常发育可能影响个体处理情感信息和自我意识的能力,导致分离转换性障碍的发生。例如,多发性硬化、颞叶局灶性病变、散发性脑炎、脑外伤等均可导致癔症样发作。

  4. 应激事件 个体对应激性生活事件的经历和反应可触发大脑杏仁核过度激活,是引发本病的重要因素。例如,经历过战争、严重灾害,以及童年期遭受精神、躯体或性虐待等创伤性事件,可能导致患者大脑皮层功能活动减弱、意识范围狭窄和思维过度散漫,引发一系列症状。

  5. 社会因素 患者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大多生活在封闭性的同源文化环境中,受教育程度、社会文化、生化环境对分离转换性障碍的发生有重要影响。此外,缺乏社会支持也可能导致症状的发生和恶化。

与抑郁症完全不同

其实,分离转换性障碍是神经症而非精神病,与热搜上提到的“抑郁症”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病症。

神经症(旧称神经官能症)是一组疾病的总称,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其症状复杂多样,但做客观检查时,往往查不出相应器质性疾病。比如,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可能出现记忆丧失、身份认同混乱、运动或感觉障碍等症状,但并无神经系统的器质性病变,常由明显的心理社会应激事件诱发。同时,这类患者大多具有表演性人格特征,情感丰富但不稳定,易受暗示,一旦诱因消失患者便可痊愈,符合神经症的特征。

而抑郁症属于精神疾病,其核心症状为持续的情绪低落、兴趣丧失、快感缺失,还伴有自责自罪、思维迟缓、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等,这是一种以情感低落为主要特征的心境障碍。抑郁症的病因更为复杂,除心理社会因素外,还与遗传、神经生物学因素(如神经递质失衡)有关。但在某些情况下,长期处于抑郁状态的个体,可能因无法有效应对心理压力而增加分离转换性障碍的发病风险;反之,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因疾病带来的痛苦和生活影响,也可能继发抑郁情绪,发展为抑郁症。

临床上,分离转换性障碍和抑郁症存在共病情形。当共病时,症状相互交织,会增加诊断和治疗难度。比如,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的转换症状,如肢体瘫痪可能导致活动受限,进而引发抑郁情绪,加重抑郁症的症状;而抑郁症患者的认知和情绪问题,又可能影响分离转换性障碍的治疗效果,使病情迁延不愈。

总的来看,分离转换性障碍的临床表现多样,通常与一定的心理社会因素相关,病程可能与持续存在的强化因素相关,因此需要医护、患者及家属共同努力。同时,也希望大家在工作和生活压力下更加关注身心健康,特别是神经健康。

本文作者为北京市隆福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