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气象看云南 | 《什么是云南》,这就是云南!
万千气象看云南 | 《什么是云南》,这就是云南!
云南,这片神奇的土地,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吸引着世人的目光。从空间到时间,从自然到人文,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个充满魅力的彩云之南。
2024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于3月30日上午在昆明举行,开幕式上,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出版集团、云南教育出版社联合星球研究所共同制作的《什么是云南》宣传片亮相活动现场,深受好评。在此之前,《什么是云南?》在2023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征集展播活动中,入选了正能量音视频精品。
空间折叠
如果你在太空俯瞰云南,会看到一条刀劈斧凿般的沟壑,它所处的位置就是红河断裂。沿着这条断裂,大致可以把云南一分为二。它的西侧是云南的横断山区,也是众山云集的地带。而在横断山区之外,云南的东部也在“折叠”中隆起,成为云贵高原的一部分。在这里你会看到分布密集却又彼此独立的小山峰,它们组成了一片喀斯特高原。而在地势低洼处,则积水成湖,形成九大高原湖泊。
至此,在云南大地上,一个巨型的阶梯就此形成。从最高点卡瓦格博峰到最低点元江与南溪河交汇处,960公里的南北距离内,海拔直降超过6600米。如此巨大的高差,大大增加了流水的势能。水流沿着这个巨型阶梯逐级而下,形成一个个梯级景观。而当万千水流汇成大江大河,势能更是无可阻挡。独龙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元江、南盘江六大江河奔流而下,劈山开路,在连绵的群山中,硬生生切削出一片中国最壮观的高山峡谷群。
其中,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条大江在云南西北部紧密并行,最窄处仅有不到70公里,人称“三江并流”。从整体到局部,整个云南已经彻底“立体化”。随着地表空间的折叠,一场时间的折叠也已经开启。
时间折叠
在云南的高山峡谷中,从谷底到峰顶,最大高差可达数千米。这意味着从谷底的亚热带到山顶的寒温带,仅仅一山之上,就压缩了从广东到黑龙江的气候,形成了明显的垂直气候带。而在更广阔的视野下,整个云南又何尝不是一个高差6600多米的“巨大山体”。从南部高温多雨的河谷平原,到中部气候温和的高原,再到北端的高寒山区,一省之内就可见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灌丛草甸,甚至冰川和高山荒漠等众多的地表景观。
如此紧凑的范围内,拥有如此丰富的气候类型,也为生灵的繁衍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当冰期来临,其他地方的动植物大量灭绝时,这里的生物却能通过向更低处和更南端迁移,就近找到“避难所”,从而让滇桐、珙桐、华盖木等许多古老的孑遗物种得以在云南延续。但与此同时,折叠的地形又将云南分割成一个个相对封闭、独立的小型生态区,生物在其中逐渐走上了不同的演化道路,不断产生新的物种。就在这一古一新之间,时间被折叠了。穿越古今的生灵在云南交汇,生物多样性因此更加丰富,位列全国之最。
丰富多彩的民族
当然,同样丰富多彩的还有人类。西南部广袤的山地是孟高棉语族群的家园,他们演化出了今天的布朗族、德昂族、佤族。在东部和南部,百越族群不断分化融合,形成了今天的傣族、壮族、布依族、水族。而在云南的北部和西部,氐羌族群的分化和融合更加突出,逐渐演化出了彝族、白族、纳西族、傈僳族、哈尼族、景颇族、阿昌族、基诺族、拉祜族、怒族、独龙族。再加上唐代随吐蕃扩张而来的藏族,南宋末年及元代随着蒙古大军迁入的回族、蒙古族、普米族,明清时期迁入的苗族、瑶族、满族,以及历朝历代都有迁入的汉族,云南一共滋养了26个世居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
不同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各安其所,无论是山间的平地,还是平缓的山头,都能被人们开垦为农田。高原山地中的牦牛、山羊,湖泊中的鱼,深山中的菌子(真菌),甚至花草、昆虫,都成了饭桌上的一道道美味。
时至今日,云南多样的气候和环境,依然在影响着当地甚至全国的人民。它是世界上纬度最高的橡胶生产地,为国家提供了重要的战略资源。它是世界的花园,每年可以为每个地球人提供2枝鲜花。它几乎可以种出所有的水果,科属约占全国水果(科属)的90%。茶叶种植面积、总产量均为全国首位,咖啡产量更是高达全国的98%。能源、矿产、药材等同样供给全国,成为无数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这就是云南,一个很难被定义的地方。从山川到江河,从动物到植物,从民族到产业,中国再没有一个省份像云南这样集中如此多样的元素,诞生如此多元的文化,孕育如此多彩的生灵。而这就是彩云之南,一场时空大折叠的创造。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