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麟征——国民党少有的血性抗日将领,鏖战古北口、血战台儿庄
关麟征——国民党少有的血性抗日将领,鏖战古北口、血战台儿庄
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中涌现出了一些英勇的将领,其中关麟征无疑是值得铭记的一位。从古北口到台儿庄,再到西南边陲,关麟征用他的军事才能和不屈精神,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麟征毕业于黄埔一期,与国民党将领陈明仁为同期同学,且交情莫逆。毕业之后,关麟征历任国民革命军旅长、师长、军长、集团军总司令等要职,率领军队转战大江南北,一直与日军正面作战。
喋血古北口,伤重之际仍不忘杀敌
1933年,日军集结重兵进犯长城各关口,长城抗战爆发。时任国民党第二十五师师长的关麟征接到少帅张学良的命令,驰援古北口。关麟征不敢怠慢,立即率领全师官兵马不停蹄地赶往古北口前线。
古北口是长城防线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要塞,是联系山海关和居庸关的纽带,同时也是关外通往华北地区的咽喉,历来皆是兵家必争之地。当时,驻防古北口的军队是东北军王以哲部的第一0七师。一0七师已与日军鏖战多日,也已伤亡过半,加上敌众我寡,难以为继。关麟征和他的二十五师来得正是时候,等于是在鬼门关上拉了一0七师一把。
到达阵地后,关麟征立即命令部队抓紧修复已被敌人炮火炸毁的工事,补充弹药,以备来犯之敌。第二天清晨,日军精锐部队第八师团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古北口阵地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刹那间,阵地上炮火连天,喊杀声不绝于耳。关麟征沉着指挥,多次击退了来犯的日军。战斗进入到第三天,日军仍没能前进一步,阵地前沿堆满了尸体,有日军的,也有国军的弟兄们。这个时候,二十五师伤亡惨重,且弹药告罄,师长关麟征的指挥部距离前线太近,他本人亦被炮弹碎片击中,全身受伤多达五处,仍坚持不下火线,继续带伤指挥战斗。
直到增援部队赶来,关麟征才带着疲惫不堪的二十五师撤出阵地,退到后方进行休整。见师长受了伤,部下立即将关麟征送进了后方医院实施手术。当大夫刚为其注射进麻醉药时,关麟征在昏迷中仍挥舞着双手,大喊着:“杀、杀、杀……”
闻之关麟征受伤,蒋介石亲自发电报表示慰问,言之恳切:“勇将受伤,闻之不觉泣下……”国民政府军政两届要人争相赶往医院探望关麟征。
古北口一役惨烈至极,堪称长城抗战最惨烈的战斗,打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极大的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
血战台儿庄,威名震敌胆
1938年3月,日军兵分两路进犯台儿庄,闻名中外的台儿庄血战拉开了帷幕。
已经升任国民党第五十二军军长的关麟征率部向来犯的日军发起了猛烈冲锋,先是全歼了日军的一个加强中队,后又击溃了日军一个加强旅团。
紧接着,关麟征指挥部队与日军坂垣师团和矶谷师团展开拉锯战,使日军始终未能前进一步。日军丢下了大量的尸体和大量辎重后,仓皇撤退。是役,二十五军在装备占尽劣势及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伤亡大半,但打死打伤日军甚多,在战损比上占了优势。事后,日军对己方的伤亡情况做了详细的统计,其中,坂垣师团死伤6800余人,矶谷师团死伤5200余人,伤亡总和达12000余人,大大超过了二十五军的伤亡。坂垣师团师团长坂垣征四郎对关麟征大为敬佩,称赞说他的二十五军可以抵得上国民党十个军。由此可见,关麟征的二十五军的战斗力是多么的强悍。
台儿庄血战是自全面抗战以来,继长城抗战和平型关大捷之后,中国军队取得的又一次重大的胜利。
战役结束后,关麟征因功勋卓著,一跃升为第三十二军团军团长。
镇守边陲,力保西南大门不失
1941年,日军占领了越南,随后又大兵压境,进犯我国西南边境,企图两面夹击。
蒋介石及国民政府思来想去,最后将目光定在了关麟征的身上,认为只有他才能力挽狂澜,确保西南大门不失。于是,一纸命令下达,征调关麟征火速前往广西和云南边境。
已升任国民党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的关麟征不敢怠慢,立即率领集团军所属的第五十二军和第五十四军开赴云南边境,守护国家西南边陲。到达边境线之后,关麟征命令部队立刻加强训练、修筑工事。
此时的第十五集团军是国民政府的精锐主力部队之一,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人员满编,战斗力不容小觑,所以,直到抗战胜利,日军始终未敢跨过边境线一步。
看清了蒋介石及国民政府的嘴脸,解甲归田
1945年,经过了八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军队终于赶跑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抗战的全面胜利。
然而,国民党急于抢夺胜利的果实,妄图实行专制独裁统治,悍然大举进攻解放区,率先发起了内战。关麟征将军一身正气,实在是不愿意中国人自相残杀,与此同时,他也真正的看清了蒋介石及国民政府的嘴脸,心下十分失望,遂辞去了军职,转而担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长,专心从事军事教育,不再过问政事。
1948年8月,为了扭转战局,国民政府任命关麟征将军为陆军总司令。但关麟征坚持不受。为了彻底地让蒋介石和国民政府死心,关麟征又毅然决然地辞去了所有职务,携家带口辗转至香港,定居了下来,从此再也不过问世事,成了真正的闲云野鹤。
关麟征将军戎马一生,杀敌无数,当可称得上是国民党军队中少有的血性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