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力任职贝达药业深度解析:跨国药企老将的“二进宫”背后
毛力任职贝达药业深度解析:跨国药企老将的“二进宫”背后
近日,贝达药业宣布任命毛力为公司研发总裁兼首席医学官,这一人事变动引发了业界广泛关注。毛力作为兼具学界权威与工业界实战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其回归被赋予多重战略意义。本文将深入解析毛力的“二进宫”背后的战略价值,并回顾贝达药业20年发展历程中的关键转折点。
毛力“二度挂帅”的战略价值
随着国内药企高管流动加速,毛力接任贝达研发总裁兼首席医学官成为其职业生涯的关键回归事件。
作为兼具学界权威(MD安德森终身教授)与工业界实战经验(强生肺癌中心主任)的复合型人才,他的回归传递多个信号:
肺癌靶向治疗的丰富经验储备:毛力在胸、头颈癌分子分型领域的11项核心专利(含EGFR-TKI耐药机制研究),与贝达现存关键资产埃克替尼(凯美纳)的后线开发需求深度契合。
全球化临床经验复用:作为医药行业多年打拼且拥有国际视角的老将,毛力拥有多项国际多中心试验经验,对于迫切寻求海外市场BD拓展的贝达药业来说是值得推崇的经验。
资本运作特殊角色:现任LegendBiotech独立董事身份(传奇生物与强生合作开发的Carvykti是首个国产BCMA CAR-T),暗示贝达可能寻求细胞治疗领域突破。当然,细胞治疗也要面临诸多挑战,国内的商业化一直未有效得到推进。在此,也只是揣测。
贝达药业20年沉浮录——从“民族创新药之光”到“转型阵痛期”
(1)崛起阶段(2003-2016):聚焦EGFR的黄金十年
埃克替尼神话:2011年获批成为中国首个自主研发小分子靶向抗癌药,6年销售额增长16倍(2016年达10.35亿元),市占率达55%(强压吉非替尼原研药)。
资本化巅峰:2016年深交所上市首日市值突破300亿元,创新药指数成分股权重超5%。
(2)震荡阶段(2017-2021):管线单一化危机显现
专利悬崖冲击:埃克替尼化合物专利2023年到期,叠加集采降价(2021年医保谈判价格下降36%),2023年销售额萎缩至12.7亿元(较峰值跌28%)。
临床挫败加码:二代ALK抑制剂恩沙替尼累计投入9亿元,但因克唑替尼仿制药围剿,2024年销售额仅2.1亿元(不足预期1/3)。
(3)转型阵痛期(2022至今):裁员、断崖与战略迷茫
- 研发震荡:人员裁减17%背后的隐痛
2023年研发团队从647人骤减至562人,重点砍撤早期项目组(涉及CDK4/6、FGFR抑制剂等7项临床前管线)
临床开发投入强度(研发费用/营收)从30%降至22%(行业Top20企业中降幅最大)
- 管线老化:15年未有重磅产品获批
主力梯队:第三代EGFR-TKI BPI-D0316仍处III期临床(落后于艾力斯伏美替尼4年)
战略误判:放弃PD-1/L1赛道(耗资3亿元项目2019年终止)导致错过免疫治疗风口
总结
贝达的困境折射出中国创新药企的“15年魔咒”:依靠单款爆品实现IPO后,普遍陷入“第二代产品断层”。而对海归专家而言,能否实现从“技术权威”到“战略操盘手”的蜕变,将决定其是中国药企困局的破局者,还是又一个文化夹缝中的过客。药企的发展蝶变冷酷无比,长期以来,A股的“医药一哥”宝座属于恒瑞医药(600276.SH),市值位列制药板块第一位。在2月21日这一天,百济神州(ONC.NS、06160.HK、688235.SH)A股股价凭借8.21%大涨幅,超越恒瑞医药,成为新的老大。当天恒瑞医药A股股价涨幅是3.83%。当百济神州市值超越老牌国内药企恒瑞医药,成为本土药企新王,其背后体现的不仅是资本市场的偏好转移,更是两种发展范式的代际对决。生逢高度内卷的大时代,企业和个人都陷入到不进则退的处境,唯有创新且辅以商业化的敏锐嗅觉,方能在波诡云谲的未来激烈竞争中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