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金矿选矿方法及工艺流程解析
氧化金矿选矿方法及工艺流程解析
氧化金矿是金矿资源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其特点是金矿物以氧化物或游离态形式赋存于矿石中,常与石英、黏土矿物及铁锰氧化物共生。由于氧化金矿的嵌布粒度较细且易泥化,传统的选矿方法往往存在回收率低、流程复杂等问题。本文以螺旋洗矿机清洗、反击式破碎机破碎、球磨机-分级机闭路磨矿、摇床分选为核心的工艺流程为例,系统解析氧化金矿的选矿技术及其优化方向。
一、氧化金矿的选矿难点与预处理
1.1 氧化金矿的特性
氧化金矿的形成通常与表生风化作用有关,矿石中的自然金常被氧化铁、黏土或锰质包裹,导致单体解离困难。此外,矿石中高含量的泥质矿物易在磨矿过程中产生矿泥,干扰分选效率。
1.2 预处理的重要性
预处理阶段需重点解决矿石含泥量高、粒度不均的问题。螺旋洗矿机作为预处理的核心设备,可有效去除表面黏附的杂质,为后续破碎和分选创造有利条件。
二、核心工艺流程解析
2.1 螺旋洗矿机清洗
2.1.1 设备原理与结构
螺旋洗矿机由槽体、螺旋叶片、传动装置及排矿口组成。其工作原理是通过螺旋叶片旋转推动矿石前进,同时借助水流冲刷和机械搅动剥离矿石表面黏土。
2.1.2 操作要点
- 水压与水量控制:通常水矿比控制在(3~5):1,过高易导致细粒金流失,过低则清洗不彻底。
- 转速调节:螺旋轴转速一般设为8~12 r/min,兼顾清洗效率与矿石输送能力。
- 应用案例:某云南氧化金矿采用CX-1200型螺旋洗矿机,洗矿后矿石含泥量由25%降至8%,显著提高后续破碎效率。
2.2 反击式破碎机破碎
2.2.1 破碎工艺选择依据
相较于颚式破碎机,反击式破碎机更适用于中等硬度(普氏系数f=8~12)的氧化金矿,其冲击破碎原理可减少过粉碎现象,获得更均匀的粒度分布。
2.2.2 关键参数优化
- 转子线速度:控制在30~50 m/s,确保足够冲击力;
- 板锤间隙:调整至10~30 mm,平衡破碎效率与产品粒度;
- 典型配置:采用两段破碎流程,一段破碎至-50 mm,二段细碎至-15 mm。
2.3 球磨机-分级机闭路磨矿系统
2.3.1 闭路磨矿优势
螺旋分级机与球磨机构成闭路循环,可实时分离合格粒级(-200目占比65%~75%),避免过磨导致的矿泥化问题。某试验表明,闭路系统较开路磨矿金回收率提升12%。
2.3.2 工艺参数控制
- 钢球配比:采用三级配球方案(Φ100 mm:Φ80 mm:Φ60 mm=3:4:3);
- 磨矿浓度:维持65%~75%,通过补加水调节;
- 分级机返砂量:控制在磨机给矿量的200%~300%。
2.4 摇床分选作业
2.4.1 分选机理
利用矿物密度差异(金密度19.3 g/cm³,脉石矿物2.6~4.5 g/cm³),通过床面往复运动产生的层析效应实现金矿富集。
2.4.2 操作参数优化
- 冲程冲次:粗选采用长冲程(15
20 mm)、低冲次(250280次/min),精选反之; - 床面坡度:横向坡度0.5°
1.5°,纵向坡度2°3°; - 典型案例:某山东金矿采用6-S摇床,经一次粗选、两次精选,精矿金品位达850 g/t,回收率92.3%。
三、工艺优化与技术创新
3.1 流程强化措施
- 洗矿水循环系统:配置旋流器+浓密机实现90%回水利用率;
- 磨前预筛分:在破碎后增加双层振动筛(上层筛孔20 mm,下层5 mm),减少无效磨矿;
- 摇床联合工艺:在尾矿段增设离心选矿机,回收微细粒金(-400目)。
3.2 智能化升级方向
- 基于机器视觉的矿石粒度在线检测系统;
- 磨矿浓度-粒度闭环控制系统;
- 摇床分带图像识别与自动调节技术。
四、经济效益与环境影响
4.1 成本效益分析
以处理量500 t/d的选厂为例,该流程吨矿处理成本约45元,较传统氰化法降低30%。按金价380元/g计算,年利润可超1.2亿元。
4.2 环保优势
- 全过程无氰化物污染;
- 尾矿库废水pH值6.5~7.5,达一类排放标准;
- 采用干式尾矿堆存技术,减少水土流失风险。
五、结论与展望
本文所述工艺流程通过洗矿-破碎-闭路磨矿-重选的技术组合,实现了氧化金矿的高效回收,具有适应性强、环保性好、投资回报率高等特点。未来发展方向包括:
- 开发高效复合药剂强化重选回收率;
- 研发低功耗破碎磨矿装备;
- 构建全流程智能控制系统。
该工艺的成功应用为同类氧化型金属矿的选矿提供了重要参考,具有广阔的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