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国企职级与体制内级别其实差距大了!
央国企职级与体制内级别其实差距大了!
央国企职级与体制内级别其实差距大了!
一、国企和体制内的区别?
首先来解释什么是体制内。第一看有没有编制,第二看否国家财政供养,第三看职责业务是否为公共事务管理或是公益服务,满足以上三个条件属于体制内单位。比如行政编,事业编。
那么国企算不算体制内呢?
按照上述标准国企应该不属于体制内,然而国企也有它的特殊性,虽然没有行政编事业编,但全部实行员额制管理,人员登记照册,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交由国资部门和组织部门备案,如果工作有需要,国企管理层可以随时调任机关和事业单位任职,置换为公务员或事业编,因此在国企人眼中,他们是有编制和级别的,只不过是企业编而不是行政编或事业编。
而且国企的职责是经营自负盈亏,表面上看不承担社会管理和公益职能,然而实际上,国企几乎都是国家保障民生各个行业的主导者,在很多时候需要承担社会稳定的责任,比如说粮油企业,关键时刻都是国企在发挥。
所以国企在很多长辈眼里是属于体制内,只不过表象没有机关和事业单位那么明显。
二、央国企职级与体制内级别对照解析
2000年,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发布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基本规范(试行)》亦规定:“企业不再套用党政机关的行政级别,也不再比照党政机关干部的行政级别确定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待遇”。
故中央企业在法律上已不再规定行政级别。其实,在法律上,除了公务员,其他人都没有行政级别。但实际上,只要是纳入各级组织部门备案,或主管的干部,不管是央国企、还是事业单位,实际上都是有明确行政级别的。
所以央国企的职级在实际操作中并不完全等同于体制内的行政级别,注意,只是参照不是对应,尤其是在权力、资源调动和待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央企总部
- 总经理/董事长:相当于正厅级或副部级
- 在某些大型央企,总经理或董事长可能享受副部级待遇。
- 副总经理/副总裁:相当于副厅级或正厅级
- 副总经理通常对应副厅级,但在一些特大型央企,可能会有正厅级待遇。
- 部门总经理/总监:相当于正处级或副局级
- 部门总经理一般为正处级,但在重要部门或关键岗位上可能享受副局级待遇。
- 部门副总经理/副总监:相当于副处级
- 这类职位通常对应副处级,在特定情况下可能晋升到正处级。
- 处长:相当于正科级或副处级
- 处长一般为正科级,但在重要的业务部门或核心项目中,可能享受副处级待遇。
省属国企
- 董事长/总经理:相当于正厅级或副厅级
- 省属国企的“一把手”通常为正厅级,部分较大的省属企业可能会有副厅级待遇。
- 副总经理/副总裁:相当于副厅级或正处级
- 副总经理一般为副厅级,但在较小的省属企业中可能是正处级。
- 部门总经理/总监:相当于正处级或副处级
- 部门总经理一般为正处级,但在特定情况下可能享受副处级待遇。
- 部门副总经理/副总监:相当于副处级或正科级
- 这类职位通常对应副处级,在特定情况下可能晋升到正处级。
- 科长:相当于正科级
- 科长一般为正科级,在省属国企中较少有副科级的情况。
市属国企
- 董事长/总经理:相当于正处级或副厅级
- 市属国企的“一把手”通常为正处级,但在一些大城市或重要市属企业中,可能会有副厅级待遇。
- 副总经理/副总裁:相当于副处级或正科级
- 副总经理一般为副处级,但在较小的市属企业中可能是正科级。
- 部门总经理/总监:相当于正科级或副科级
- 部门总经理一般为正科级,但在特定情况下可能享受副科级待遇。
- 部门副总经理/副总监:相当于副科级或股级
- 这类职位通常对应副科级,在特定情况下可能晋升到正科级。
- 科长:相当于股级或副科级
- 科长一般为股级,在市属国企中较少有副科级的情况。
实际落差与案例分析
尽管上述对照表提供了一个大致的参考,但实际情况往往更为复杂。例如:
- 审批权差距:某能源央企处长审批10亿项目时,想协调地方征地却被镇规划科科长卡脖子:“你们央企的批文在我们这儿不好使。”这表明即使在央企拥有较高职级,实际权力仍可能受到地方政府的制约。
- 话语权差距:某省交投集团副总到地方挂职后发现分管领域是“协管文旅”——连某局长的实权都不如。这说明在地方上,央国企的高管职级并不能直接转换为相应的实权。
- 资源调动差距:市属集团总经理虽然名义上是正处级,但在资源调动上远不如区某局局长,后者能调动更多资源并影响政策执行。
央国企的职级虽然听起来很高,但在实际权力、资源调动和待遇方面,与体制内相应级别的差距较大。因此,对于央国企员工来说,理解这种落差并寻找合适的破局之道至关重要。例如,通过将企业资源转化为体制内筹码、抢滩“双跨”岗位或用高薪弥补体制内福利不足等方式,可以更好地实现职业发展和个人利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