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全域旅游的发展规划探索与路径思考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全域旅游的发展规划探索与路径思考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7UJUCM405566XRH.html

全域旅游作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文旅热词,其概念最早可追溯至2008年浙江绍兴提出的“全城旅游”发展战略。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实践,全域旅游已从最初的理论探讨演变为各地争相实践的重要旅游发展模式。本文将从全域旅游的概念界定出发,梳理其发展历程,分析国内外成功案例,并探讨其未来发展方向。

全域旅游的概念界定

起初,国内学者对全域旅游的概念有多种界定、解读,如厉新建认为全域旅游是在全行业、全部门、全居民共同参与下,利用目的地吸引物要素,为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体验产品,满足游客全方位需求的旅游方式;张辉强调全域旅游在于空间域、产业域、要素域和管理域的完备。后综合国内学者观点,结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15号)中的相关表述,将全域旅游的概念界定为: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全域旅游的发展历程

回溯全域旅游的发展历程,可以将其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 概念提出阶段(2008-2012年)

  • 2008年:浙江绍兴市委市政府提出“全城旅游”发展战略。

  • 2009年:江苏《昆山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提出“全域旅游,全景昆山”。

  • 2010年:四川大邑县发展全域旅游的高端形态,启动全域旅游休闲度假战略规划。

  • 2011年:在《杭州市“十二五”旅游休闲业发展规划》中,创新性地提出了旅游全域化战略;浙江桐庐提出全域旅游的全新理念;四川甘孜州提出了全域旅游概念。

  • 2012年:四川甘孜州委明确提出,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山东一些县域将“全域旅游”确立为发展方向,如蓬莱、日照五莲县等,山东沂水县确立“建设全景沂水发展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湖南资兴市推进旅游业由“区域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

  • 地方试点探索阶段(2013-2014年)

  • 201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明确提出要“发展全域旅游,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省),把全区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打造”;桐庐成为浙江省全域旅游专项改革试点县;诸城市列为山东省全域旅游试点市;重庆渝中区启动《全域旅游规划》。

  • 2014年:五莲县、临沂市、莱芜市、滕州市、沂水县成为山东省全域化旅游改革试点;河南郑州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的意见》。

  • 国家示范推进阶段(2015-2019年)

  • 2015年:国家旅游局下发《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旅发[2015]182号)。

  • 2016年:国家旅游局公布262个市县成为首批国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

  • 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将“全域旅游”首次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

  • 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进一步明确全域旅游的工作部署和总体要求。

  • 2019年:全域旅游示范区的验收工作正式启动,各单位积极准备示范区认定验收工作。

国内外成功案例分析

“全域旅游”理论研究之下,有成功的范例吗?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有,且国内外都有许多发展全域旅游的成功经验。现代旅游活动的全域特征最早便体现在欧美国家的旅游业发展,例如瑞士阿尔卑斯山旅游区的景区联动模式,美国南加州地区的文娱主题模式,法国乡村一体化休闲体验模式等等,可以说都是国际全域旅游的经典实践案例。而随着国内各地相继开展的“全域旅游”的示范应用,其激活了当地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契合当下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城市文旅发展理念。

在全域概念下,当前国内旅游已逐渐突破了景区、景点的限制,在全空间全时间范围内,依托城市、小镇、乡村等多种载体展开。例如,地方性全域旅游发展主要依靠龙头景区带动型模式和特色资源驱动型模式;开放性城市旅游的全域发展,更倾向于城市全域辐射型模式和全域景区发展型模式。但不得不提的是,深入推进全域旅游的实践,我们不能忽视省域、市域、县域全域旅游之间,其底层逻辑虽相仿,规划理念和实践模式却有一定区别。

全域旅游的实施路径

如今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新业态频发、供给侧改革推进旅游高质化、旅游消费理性回归等消费趋势,以及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消费热点下,地方全域旅游发展如何应对,把握全域的资源和产业“特色”?

全域旅游的“全”,其实是资源全域整合、产业全域融合、要素全域配套、环境全域协调、服务全域提升、社会全域参与等各个方面的考虑;地方全域旅游的“特色”则是因地制宜,不但要充分挖掘自然与人文资源,还要跳出景区“围墙”。以浙江桐庐县域的全域旅游发展为例,从“景区旅游”到“全域旅游”,桐庐给出的答案不是以纯传统的景区、景点来建设,而是把城乡建设、乡村再造、基础设施建设等和旅游结合,致力于“全域大景区”。桐庐将整个县域数十个乡镇、近200个行政村作为一个大景区来规划,以特色村为节点、中心村为核心、景观带为轴线,区域串联,实现地方核心旅游资源的提炼耦合。


浙江桐庐县县域景

在全产业融合方面,桐庐积极发展“旅游+产业”,将旅游辐射效应带到各大产业中,包括“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文化”,以及开发融合新型城镇化的“旅游+城镇”和“旅游+美食养生、休闲运动”等多层次休闲产业融合。像我们此前助力桐庐县合村乡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时,也是在全域视角的建立下,推动合村乡发展模式从传统的“+景区”模式逐渐细分为“+产业”模式,创新集成三大产业融合。而近期我们正在规划编制的《东阳市虎鹿镇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也是从虎鹿镇发展定位、空间布局、产业融合等各方面做全域思考统筹。


浙江桐庐县合村乡景

虽然说,目前国内的短期实践成果或许仍缺乏对“全域旅游”规划发展历程的完整诠释,但发展全域旅游是顺应旅游业发展新趋势的有效途径,其发展道路也有据可依,有辙可循。

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一些地区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在新发展阶段,全域旅游下一步的发展仍然是值得关注的旅游发展理论问题和实践课题。

就像我们前文说到的,省域、市域、县域全域旅游之间的底层逻辑是相似的,除了县域全域旅游规划经验,之前我们在杭州市域全域旅游规划中,也是基于全域旅游背景解读,从全域旅游现状基础、空间布局与产品体系规划、产业融合统筹规划等几大方面重点着手。正是根据这些实践路径和阶段成果,我们可以看出,全域旅游发展离不开特色资源耦合、区域联动和产业深度融合这三个重点,希望能为国内外正在发展全域旅游的城市提供示范样本。

  • 特色资源耦合
    按照特色资源驱动型模式发展全域旅游的城市或乡村,区域内通常拥有丰富优质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并蕴含特色鲜明的民族、民俗文化,其全域旅游的发展多以此为基础,开展综合性的旅游开发,加强自然资源与民族文化融合。因此,紧密结合本地资源实际,用创新思维高标准耦合资源,做好配套,真正把当地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有效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为资源型经济转型升级蹚出新路。

  • 区域联动
    区域联动不仅要对全域空间布局优化,也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联动,整合各方面力量,形成工作体系。从杭州全域旅游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杭州实现“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的转变,离不开旅游资源开发思路、城市规划理念与产业模式的创新。例如,我们在杭州市全域旅游空间布局的规划设计上,采用“一心两翼 一环三轴 五区八核 ”的结构布局(图1)。站在行业视角,今年杭州多城联动协办亚运的模式,也再次点燃了浙江“全域旅游”的发展图景。

杭州市全域旅游空间布局

  • 资料来源:珞拾文旅《杭州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20.

  • 产业深度融合
    产业深度融合型的全域旅游模式通常以推进旅游产业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深度融合为目的,借助“旅游+”和“+旅游”的发展路径,加强旅游产业和科研、宗教、教育、商贸、养生、体育、文化等行业的深度融合,开创一系列文化休闲、商务会展、生态观光、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等跨界产品,促进全域旅游相关产业要素规划整合,使区域旅游产业的整体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浙江安吉县在全域旅游发展中,也是把全县当一个大乡村来规划,把一个村当一个景来设计,把一户人家当一个小品来改造,以推进环境、空间、产业和文明相互支撑、一二三产整体联动、城乡一体有机链接。

结语

发展全域旅游并非不分地域,也不是没有条件的盲目“大干快上”,更不是简单的基础设施、旅游项目的盲目投资开发。自2020年编制《杭州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到2022年编制《桐庐县合村乡全域旅游规划》,再到2023年正在编制的《东阳市虎鹿镇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我们基于自身在全域旅游发展的探索实践经验,认为全域旅游规划体系中每个层级各司其职,根据旅游发展地域、城市(乡村)的情况不同,可制定不同层次的规划设计和落地,让资源真正转化成现实的旅游产品,实现整个区域联动升级。未来,在全域旅游大发展的背景下,是否还会出现更多创新模式带火中国旅游业出圈发展?值得期待。

参考文献:
[1] 厉新建,张凌云,崔莉.全域旅游: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创新——以北京为例[J].人文地理,2013,28(3):130-134.
[2] 张辉,岳燕祥.全域旅游的理性思考[J].旅游学刊,2016,31(9):15-17.
[3] 戴学锋.全域旅游:实现旅游引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手段[J].旅游学刊,2016,31 (9) :20-22.
[4] 王佳果,韦俊峰,吴忠军.全域旅游:概念的发展与理性反思[J].旅游导刊,2018,2(3):66-80.
[5] 李柏文,曾博伟,陈晓芬.全域旅游的内涵辨析与理论归因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8,32(10):181-184.
[6] 石培华.新时代旅游理论创新的路径模式——兼论全域旅游的科学原理与理论体系[J].南开管理评论,2018,21(2):222-224.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