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EG脑电信号采集及常用数据分析方法
EEG脑电信号采集及常用数据分析方法
EEG是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的缩写,是一种测量大脑电活动的方法。它通过在头皮上放置电极来记录大脑皮层神经元的电活动,并将这些记录转换成图形或数字数据。这种电活动是由大脑中的神经元群体的集体行为所产生的。
EEG是一种常用的非侵入性神经影像技术,可用于研究大脑功能和诊断脑部疾病。通过分析EEG信号,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可以了解大脑在不同状态下的活动模式,如睡眠、觉醒、认知任务执行等,以及诊断和监测一些脑部疾病,如癫痫、睡眠障碍和脑损伤等。
一般来说,EEG信号是以波形的形式表示的,通常包括不同频率范围内的波动,如δ波(0.5-4Hz)、θ波(4-8Hz)、α波(8-13Hz)、β波(13-30Hz)和γ波(30-100Hz)。这些波形可以提供关于大脑活动的信息,例如觉醒程度、注意力水平、情绪状态等。
1 常见脑电图测量方法
准备工作:
确保实验室环境安静,避免电磁干扰。
通过清洁皮肤并使用导电胶等物质来减少电极与头皮之间的阻抗。
确保被试舒适,避免运动和肌肉张力对EEG信号的影响。
表面电极记录:
在头皮表面放置电极,通常使用胶水或帽子固定。
根据实验需求,如采用10-20国际系统(10-20 International System)标准,比如:O1,Oz,O2,PO3,POz,PO4,P3,Pz,P4,C3,Cz,C4,F3,Fz,F4,Fpz等通道,或采用其他标准系统放置电极。
通常使用银/银氯化银电极,一般至少使用16个电极,以确保覆盖大脑的各个区域。
比较常用的ground位置有额头,常用的reference参考电极有耳后乳突。
国际脑电图学会规定的标准电极放置法
- 脑电信号放大器:
- 将电极连接到专业的EEG放大器和采集系统,放大脑电信号以便记录和分析。
- 放大器通常包括多个通道,以便同时记录多个脑区的信号。
- 受试者最好身体处于静止状态,在实验中减少EOG(眼电)、EMG(肌电)、ECG(心电)等干扰。
脑电信号采集器
采样频率和时长:
确保采样频率足够高以捕捉到实验所需的频率范围(通常在100Hz以上)。
采集时,要求电极的电路阻抗均保持在10kΩ,甚至 3 kΩ 以下。
采样时长取决于实验设计,通常在数分钟到数小时之间。
实验任务和刺激:
设计实验任务和刺激以引发特定的脑电反应。
记录刺激呈现的时间点以及被试的反应。
数据记录和存储:
使用专业的脑电数据采集软件来进行数据记录和管理,可以保存在计算机或其他存储设备中以进行后续分析。
2 常见脑电信号分析方法
- 预处理:
- 去噪声:基于实验目的,使用带通滤波器或者陷波滤波器进行滤波,去除直流漂移和高频噪声。(以下是部分参数参考)
①在离线预处理分析中,对EEG 常用 0.5 Hz至75 Hz之间的带通滤波器,加以 50Hz的陷波滤波器对工频信号进行过滤。
②在时域处理上,绝对幅度超过75 µV 的采样点常被视为噪声(可能来源于 EMG、EOG)。
③EOG(眼电)对EEG的干扰,可以考虑成分分析算法,通过ICA分离EOG, 其中 Second order blind identification(SOBI)效果拔群。 - 伪迹去除:通过坏道检测和插值处理来处理因电极失效或脑电漂移引起的伪迹。
- 阻抗校正:检查和调整电极阻抗,以确保数据质量。
EEG数据分析方法,来源胡理老师PPT
事件相关电位分析 Event-related potentials:(最常使用)
ERP分析:研究特定事件相关的脑电反应,如P300、N400等。
事件相关频率分析:分析特定事件相关的频率变化,如事件相关同步/去同步(ERS/ERD)。
时域分析:
平均波形:将EEG数据按条件或事件类型进行平均,以获取特定事件相关的ERP(事件相关电位)。
潜伏期分析:测量特定ERP成分(如P300、N170等)的潜伏期,以研究不同任务或刺激条件下大脑反应的时间特性。
频谱分析 Spectral analysis:
功率谱密度:计算在不同频率范围内的信号功率,以研究大脑活动的频率特性。
频谱同步:分析不同脑区之间的频率同步性,以了解大脑网络的功能连接。
时域和频域
时频分析 Time-frequency analysis:
小波变换:提供时间和频率信息的联合分析,以研究信号在时间和频率上的变化。
时频分析:研究信号的时变特性,包括时频分布和相位信息。
盲源分离 Blind source separation:
盲源分离技术旨在从混合信号中分离出独立的源信号。
常用的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PCA)、独立成分分析(ICA)、盲源分离(BSS)和盲源分离技术(BLIND)。
微状态分析 Microstate analysis:
微态分析将脑电信号分解为短时段的稳定微态或状态,并研究它们之间的转换。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关于大脑活动的更详细和动态的信息。
源分析 Source analysis:
源分析旨在确定脑电信号在大脑中的来源位置。
常用的源分析方法包括逆问题求解方法(如MNE、sLORETA和DIPFIT)和基于空间滤波的方法(如Beamforming和LORETA)。
单试验分析 Single-trial analysis:
单试验分析针对每个试验单独分析脑电数据,而不是对整个数据集进行平均处理。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更多的试验间变异性信息,有助于个体差异和事件相关活动的研究。
非线性神经动力学分析 Nonlinear neural dynamics:
非线性神经动力学研究大脑活动的复杂动态特性,如混沌、非周期振荡和复杂网络结构。
这些方法可以揭示大脑活动的动态性和复杂性,对理解大脑的信息处理机制至关重要。
连通性分析 Connectivity analysis:
连接性分析研究不同脑区之间的连接模式,包括有效连接和功能连接。
①有效连接:这种方法试图确定从一个电极到另一个电极信息传递的因果关系。即,如果一个脑区在时间上先于另一个脑区激活。
②功能连接:这是双向连接,不能确定因果关系。即,两个脑区共享同一个活动,表明这两个脑区是相连的。常见的连接性分析方法包括相关性分析、Granger因果分析、传递函数分析和图论分析。
①相干性分析:研究不同脑区之间的相互关系。
②Granger因果分析:评估脑区之间的因果关系,以了解信息传递方向。时间复杂网络分析:
时间复杂网络分析构建复杂网络来描述脑区之间的时空关系,并分析其拓扑特性。
这种方法可以揭示大脑网络的组织结构和动态演化,对理解大脑功能和疾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方法:
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方法用于处理和分析大量脑电数据,识别模式、预测结果或分类试验条件。
模式识别:使用机器学习算法识别特定的脑电模式,如分类被试的认知状态。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发现潜在的生物标记、个体差异和疾病特征,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 Steven J. Luck (2014). An Introduction to the Event-Related Potential Technique, second edition
- Picton, T. W. (1992). The P300 wave of the hum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 Journal of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
- Niedermeyer, E., & da Silva, F. L. (2005). Electroencephalography: Basic principles, clinical applications, and related fields (5th ed.).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 P Stoica, RL Moses (2005)Spectral analysis of signals
- GD Pinna, R Maestri, A Di Cesare -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1996). Application of time series spectral analysis theory: analysis of cardiovascular variability signals
- J.F. Cardoso,d A. Souloumiac(1993). Blind beamforming for non-gaussian signals
- Koenig, T., & Melie-García, L. (2010). A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presence of averaged event-related fields using randomization tests. Brain Topography
- PL Nunez, R Srinivasan(2006) Electric fields of the brain: the neurophysics of EEG
- Friston, K. J. et al., (1993).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the principal-component analysis of large (PET) data sets
- Philiastides, M. G. & Sajda, P. (2006). Tempor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Neural Correlates of Perceptual Decision Making in the Human Brain
- Poulsen, A. T., Kamronn, S., Dmochowski, J., Parra, L. C., & Hansen, L. K. (2018). EEG in the classroom: Synchronised neural recordings during video presentation
- Breakspear, M., Roberts, J. A., Terry, J. R., Rodrigues, S., & Mahant, N. (2006). A Unifying Explanation of Primary Generalized Seizures Through Nonlinear Brain Modeling and Bifurcation Analysis
- Stam, C. J., & van Straaten, E. C. W. (2012). Go with the flow: Use of a directed phase lag index (dPLI) to characterize patterns of phase relations in a large-scale model of brain dynamics
- Friston, K. J. (2011). Functional and effective connectivity: A review
- Bullmore, E. & Sporns, O. (2009). Complex brain networks: graph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systems
- Rubinov, M., & Sporns, O. (2010). Complex network measures of brain connectivity: Uses and interpretations
- LeCun, Y., Bengio, Y., & Hinton, G. (2015). Deep lea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