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破产边缘到AI霸主:黄仁勋与英伟达的逆袭之路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破产边缘到AI霸主:黄仁勋与英伟达的逆袭之路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204/11/80281115_1145886602.shtml

导读:从一家濒临破产的小公司到全球AI芯片领域的霸主,英伟达的成功故事令人瞩目。其创始人黄仁勋凭借独特的领导风格和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带领公司实现了惊人的逆袭。本文将为您讲述这位科技巨头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要问现在美国最火的科技巨头有哪些?英伟达必是其中之一。作为 AI 浪潮中卖“铲子”的厂商,当 ChatGPT、Gemini、Claude 等大语言模型在市场上激烈角逐时,英伟达却稳坐钓鱼台,扮演着幕后 “军火商” 的角色。凭借其在新兴行业的垄断地位,吸引了全球投资者争相购买它的股票。它的市值在2024年6月首次超过微软,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

然而,如果时间线往前倒退30年,英伟达不过是一家在破产边缘挣扎的小公司。那么,究竟是谁力挽狂澜,带领英伟达走向如今的辉煌?这就不得不提到英伟达的灵魂人物——黄仁勋。他掌舵英伟达 30 多年,在过去 10 年里,让公司市值增长了近 300 倍。


图源:英伟达官网

在阅读《黄仁勋:英伟达之芯》这本传记之前,人们对黄仁勋的第一印象,是站在发布会上穿着黑色皮大衣、充满科技气质、头发花白却又眼神坚定的成熟男人。看过他在街边唱歌并与粉丝互动的视频后,更觉得他毫无架子,十分接地气。但当读过这本传记后,会发现他还有着与众不同的另一面:他脾气火爆,在工作中常常当众批评甚至辱骂员工;他勤奋刻苦,几乎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热爱的事业,是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是怎样的环境和经历造就了他?相信读了这本书后,会更全面地了解不一样的黄仁勋。

少年成长与创业之路

从黄仁勋少年成长经历中,可以看出他具有成为领导者的潜质。他出生于中国台湾,在泰国度过童年,初中时前往美国投奔亲戚。年少的他聪慧且坚毅,面对霸凌和辱骂,他没有选择默默忍受,而是勇敢地反击。高中时期,他不仅学业优异,还是乒乓球高手。他打球极具攻击性,这种进攻型的特质,也融入了他日后在英伟达的行事风格中,让他始终保持着主动出击的姿态。

早期,黄仁勋在 AMD、LSI 和太阳微系统等公司任职。他本可以在 LSI 安安稳稳地做一名中层管理,却在普里姆和马拉可夫斯基的邀请下毅然决定创业,成立一家专注于消费级电子游戏芯片公司。英伟达这个名字也别有深意,Nvidia 源于拉丁词 invidia ,意思是“嫉妒”,从一开始黄仁勋就立志要打造一家让竞争对手望尘莫及的公司。


图源:英伟达官网

然而,好的开端不代表成功的后续。英伟达可谓是开局就失利,第一款芯片NV1因为支持的游戏数量稀少而失败,公司一度濒临破产。但黄仁勋没有被困境打倒,他果断放弃NV1架构,终止与世嘉的合作,转而拥抱微软。在此期间,他与创始团队成员的关系也变得逐渐紧张,最终分道扬镳。但也正是这次破裂,促使公司开启了新的人才招募计划,甚至从竞争对手那里吸纳人才。在残酷的商场中,活下去才是第一要务,这也体现了黄仁勋作为领导者的果敢与决绝。

出于对游戏渲染性能的考虑,黄仁勋尝试开发“并行计算”的芯片。当时,英特尔采用的串行方式虽然一次仅进行一个计算,但是性能却能在 18 个月左右翻一番,依靠摩尔定律,英特尔一度蚕食了英伟达早期运营的外围电路板市场。但英伟达推出的“TNT”显卡成功突破了重围,在游戏市场站稳脚跟,也为未来的腾飞奠定了基础。此后,英伟达保持每半年推出一代新显卡的节奏,黄仁勋好斗的一面展露无遗,他不断击败并吞并竞争对手,逐步走向市场垄断。他从不满足于现状,以强硬暴躁的手段和高压的工作氛围,不断推动创新,构建起属于英伟达的商业壁垒。

CUDA 的诞生,英伟达开辟了自己的第二块市场——科研领域。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要给 1000 个快递包裹写上收件人的地址,传统 CPU 的方式就像一个人慢慢写,速度很慢;而有了 CUDA 和 GPU,就如同找来 1000 个人同时写,效率大幅提升。但这一策略起初并不被看好,投资人甚至施压要求放弃,好在黄仁勋顶住了压力,坚持加大投资,最终在 AI 浪潮来临时收获了丰厚的回报。这无疑是一场大胆的豪赌,在硅谷的其他创业者身上,也能看到类似的特质,比如马斯克在特斯拉面临严重财务危机的时候坚持投入资金,乔布斯在回归苹果后推出 iMac、iPod、iTunes 等产品引发行业革命。成功并非仅仅依赖风口,前期的铺垫与布局至关重要,抢先占位胜过盲目跟风。而要确定未来的方向,就需要领导者具备前瞻的眼光,能够从当下的实际出发,洞察未来的潜能。

当克里泽夫斯基和苏茨克弗利用英伟达的 GPU 训练计算机实现图像识别,并在 ImageNet 挑战赛中脱颖而出时,黄仁勋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周五晚上做决定,周一早上就转型成为 AI 芯片公司”。他坚信神经网络将彻底变革社会,而英伟达可以凭借 CUDA 占据市场。此后,英伟达的市值随着 AI 热潮一路飙升。与此同时,英伟达也没有放松对竞争对手的警惕,不断向 AMD 发起攻势,收购与 AI 相关的公司,巩固自身的市场地位。OpenAI 发布 ChatGPT 后,英伟达的影响力更是达到顶峰,其显卡供不应求,在 AI 芯片市场占据了近 90% 的份额,黄仁勋也成为硅谷精英圈的领军人物。

独特的领导风格

正是黄仁勋独特的领导风格和个人魅力带领英伟达杀出重围。他通过演讲、批斗会等方式,用赞扬与辱骂交织的话语,让下属屈服于他的意志,这种独特方式看似强硬,实则是激发员工潜能的特殊手段,让员工时刻保持对工作的高度专注与敬畏。他秉持直觉式管理风格,摒弃常规一对一汇报模式,直接管理 60 名下属。在会议中,大家共同探讨难题,分享经验,信息在平等、开放的氛围中快速流通,员工能充分参与公司事务,为解决问题贡献智慧,极大地提升了公司整体的创新能力与应对挑战的效率。

他的管理方式如同家长式,没有固定办公室,在不同的总部大楼和会议室流动。他将工作与学习深度融合,不依赖既定教条,只相信基于实践与思考得出的判断。黄仁勋对 “零亿美元市场” 的执着追求,彰显其敢于开拓新领域的勇气。在押注新技术时,他以第一性原理为指导,深入剖析问题本质,确保每一步决策都建立在坚实的逻辑基础之上。当发现员工工作存在问题,他会当场指出并给予解决方案;员工犯错时,也绝不姑息,当众严厉批评,督促其改正。这种严格要求塑造了员工严谨的工作态度,使得英伟达在行业内始终保持高效运转。

在时间管理与信息处理上,黄仁勋同样独树一帜。他采用 “光速” 调度策略,优先确定最快工作进度,再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效率至上的理念贯穿公司运营的每一个环节。公司摒弃复杂管理层级和冗长流程,他要求员工每周提交最重要的 5 件事清单,每周五都会收到海量的邮件。为了高效处理信息,他提倡简洁明了的沟通方式,常常深夜随机查阅邮件,并以极快速度回复,精准传达指令,极大提高了信息传递与决策执行的效率。在如此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仍能有条不紊地把控公司发展方向,强大的抗压能力令人钦佩。

未来展望

与其他科技巨头不同,黄仁勋对AI的发展持乐观态度。他认为AI只是工具,不会对人类构成威胁。这种观点或许与英伟达的商业利益相关,但也反映了他对技术的深刻理解与信心。

黄仁勋的野心远不止于当下的成就,他致力于将英伟达的计算机图形研究与生成式 AI 研究深度融合,打造出高度逼真的三维可居住世界,这便是前几年备受瞩目的 “元宇宙” 概念。尽管以目前的算力和技术水平,距离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元宇宙” 热潮也暂时被 AI 所埋没,但他始终坚信自己对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的判断。AI 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如同手机从最初只能通话的简单工具,逐渐发展成为功能强大的智能设备一样,AI 在未来也将不断拓展应用边界,为人类生活带来更多变革。

面临的挑战

如今,英伟达虽已站在行业顶端,但前行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随着 Deepseek 这类低训练成本的语言大模型崛起,AI 大模型的训练和推理成本可能远低于市场预期,这对英伟达的市场地位构成潜在威胁。一旦 AI 泡沫破裂,市场需求与资本投入可能会发生巨大变化,英伟达需要在技术创新、成本控制以及市场拓展等方面不断发力,以应对这些挑战。

技术变革的浪潮从未停歇,无论是巨头还是新秀,唯有保持开放的心态、持续的创新和对未来的敏锐洞察,才能在技术变革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正如黄仁勋所说:“未来的成功属于那些敢于押注新技术的人。”在这场 AI 革命中,英伟达的故事只是序章,真正的篇章将由无数创新者和探索者共同书写。而我们,正站在这个时代的起点,见证着科技如何改变世界,也见证着人类如何用智慧与勇气,迎接未来的无限可能。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