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好100天冲刺高考? 九科名师送你“备考攻略”
如何用好100天冲刺高考? 九科名师送你“备考攻略”
高考进入百日倒计时,如何利用最后这100天高效复习提高分数,成了众多学生和家长关心的问题。近日,记者联系了扬州名校名师为学生提供九门科目的复习指导,让学生们能够在名师的指点下,有针对性地复习,助力考生取得理想成绩。
绘图 沈江江
语文
精准发力,靶向突破
胡旻彦(扬州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长)
高考语文是一场厚积薄发的战役,建议从四个维度构建复习体系。
基础板块:地毯式排查,颗粒归仓。古诗文默写需落实“三遍过关法”:第一遍逐篇完整默写纠错,第二遍集中攻克高频易错字,第三遍结合情境理解默写,避免机械记忆。
阅读模块:结构化建模,关注联系。在作答阅读题时,建议采用预判题型、文本勾画、术语套用进行答题。近几年真题中,复合类文本居多,而这类文本最核心的地方在复合,搞清楚为什么就把这几个文本复合在一起,产生了什么阅读效果,文章也就读懂了大半。
作文攻坚:语感要保持,勤练审题。作文在下笔前就该考虑清楚作文题的空间在哪里、从哪些方面立意最佳,建议同学们每周认真做2个—3个审题列纲训练。另外,还要坚持关注时事,每周保持稳定的阅读时间和摘抄内容,摘抄时除标记好词好句,还可以参照优秀时评对自己的文章进行升格,重点改造开头、结尾与分论点。
限时训练:打造增长极,实战赋能。不管是回家作业还是平时测验,同学们在做题之前都要根据题型和分数估一下时间,在高考前要形成自己最适合最舒服的做题顺序和节奏。建议现代文阅读控制在35分钟,作文预留50分钟,一份整卷做完后至少留十分钟机动时间,用来检查作文的错别字和选择题的填涂等。
数学
讲究策略,实现跃迁
韩书平(扬州中学高三数学备课组长)
二轮复习作为知识体系重构和能力突破的黄金阶段,犹如一道分水岭。善于把握策略的学生能实现知识层级跃迁,反之则可能陷入成绩瓶颈。
数学二轮复习需讲究策略。专题突破是关键。注重聚焦6大模块的核心专题,整合关联知识,归纳典型题型,提炼解题方法,强化思维拓展与易错辨析 以提升应对难题的能力。
真题剖析不可或缺。横向对比近5年真题中数学的同类考点,比如函数性质、几何图形等考点的出题规律,像命题人一样思考,拆解答案套路,标注采分点;还可尝试改编真题,换数据或改条件,深度理解考点变形逻辑,提升对真题的驾驭能力。
稳抓基础知识,回归书本。高考大部分分数来自基础和中档题,不要盲目刷试卷,不要沉迷偏难怪题,应立足书本精做几道题并总结规律。
重视错题分析。针对错题,要深度复盘。不要只注重笔记美观,而忘记错题集的意义。粗心大意的题,要设计“防错清单”;思路卡壳的题,记录“卡点关键词”;概念模糊的题,要回归课本,用荧光笔标注定义限制条件。
英语
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王颖(扬州中学高三英语备课组长)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对于基础的关注始终是英语学习的重中之重。在剩下的100天里,学生可从以下几个板块入手进一步夯实基础。
每天设定一定量的背诵任务,重点关注高频词、一词多义以及熟词僻义等,这些往往是高考阅读、完形填空中的 “陷阱”。同时,每天还要进行一定量的听力练习和阅读练习,保持状态。在阅读练习时要注意时间控制,“七选五”要关注文章逻辑结构,提高对语篇衔接的理解能力;完形填空要关注上下文线索,培养语篇意识,加强对重点高频词汇和常用短语的掌握;做完题后需仔细分析错题原因,总结解题技巧。
在语法方面要利用语法书或复习资料,系统复习高中英语语法知识。每天复习一个语法点,巩固所学知识。针对自己的薄弱语法点,进行专项练习。
作文则要熟悉各种常见文体的格式和常用表达。读后续写要注重情节的合理性和语言的连贯性,可于每次写作后,认真对照范文修改,或请老师帮忙批改,逐步提高写作水平。
高考真题是最好的复习资料,要认真练习近五年的高考真题,熟悉命题规律和题型特点。建议学生准备一个错题本,将错题按照题型、知识点等进行分类整理,方便复习。分析错题原因,总结错误类型,避免再次犯同样的错误。每隔几天可复习一次错题,巩固所学知识,确保不留死角。
政治
重点突破,用好“四本”
朱振华(扬州大学附属中学高三政治备课组长)
回归书本,做好知识整合。按照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要求回归书本,将各模块中最主要的概念、最基本的原理和最核心的问题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主干知识网。
利用纠错本,做好查漏补缺。高考复习学生要善于整理错题,及时整理易混易错点,针对薄弱知识和能力,通过背诵重点、专项练习等方式集中突破,保证“问题点”逐个解决。
收集时事本,做好预设工作。高考政治情境的选择往往以热点时事为切入口,引导考生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问题。考生在后期复习中可以进行相关的模拟命题练习,预设好相关答案。
精选练习本,强化答题能力。每天的限时练习以15道选择题和1道主观题为量,难度适中,25—30分钟内完成即可。每周则至少进行一次按高考要求的全真模拟训练。
历史
科学规划,提高效率
茅美惠(扬州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历史备课组长)
用50天,夯实基础,构建知识体系。首先要以教材为本,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基础知识要精准记忆,储备历史学科语言进行表达。每天限时30分钟的练习量,及时纠错,查漏补缺。
用30天,专项突破,提升实战能力。针对高频考点和薄弱环节要进行专题复习,深入理解核心概念和内在联系。特别是材料解析题,要掌握提取信息、分析归纳、论证等技巧,提升解题能力。每周至少完成一套高考真题或模拟题,严格按照考试要求作答,培养应试节奏感。
最后20天,查漏补缺,调整应试心态。有针对性地复习薄弱知识点,避免重复犯错。关注时政热点,尝试用历史视角分析现实问题,提升历史思维能力。
地理
拆解百日,精准努力
张君(扬州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地理备课组长)
紧扣四大素养,构建地理思维。要对区域有精准的认知,每天精练12幅典型区域地图,标注自然与人文要素,分析区域特征与问题。学会综合思维,解题时应学会串联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关注生态类热点,归纳人地矛盾的成因与可持续发展措施。
自然地理按“地球运动→大气→水文→地貌→土壤→整体性”搭建逻辑链,用思维导图关联知识点;人文地理以“区位理论”为核心,整理工业、农业、城市的共性答题角度。
对近5年高考真题限时训练,总结共性规律。读图题要掌握等高线、等压线、人口金字塔图的快速判读技巧,关注图例、坐标单位等细节。开放题需从经济、生态、社会三维度辩证作答。
物理
三步阅读,建立框架
熊小燕(仪征中学高三物理备课组长)
建议考生按照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原子物理学五大模块,建立知识框架图。在具体操作上,可以采用“三步阅读法”:第一步快速浏览,建立整体印象;第二步精读重点,标注关键概念;第三步思考延伸,联系实际问题。
提高课堂效率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首先要做好预习,带着问题听课;其次要学会记笔记,采用“关键词+思维导图”的方式,既能抓住重点,又便于后期复习;最后要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及时解决疑惑。
建议考生建立个性化的错题本,按照知识点和错误类型进行分类整理。专项训练要有针对性,建议每周安排2—3次专题训练。建立个性化的复习方案需要考虑自身特点,可以根据自己学习情况选择习题练习。
化学
重视基础,建立联系
朱萍(仪征中学高三化学备课组长)
化学基础知识是构建化学知识体系的根基。元素周期表、化学方程式、物质结构等基础知识,构成了理解化学现象和解决化学问题的基本框架。通过反复研读教材,标注重点,整理笔记,能够深入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建立错题本,分析错误原因,可以强化记忆效果。
化学原理的应用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通过分析实验现象、解答习题、探究生活实例,将抽象原理与具体问题相结合。通过理解化学原理的内在逻辑,将元素性质、化学反应、物质结构等知识点有机联系起来。
提取信息需要掌握科学方法。通过高考真题,熟悉题型和命题思路,针对薄弱环节进行专项练习。审题时明确已知条件和求解目标;从题目、实验数据和图表中快速抓取关键信息,结合化学原理进行分析,关注变化规律。
生物
夯实基础,重视实验
苏楠楠(仪征中学高三生物备课组长)
在百日冲刺阶段,需静心通读教材,涵盖文字、插图、小资料、实验等内容,熟悉冷门名词概念,如生态位、生态足迹、中性学说等。对关键生物学概念、生理作用及过程,要深入理解并熟记。
认真研析江苏2021—2024年高考真题及近两年的模考试题,熟悉各类情境,总结归类并拓展延伸,尤其是光合作用、遗传变异、稳态调节、基因工程、生态工程等模块。
掌握实验细节,对教材中的经典实验要深入剖析实验材料选取、条件控制、对照设置、结果分析等方面。同时,熟练掌握实验原理、步骤、结论的标准写法。
关注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热点问题,如生态农业、环境污染、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癌症防治等。培养提取有效信息、编码信息、迁移信息的能力。
本文原文来自扬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