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无痛无汗症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先天性无痛无汗症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先天性无痛无汗症(CIPA)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发病率极低。本文报道了一例6岁5个月的CIPA患者,详细描述了其临床表现、诊断过程和治疗情况,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复习。
1. 引言
先天性无痛无汗症(congenital insensitivity to pain with anhidrosis, CIPA)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1]。医学家Dyck将存在痛觉丧失的各种疾病统称为遗传性感觉和自主神经病,并在此基础上对这类疾病分为5型,故CIPA又称为遗传性感觉和自主神经病IV型[2]。据估计,其在我国的发病率约为1/1.25亿,目前研究认为其发病机制为染色体1q21~1q22上的神经营养因子酪氨酸激酶受体1型基因(NTRK1)出现突变所致[3]。发病人群主要是婴儿、儿童等,成人少见[4]。目前全球报道病例数不多,本文报道本院诊治的先天性无痛无汗症1例,总结先证者的临床特点,并针对其目前反复的运动系统并发症进行相关综述。
2. 临床资料
2.1. 一般资料
先证者,女,6岁5月。因“咳嗽2周,呕吐5天”之代诉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病程期间发热3天,无寒战及抽搐,予温水擦拭身体后体温逐渐降至正常。入院治疗中发现患儿对扎针、注射等操作无疼痛反应,追问病史,先证者5岁时外院临床诊断为先天性无痛无汗症。鉴于该病及其罕见,且是我院收治的第一例,故笔者整理该先证者的临床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
患儿系G2P2,出生时无窒息抢救史。生后正常喂养。
先证者于2月龄时出现高热,无寒战、抽搐,予以物理降温体温可降至正常。此后偶有发热,热时无汗,药物降温效果不佳,物理降温效果尚可;于7月龄萌牙后,常咬破舌体,可见溃疡,啃食双手指端,甲床部分残缺。对医疗扎针、注射等操作无疼痛反应。先证者4岁5月时,因双侧跟骨骨折住院治疗,CT检查示:双侧跟骨骨折,左踝后部及足底部皮下及软组织多发团块状高密度影,考虑钙化,家属拒绝行手术治疗,给予消肿、抗感染及石膏外固定术,好转出院。5岁3月时,因“右侧膝关节肿胀1月余”住院治疗,给予右膝关节穿刺,抗炎消肿等对症支持治疗后好转,结合患儿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临床诊断为先天性无痛无汗症。
2.2. 体格检查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精神差,呼吸平稳,全身皮肤黏膜干燥粗糙,弹性欠佳,双手及足底皮肤皲裂,双手指端甲床残缺不全,表面可见暗褐色血痂附着(见图1),足趾破坏不明显,脊柱侧弯,跛行步态,右膝关节内翻畸形(见图2),右膝、踝关节肿胀,可触及骨性隆起,主动、被动活动受限,双下肢不等长,右侧较左侧短缩约5 cm,双下肢肌肉无萎缩,肌张力正常,肌力V级。视、听、触、位置觉存在,痛、温觉缺如。
现证者有1姐姐,患先天性无痛无汗症,临床表现相似。家族中余无相关遗传病史。父母非近亲结婚,家系调查如下(见图3)。
2.3. 辅助检查
微量元素钙、镁、铁、锌、铅均在正常范围内。十二道联心电图:1) 窦性心律不齐2) V1~V3导联T波倒置。肝脏、胆囊、胰腺、脾、肠管CT平扫未见明显异常。脊柱X线片示脊柱侧弯,余无殊(见图4)。
3. 讨论
先天性无痛无汗症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该病于1932年首次由Dearborntll报道,1963年由Swansont将其正式命名为先天性无痛无汗症,并沿用至今。1983年Dyck将存在痛觉丧失的各种疾病统称为遗传性感觉和自主神经病,并分为感觉神经根神经病、先天性感觉性神经病、家族性自主神经异常、先天性无痛无汗症以及先天性无痛症,故先天性无痛无汗症又称为遗传性感觉和自主神经病IV型[2]。我国最早报道此病是在1984年,以间断发热伴无汗为主要症状[5]。
根据目前所报道的临床资料显示,CIPA的典型临床特征是对疼痛刺激不敏感,无汗,反复发作性非感染性高热,自残行为,不同程度的骨关节病变以及智力发育障碍等。CIPA患儿的关节并发症以及骨折发生率均很高,甚至出现手足畸形或夏科式关节病[6]。Zhang Y.等分析了91例CIPA患儿的临床资料,发现其骨折发生率高达65%,其中91%发生在下肢;关节脱位率30%,其中91%发生在髋关节;骨关节感染率24%,Charcot关节病发生率29%;62%的感染和87%的Charcot关节发展在下肢。大多数骨折发生在17岁之间[7]。王庆利等[8]回顾性分析了23例CIPA患儿,总结出骨骼损伤多为无明显诱因的反复多部位发生,首发年龄多在36岁,发生部位多在下肢。6岁以上患者骨骼损伤发生率为100%。陈文建等[9]总结了6例CIPA患儿的临床特点,发现其发病较早,主要表现为反复性、早发性,在轻微外力作用下存在无痛性骨折,骨折主要部位为四肢。目前下肢多发的原因尚不清楚,可能是因为CIPA患者骨骼发育不良导致下肢无法正常承重。动物实验研究发现NGF-TrkA信号[10]参与了胚胎发育过程中骨的血管化形成和软骨内成骨,故李宁波[11]推测NGF-TrkA信号通路的功能异常可能会使NGF在磷酸化、摄取维生素D3、血管分化等骨折愈合过程中无法发挥正常生理作用,造成骨骼关节系统发育异常,故在不明原因的、自发的、无外力的作用下,即可发生骨折;另一方面,下肢损伤后明显的步态异常容易引起关注,而上肢损伤后则可能因为无痛而难以发现。
窦银聪等[12]回顾性分析了11例CIPA患者的影像资料,发现病变主要位于骨干或干骺部,好发于双足跖骨,并以骨质增生硬化为主要表现;位于关节的病变则多表现为骨端增生或骨质吸收、碎裂,关节脱位。总结目前所报道的资料,CIPA并发的骨折多采取保守治疗,但对于移位明显,对位对线差,或者骨折不愈合的情况,可采取手术治疗。
1例4岁CIPA患儿合并跟骨骨折,予以左足管型石膏靴固定治疗,并进行长期随访,其患肢功能可恢复至正常生活[13]。但另有多篇文章报道[7][14][15],CIPA患儿合并髋关节脱位,不论给予外固定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均在后期出现不同程度的再脱位,也提示CIPA患者并发的髋关节脱位治疗困难,需综合评价后选择治疗方案,并在术后积极予以预防感染等并发症的治疗措施。CIPA患者并发的髋关节脱位,虽然近期手术效果良好,但远期无论解剖形态还是功能结局均差,目前不推荐手术治疗。本例先证者共发生2次骨折,均采取保守治疗而未进行骨折内固定手术,最终畸形愈合,右股骨干骺端膨大,继发右侧膝关节内翻,双下肢不等长,跛行步态。
CIPA尚无根治方法,目前只能对其引发的并发症对症治疗,如患儿发热时,通过采取物理降温和改变环境温度的方法来使患儿体感温度下降;合并感染时,应积极进行抗感染治疗;针对外伤、骨折等及时进行药物和手术治疗。父母提高警惕,加强监护,家庭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避免发生外伤和自残,同时,格外注意患儿的心理健康问题,要加强心理辅导,培养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并培养一定社会技能,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16]。一项课题[17]将CIPA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移植到小鼠体内,通过小鼠在体研究证明肠道菌群可能参与CIPA的发病机制,提示操纵肠道菌群结构的治疗策略可能有助于延缓CIPA症状。目前基因编辑技术发展迅速,但还未能实现CIPA基因治疗,相信随着医学的不断探索发展,CIPA最终将会得到有效的预防和治疗。
参考文献
[1] 文献1
[2] 文献2
[3] 文献3
[4] 文献4
[5] 文献5
[6] 文献6
[7] 文献7
[8] 文献8
[9] 文献9
[10] 文献10
[11] 文献11
[12] 文献12
[13] 文献13
[14] 文献14
[15] 文献15
[16] 文献16
[17] 文献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