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高中生读红楼】 | 浅析妙玉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高中生读红楼】 | 浅析妙玉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225/08/37581541_1147571713.shtml

邹平市渤海实验学校 高二四班 田安可

在红楼诸艳中,妙玉是个十分特殊的人物,其设定、形象、内核都是别出心裁的,也是最难展现的。

妙玉的设定,是一个“虚位人物”。所谓“虚位人物”是指在描写上细腻含蓄,内核上理想化,以层层皴染之法达到一种缥缈美感的人物。在《红楼梦》中的虚位人物分为三种,一种是黛玉一般有绛珠仙子之仙根,有葬花之诗化行为,有出世质洁之理想内核的“虚美人物”,其代表了曹雪芹心中最干净、最美好的女儿形象,“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因而需要“为黛影”的晴雯等为之“补形”,方可表现恰当。一种是如警幻仙子,她的作用在于营构全书“虚”、“假”、“幻”的背景,既在根本上区别于封建世俗的神权,又对历代小说中那“普度众生”的神道套子有一种自觉脱离,她是隐线式的引子人物,因而不需要大篇幅的描写。最复杂的“虚位人物”就是妙玉,她可以说是集二者于一身了。

从描写上来说,妙玉的出场就十分值得推敲。在书中妙玉出场时间线比较晚,在金陵十二钗中排在倒数第三,仅早于湘云、巧姐,且没有任何铺垫。湘云之后描写浓墨重彩,巧姐之叙散于迭稿,亦可相抵,不多赘述。

妙玉的出场描写是极淡的,借王熙凤并王夫人之口,只提其身世,才貌极好,性子孤傲,不为权势所容之语,很笼统,很泛,亦如脂批言'世外人也,故笔笔带写'。这一点与黛玉有相似之处的,毕竟绛珠仙子的身份是并未挑明的。书中最早单就黛玉的描写,是在旁白式的叙述和贾雨村、冷子兴的对话中穿插的,作为《红楼梦》的女主,其出场甚至不如王熙凤光彩夺目。与黛玉不同的是,妙玉出场后便销声匿迹了,所谓草灰蛇线,其出场次数极少而作用极大,这又与警幻仙子是相似的。

妙玉的内核十分复杂,她的判词是一个重要的切入口: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欲洁何曾洁”,“洁”这个字用在妙玉身上有两重含义,一是身体上的“洁癖”,而是心灵上的“自洁”,而其身上的“洁癖”,根源于其内心的“自洁”,这在她让人把刘姥姥用过的成窑杯“搁出去”一节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也招致不少人诟病。其实若是单纯地将这一行为归结于“瞧不起人”未免过于肤浅了,妙玉的行为更多的是一种对自己内心“干净”、“洁”的自觉或不自觉的捍卫,是对贾母等人明知自己吃了酒却仍来“冲了菩萨”的无声反抗。她单独与薛、林二人吃茶,是因为在她眼中这两个人是“干净”的,是应与之同列的,所以她在听到黛玉问:“这茶是不是旧年存的雨水”后才会不留情面地出言嗔骂了,这也是一种指桑骂槐了。她没有过分地看高自己,也没有过分地看低别人,但她的确实有意将自己区别于别人,所谓“自疏浊淖污泥之中”。但她那些无关痛痒的反抗又恰恰从侧面反映了她已与当时的黑暗结成了一种微妙地共生关系,她没有彻底反抗的决心与勇气,所以她的“洁只是一种“自洁”,是一种自我安慰,不同于黛玉的“质洁”,其心不曾真“洁”,其行其身亦不可能,此为“欲洁何曾洁”。

“云空未必空”这句与上一句的内核其实相差不多,我单独将其提出,是因为这个“空”字体现了妙玉与佛门相斥却又相融的关系。佛是来缚她的一种戒条,既为“畸人”、“槛外人”,为何优待宝玉,在史、林二人的中秋之诗后续诗,而后续之诗又有极力挽回之意呢?究其原因,是因为妙玉从一开始便不是真正追求“佛法”“彻悟”之人,“佛”、“净”是妙玉孤傲的重要资本之一,她也享受这个让她暂时脱离世俗、区别于世俗的定位,所以她自称“畸人”、“槛外人”,别人越说她“放诞诡绝”,越不为世俗所容,在她看来,越是一种对自己“高洁”的反向认证,所以她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展示自己的“畸”、“槛外”与“空”,在心理学上,这称为“渴望认同”。她是一个“半槛人”,一边是“佛法”,一边是“红尘”,她卡在中间,不为任何一边所容,自己也选择不了站在哪一边,她就像自己栊翠庵的红梅,孤高标世,偏偏又极艳,又出墙而生,最后还被折下来送人。黛玉的菊花诗,评妙玉是恰当的,“孤高标世为谁洁,一样花开为底迟?”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金玉质”点出了妙玉出身不凡,有极好的才貌,孤洁的心绪,但妙玉终究没有彻底反抗,没有为自己的“干净”与“空”而殉道的决心,作为一个弱女子,无论是选择“红尘”还是“佛门”,终免不了被吃人的封建吞噬的命运,这是含蓄地表达了曹雪芹对封建、佛门的反思。依存于封建世俗的佛门,其本身又怎么可能“洁”、“空”呢?它压抑着妙玉的反抗,违背最基本的“渴望认同”的人性,难道值得推崇吗?可从小受其熏陶,将之作为价值观的妙玉不会意识到这一点,当她发现自己将“佛”当做一种“资本”的行为不符合“空”的时,当她发觉自己臆想的那个“洁净”的自己和洁净的世界只是虚像时,这种自我定位的怀疑,价值观的崩溃,甚至于存在价值的否定,清醒地“堕落”,“求仁不得仁”的无奈,最终导致的是“底线”与反抗的放弃,自动将自己送入封建口中的自杀式行为,这才是真正的“终陷淖泥中”的悲剧!而这又何曾是她的错呢?

妙玉是虚美的、理想的,也是现实的、复杂的,对她的塑造,不仅仅是创造一个人物形象、一段情节,而是深刻地讨论“洁”与“浊”的辩证关系,她是虚位人物中最现实、最立体、最丰满、最像“真人”的一个,所以她不用像黛玉一样有其他人物“补形”,也足以位列十二钗,不像警幻仙子般为引子背景。

在高鹗后四十回中,妙玉更加被强调了“佛门”的身份,显然被平面化了。在虚位人物的描写与设定方面,原有的缥渺美感被打破,变成了一种神化与难以捉摸,至今我也无法想象,妙玉蹲在山石子后面挺黛玉弹琴,最后抛下一句没头没脑的“恐难持久”,“以后你自知”和扶乩是一件多么煞风景的事。她不再是一个活生生的青春美好的女儿,而是民间一个神神叨叨的“神婆”了。

在内核方面,高本中妙玉的深刻性与复杂性也被大大削弱了,八十七回中,妙玉因"动情“而走火入魔,惜春听说后说,奥,所以人还是得无牵无挂,一了百了!这就显然有悖于《红楼梦》追求个性解放的宗旨了,难道”情“与”人性“就应当被压抑吗?况且强调妙玉”出家人“的身份来暗示惜春出家的结局,未免有些牵强,因为妙玉的”自洁“内核与惜春的”冷面冷心“的避世内核是完全不匹配的,这是一种片面印证判词的”情节中心论“思想。

在高本结局中,妙玉的结局是被强盗掠走,而后借他人之口“可能坚决不从,投水死了“,若真,则妙玉就成了一个封建烈女,其美感与现实意义就大打了折扣;若假,则道听途说,过于不可捉摸,是对”虚位人物“缥缈美感的认识不清与笔力欠佳的表现,无论是真是假,皆绝非曹公本意矣!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