睚眦:古代传说中“龙九子”之一,平生好杀,好勇擅斗
睚眦:古代传说中“龙九子”之一,平生好杀,好勇擅斗
睚眦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位列"龙九子"之一,以其好杀、好勇擅斗的特性而闻名。它不仅在古代文化中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还被广泛应用于兵器装饰中,体现了古人对力量与勇气的崇拜。
睚眦,作为明代李东阳版"龙九子"之一,其形象特征为生有龙角的豺狼,双角向后紧贴背部。在古代兵器中,金刀柄上的龙吞口就是其遗像。吞口是刀剑柄与刃相连的部分,常被装饰成异兽吞吐刀刃的样子,而以"睚眦"形象制成的吞口则被称为"龙吞口"。
睚眦不仅是李东阳版"龙九子"的一员,也在与李东阳进行过深度探讨的明代学者杨慎提出的"龙九子"版本中保留了其地位。李东阳版的"龙九子"包括囚牛、睚眦、嘲风、蒲牢、狻猊、霸上、狴犴、屃赑、蚩吻;而杨慎版的新"龙九子"则为赑屃(霸上)、螭吻(蚩吻)、蒲牢、狴犴、饕餮、〈虫八〉〈虫夏〉(蚣蝮)、睚眦、金猊(狻猊)、椒图。
与睚眦同样用于兵器装饰的异兽还有"蟋蜴"。明代陆容在《菽园杂记·古诸器物异名》中记载:"蟋蜴,形似兽,鬼头,性好腥,故用于刀柄上。"睚眦作为吞口,蟋蜴作为刀柄,两者在形象推广上可算是合作伙伴。不过,"蟋蜴"的命运似乎没有睚眦那么好,不仅其龙子身份存疑,还被"蜥蜴"抢了名号。
相传,睚眦是龙与豺狼所生,因此具有豺首龙身的特征,性格刚猛,好斗善战。正因为如此,古人才将其形象用于刀剑之上,以求增加兵器的威力,提升使用者的气势。
文献记载
明代李东阳在《记龙生九子》中详细描述了龙的九个儿子及其特点:
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囚牛,龙种,平生好音乐,今胡琴头上刻兽是其遗像;睚眦,平生好杀,金刀柄上龙吞口是其遗像;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蒲牢,平生好鸣,今钟上兽纽是其遗像;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狮子是其遗像;霸上,平生好负重,今碑座兽是其遗像;狴犴,平生好讼,今狱门上狮子头是其遗像;屃赑,平生好文,今碑两旁龙是其遗像;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其遗像。
这段记载不仅展现了睚眦在古代文化中的独特地位,也为我们了解其他"龙子"提供了丰富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