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电离层:地球大气层中的特殊区域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电离层:地球大气层中的特殊区域

引用
CSDN
1.
https://blog.csdn.net/Xiao_Ya__/article/details/140699893

电离层是地球大气层中一个特殊的存在,它位于地球表面以上约60公里至1000公里的高度范围内。这个区域对无线电波的传播有着重要影响,既使得长距离无线电通信成为可能,也给GPS定位等现代技术带来了挑战。本文将带你深入了解电离层的形成、结构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图1 电离层区域示意图

电离层的发现

1901年,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在加拿大信号山用风筝式高接收天线,成功接收到了从英格兰发出的跨越大西洋的无线电信号。这一突破性实验引发了科学界的思考:无线电波是如何绕过地球弯曲的表面进行传播的?按照当时的理论,从英国发射的无线电波应该直奔太空,不可能到达加拿大。美国科学家肯涅利和英国科学家亥维赛德分别提出了一个假设:在地球大气层中存在一个电子层,它可以像镜子一样将无线电波反射回地面,从而实现远距离通信。这个电子层最初被称为肯涅利-亥维赛德层,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电离层。1924年,英国物理学家阿普尔顿通过实验证实了电离层的存在,从此电离层作为近地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类认识自身生存环境的重要方面。

电离层如何形成?

根据国际无线电工程师协会(IRA)的定义,电离层是存在足够多自由电子能够显著影响无线电波传播的区域。那么,这些自由电子是如何产生的呢?


图3 光电离过程示意图

电离层能够导电的原因是其中存在自由的电子和离子。在中性原子和分子中,电子被原子核牢牢吸引。要使电子脱离原子核,必须消耗一定的能量。这个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太阳辐射的极紫外线和X射线到达地球大气层时,被大气吸收并消散的能量会引起中性大气的电离,这个过程称为光电离过程。此外,进入大气层的高能粒子也能产生大气电离,称为微粒电离。

但是,并不是所有高度的大气成分都能产生大量自由电子。电离层的形成需要特殊的“天时地利”条件。天时是指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足够强,能够使中性成分发生电离;地利是指正好在地球上空约60公里至1000公里高度范围内,中性大气稀薄适中,电子能够自由存在并且足够多。在电离层以下,中性大气稠密,电子和离子很快复合而消失,电子不能自由存在。而在电离层以上的磁层,大气十分稀薄,电子密度极低。

电子的复合与输运

电离层中的自由电子、离子以及中性大气分子和原子都处于不停地运动状态中。它们迅速向各个方向移动,互相碰撞并向不同的方向分开,然后重复着碰撞和分开的过程。

电子的质量最小,因此也是最“调皮”的。它在大气中迅速到处游走,有时会出现在一个正离子的附近,由于相互吸引,电子就跑进了相遇的离子中,结果重新生成一个中性原子或分子,这就是复合过程。有时自由电子也可能碰上一个中性粒子,它会调皮地附在这个粒子上,这时就得到一个带负电的离子。这个负离子也可能遇上带正电的离子,重新复合成中性的分子或原子。由于上述的复合过程,电离层中的电子会逐渐消失。

除了电离产生电子和复合损失电子外,电离层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过程,既不产生新的电子,也不使电子消失,只是电子在重力、电场和磁场等外力的作用下,从一个地方被输送到另一个地方,这个重新分布的过程就是输运过程。

电子层的分层

电离层中低高度的电子主要因复合而损失,而随着高度的增加,电子的输运过程变得越来越重要。电子的产生与损失在不同高度上达到平衡时的结果不同,从而形成了电离层特殊的电子密度随高度分布的结构。

科学家们喜欢用“层”来给不同的区域命名,实际上这些层之间并没有明显的边界:

  • 底部:在距地面大约60公里以下,电子密度极低,以致于无线电波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因此认为60公里就是电离层的底部。
  • D层:距地面60公里到90公里左右的区域,它只存在于白天。在夜间,由于没有太阳辐射,D层自由电子迅速复合成中性成分而消失。
  • E层:高度90公里到120公里左右。E层的自由电子峰值浓度约是D层峰值的100倍。在夜间,E层电子也会由于复合而迅速减少。
  • F层:高度从120公里到1000公里左右。F层电子复合过程较慢,夜间仍然存在,这与夜间电离层顶部向下输送等离子体有关。F层在白天分裂成F1层和F2层,夜间则只有一个F2层。F层是自由电子最稠密的区域,自由电子密度远远高于D层和E层,对无线电波的反射能力最强。它的存在是短波能够进行远距离通信的主要原因。


图5 电离层的分层

电离层与电波传播

从电离层的发现历程可以看出,电离层与无线电波传播是密不可分的。电离层中的电子密度虽然不到中性成分的1%,但这些自由电子足以影响无线电波的传播。那么,无线电波在电离层中究竟是怎样传播的呢?

光在水或其他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折射和反射等效应。同样,无线电波进入电离层时也会发生传播路径的改变。电子密度越大,电波折射得越厉害。

在一定条件下,从电离层的D层到F2层的峰值处,电波到达某一高度后将开始全反射向下传播,返回地面。对于不同频率的电波,穿过电离层时的传播路径不同,频率越高,越容易穿出电离层。

例如,甚低频波一般只能在电离层底部和地面构成的“腔体”内进行传播,长波、中波、短波会在电离层的不同高度被反射,超短波、微波在一般情况下可以穿透电离层而不返回地面。


图6 电离层中的电波传播(A:折射;B:吸收;C:散射;D:反射)

另外,电波在电离层中传播时,电子从电波获取了能量,又会与中性粒子发生碰撞,从而将部分能量传递给中性粒子,导致无线电波损失了能量。当电离层中的电子足够多,而电波的能量又不够高时,电子对电波的吸收很强,甚至会将电波全部吸收。

电离层中的D层中性成分的浓度很高,因此这一层是电波吸收的主要区域。D层电离的程度越高,吸收无线电波的能力越强。E层与D层类似,它主要在白天影响传播。F层在白天能把比较高的频率的电波反射回地面,而到了晚上由于电子密度的降低,这些较高频率的电波会穿透电离层。因此在晚上,短波的通信频率应比白天低。


图7 无线电波频段的划分

人们利用不同频段的电波,通过电离层实现了各种方式的无线电通信和导航。例如,长波和超长波穿透海水的能力很强,人们利用它们实现对潜艇的通信;利用中波实现广播;利用短波实现远距离通信和广播。

卫星上天后,利用较高频率的电波,人们实现了全球的卫星通信和卫星导航。卫星信号都是穿过电离层进行传播的。这时,电离层已经不再是信号传播的媒介,而纯粹是一个“扰乱者”的角色了。例如,人们常常使用的GPS导航设备,会因为电离层的折射误差而降低定位的精度。

电离层是离我们最近的太空圈层,对无线电通信、卫星导航定位、雷达探测等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可以说,它与人类高新技术活动乃至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