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飞飞:从移民女孩到人工智能领域顶尖科学家的非凡历程
李飞飞:从移民女孩到人工智能领域顶尖科学家的非凡历程
李飞飞,这位48岁的美籍华裔计算机科学家,凭借在人工智能领域尤其是计算机视觉和ImageNet数据集开发等方面的卓越研究成果,荣获2024年VinFuture全球科技大奖。她从一个贫困的移民女孩成长为AI领域的顶尖科学家,其坚韧、拼搏的精神和对科学探索的无尽热情,不仅为个人赢得了“AI之母”的美誉,更为整个科技界树立了榜样。
移民背景下的艰难起步
李飞飞于1976年出生在北京,却在四川西南部的叙永县长大,童年时光曾在一个温馨的小康家庭中度过。然而,1992年,父母为了让她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举家移民美国,开启了艰难的移民生活。初到美国时,他们不懂英语,生活困窘,一家人挤在仅有一间卧室的小公寓里,与在中国时的生活天差地别。父亲只能找到修相机的工作,母亲则在超市当收银员。李飞飞在努力学习之余,还得拼命打工,做过餐厅服务员、清洁工等各种工作来维持生计,可即便如此,她依然怀揣着改变命运、摆脱贫困的决心,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在学业上成绩优异,尤其在数学和科学学科上表现突出。中学数学老师鲍勃・萨贝拉(Bob Sabella)察觉到她在数学和物理方面的天赋后,不断地鼓励和支持她,曾经一次关于科幻科学家的讨论,让李飞飞第一次感受到作为一名来自中国的移民,能被美国人认可和重视,这也极大地增强了她的自信心。
求学路上的坚毅前行
1995年,李飞飞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普林斯顿大学的奖学金,开始攻读物理学专业。求学期间,她为了改善父母的生活,甚至向朋友、曾经的中学老师借钱买下一家干洗店,平日上课学习,周末就在店里帮忙。但学业与生意之间的忙碌周转并没有阻碍她前进的脚步,1999年她以优异的成绩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2005年,她又获得了加州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在攻读博士期间,她对一次性学习(one-shot learning)技术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一技术能够基于极少的数据进行预测,对于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也让她在人工智能科学界崭露头角。
人工智能领域的开创性贡献
2006年,李飞飞萌生了创建ImageNet数据集的想法,这个数据集被誉为“AI之眼”,堪称AI诞生的基石。它是一个带有文本描述内容的图像数据库,到2009年时,李飞飞和她的团队已经为320万张图像做了标注,并且在次年组织了一场竞赛,看谁能设计出对图像内容识别最准确的人工智能系统。通过提供这样一个通用标准,她极大地推动了图像识别人工智能系统的发展进程。此后,李飞飞于2009年来到斯坦福大学担任助理教授,并在2018年成为正式教授,还在2013-2018年期间担任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2017-2018年,她在谷歌云担任副总裁兼人工智能/机器学习首席科学家,参与了Maven项目,致力于开发能解读无人机拍摄图像的人工智能技术。她对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研究具有革命性意义,相关成果也被应用到自动驾驶汽车等诸多方面,助力机器能更深入地实现“看”和理解的人工智能能力。
回馈社会与倡导多元平等
2019年,李飞飞回到斯坦福大学,担任以人为中心的斯坦福人工智能研究院(Stanford HAI)的联席主任。她是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首位红杉教授,也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如今,她在斯坦福大学的工作重点聚焦于推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教育、政策制定以及实践应用,致力于让人工智能以积极、人道的方式造福人类。她创立了非营利性教育组织AI4ALL,为中学生开放斯坦福人工智能实验室的课程,鼓励年轻女性和少数族裔学生探索并选择计算机科学作为未来的研究方向。同时,她还经常在学术和工业会议上发言,强调科技行业中的性别平等和种族多样性。去年11月,她出版了自传《我眼中的世界:人工智能黎明中的好奇、探索与发现》,她表示自己虽不善自我展现,但认为在人工智能领域不能缺少女性的声音,所以决心出版此书。
李飞飞从一个贫困的移民女孩成长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顶尖科学家,一路上克服了重重困难,她的经历不仅是个人奋斗的传奇,更是激励着无数后来人勇敢追逐科学梦想、为推动行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贡献力量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