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姚广孝精通儒释道三教,辅佐朱棣完成靖难之役并主编《永乐大典》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姚广孝精通儒释道三教,辅佐朱棣完成靖难之役并主编《永乐大典》

引用
新浪网
1.
https://k.sina.com.cn/article_6093535129_16b33f799001014lv6.html

姚广孝,这位明朝最杰出的和尚之一,不仅精通儒释道三教,更以其非凡的智慧和谋略,辅佐朱棣完成靖难之役,并主编了举世闻名的《永乐大典》。本文将为您揭示这位历史人物的传奇一生。

古代最厉害的和尚如果有排名,姚广孝稳坐前三,这前三,包括了明太祖朱元璋。
因为明朝的太祖皇帝出过家,接受过佛教的恩惠,所以朱元璋很尊重佛教,他建立大明称帝之后,设立了一个名为“僧录司”的机构,这个机构组成的成员都是“和尚”,朱元璋将世上有名的和尚都安排进僧录司,给予他们“官阶”,以此让这些和尚走上另类的“官路”。姚广孝,正是朱元璋在洪武年间吸纳进僧录司的一员。
朱元璋出生于天历元年(1328年),因为家破人亡、生活穷困潦倒,于是在十七岁的时候进入了皇觉寺当和尚,而姚广孝生于至元元年(1335年),比朱元璋小了七岁,不过他却是在十四岁的时候落发出家,从这个角度来说,两人的出家的时间都是很靠近的。

姚广孝出家不是因为贫困,而是因为他就喜欢这种生活

姚广孝是“医生世家”,相对而言地位不算太差,不过姚广孝自小就是一个天才,他或许懂得医术,却不觉得医术是人间所能寻得“真理”的大道,于是他开始追求三个大道,分别是“儒”、“释”、“道”,在他十四岁的时候,他首先选择了“释”,也就是佛教,因此落发为僧。
说起来有趣的是,姚广孝的法号叫做“道衍”,这和道家有没有关系不得而知,而姚广孝确实在不久之后拜了当时道教的一个十分有名的道士“席应真”为师,姚广孝这不是背叛佛门,是学无止境,因为席应真深谙“阴阳术数”,这是一门很玄也很考验智慧的学问,姚广孝正是为此而来:“事道士席应真,得其阴阳术数之学。”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姚广孝觉得,知识不应该有边界,席应真觉得,他很快就没资格做姚广孝的老师了,因为姚广孝的天赋太强了,他似乎就是为了这种“玄术”而生的,阴阳术数,其实是没有范畴和上限的一门学问,比如观人,比如论天下,谈时政,析人心,甚至是以前墨家精通的“工与算”,以至于能够造物,这都属于阴阳术数。


席应真

概而言之,心有多大,智慧多广,这个阴阳术数就有多么有含金量,所以席应真后来与姚广孝是“亦师亦友”,史书称之为“忘形友”,意思即是不去拘泥于身份,平等交流的朋友,席应真本身就还精通儒学,可想而知,能得到他平等交往的姚广孝,得有多厉害?
这些,就是姚广孝的“能力背景”,这个背景很重要,因为这决定了姚广孝在不久之后“大放异彩”。

朱棣始见姚广孝,这是一场注定改变历史的会面

姚广孝能够认识“燕王”,那都是朱元璋精心安排的,洪武十五年(1382年)马皇后崩逝,朱元璋悲伤至极,心神大伤,或许是感慨于妻子离世的遽然,朱元璋明白亲人是少一个便少了,因此他开始安排僧录司里面的高僧们分别给他的儿子们祈福,姚广孝就被安排给了朱棣,这也叫“主录僧”。
朱棣的主录僧,后来一直都是姚广孝。
其实当年姚广孝被朱元璋“召集”(不是单独召入)到南京后,朱元璋并没有立即重用姚广孝,姚广孝是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被僧录司的“右善世”(二把手)宗泐推荐才进入天界寺谋求了一份僧职,成为一个僧官。
关于姚广孝这么有能力却一开始不对朱元璋展示,很有可能就是因为姚广孝“看出”了朱元璋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面对朱元璋,表现得太有能力对他没有任何好处,所以跟着朱棣去北京前,姚广孝一直很低调,只是私下和南京的儒家文人、道家文人来往,有一个不太明显的圈子。
“燕王以语甚合,请以从。至北平,住持庆寿寺。”庆寿寺正是朱棣和姚广孝屡屡商讨国家、人间大事的一个场所,这是他们两人的“讨论室”,在朱元璋驾崩后,两人在这里敲定了“改天换地”的计划,那就是“靖难之役”。


姚广孝

姚广孝来到北京后,平时主要做两件事:一、效仿元朝宰相刘秉忠,规划北京城的布局。二、和朱棣聊天,给朱棣打下心理基础。
其实姚广孝是很“敬佩”刘秉忠的,刘秉忠正是给忽必烈建议把国号名为“元”的那个人,他也是精通“儒释道”这三家,所以姚广孝做的很多事情,有些“致敬”刘秉忠的意思,相士袁珙“嘲讽”姚广孝“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的那句话,让姚广孝开心了很久很久,“道衍大喜。”可见姚广孝是一个很纯粹的理想主义者。
理想,但又不失现实,姚广孝很快教会朱棣面对现实。

“燕王,此时不反,将无良时”

当姚广孝建议朱棣造反的时候,朱棣震惊了,这个出家人,竟然劝导他“颠覆”天下,制造杀祸,最重要的是,这还是他的“主录僧”,要知道,朱棣已经近乎对姚广孝言听计从了,算是姚广孝的老师,姚广孝的这番话,让朱棣走向了人生的另一条道路。
于是朱棣也不矫情,他问姚广孝,没有民心怎么办。姚广孝的回答很霸气,但也没有一丝“慈悲为怀”:“成祖曰:‘民心向彼,奈何?’道衍曰:‘臣知天道,何论民心?’”
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和尚说出来的话,他不需要朱棣慈悲去考虑民心,只要击败了建文帝,成为天子,那么就是正道,于是朱棣动手了,在建文帝的连番打压下,开始造反。


朱棣

姚广孝也不只是提供大方向而已,自他告诉朱棣计划开始,他就安排着他的布局。
这是姚广孝人生的高光时刻,建文元年(1399年),北京城中的“大和尚”穿着黑衣时常奔波,没人知道他在做什么。其实,他在造反。
《明史》记载了姚广孝在准备期间做的三件事:一、帮助朱棣挑出可信之人练兵。二、加固燕王府邸。三、暗中打造兵器,用鹅鸭等家畜的声音掩饰。“于是成祖意益决。阴选将校,勾军卒,收材勇异能之士。燕邸,故元宫也,深邃。道衍练兵后苑中。穴地作重屋,缭以厚垣,密甃翎甋瓶缶,日夜铸军器,畜鹅鸭乱其声。”
此时的朱棣早已经被建文帝派出的“副指挥使”马宣监视了,所以很多东西,只能让姚广孝来安排,姚广孝十年如一日的“藏拙”此时派上了用场,都说虎豹最怕无声狼,老虎更怕懒山猪,扮猪吃虎,姚广孝是此道大师。
深谙人心,行事狠辣果断,姚广孝怎么可能不成功。
不久之后,靖难之役打响,朱棣让大将张玉三日夺取了北京城的控制权,自此,朱棣算是稳定了大本营,而这一切的“总指挥”,其实就是姚广孝,于是姚广孝继续给朱棣安排,让朱棣打着“靖难”的旗号杀向南京,以擒拿齐泰、黄子澄为由,一路借机壮大,至于他,他要坐镇大本营,守住北京城。


李景隆

朱棣出发了,在朱棣把主意打向了自己弟弟宁王朱权的时候,被张玉击败的耿炳文终究被建文帝撤下,换上了建文帝自己的“好兄弟”李景隆,而李景隆带着数十万大军孤注一掷,非要拿下北京城,切断朱棣后路,李景隆信心满满,只是他没想到,这城里有个更可怕的人。
建文元年(1399年)十月,李景隆攻城,却久久没有效果,反而还折兵损将,一切都因为有着姚广孝配合着朱高炽:“道衍守御甚固,击却攻者。夜缒壮士击伤南兵。援师至,内外合击,斩首无算。景隆、平安等先后败遁。”
朱棣打过多年的仗,他懂那不奇怪,可是姚广孝哪里打过仗,这就是他的一次战争,谁知道也发挥得这么极致。
最重要的是,北京城很牢固,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很有可能姚广孝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来到北京后就开始“布局”了,他的“算”,更让人后怕胆寒。


姚广孝

在战争方面,姚广孝有一个最惊人的特点,便是他对第一目标的执着,从不会丝毫动摇。
他劝朱棣造反时,朱棣害怕自己没有民心,他告诉朱棣,快点拿下南京,民心则不需虑。当朱棣还想将沿途一座座城都拿下的时候,姚广孝制止了朱棣,他告诉朱棣,不要浪费时间去攻城略地,对自己造成消耗,直接冲向南京。

正是姚广孝之言,让朱棣的靖难之役在四年之内便完成了

其实姚广孝的想法不是没有弊端的,一旦战线过长,消耗过大,那么朱棣将会万劫不复,可比起稳扎稳打,朱棣的战争经验和勇气显然是优势,年龄和后勤反而是劣势,姚广孝知道朱棣不能和建文帝拼年龄,所以朱棣一定要拼能力,快刀斩乱麻,这是姚广孝给朱棣定下的思路,朱棣深以为然。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和南京城内的李景隆、朱橞里应外合破城而入,南京皇宫此时也起了一把大火,建文帝趁乱出逃,此后不知所终,朱棣进入了南京的第一感受:排斥以及不安。
于是朱棣第一时刻找来姚广孝陪在身旁,他任姚广孝为“僧录司左善世”(正六品官),成为天下僧官之首,两年后的永乐二年(1404年),姚广孝被加封“太子少师”,就连朱棣都不曾叫过他的名字,一直到他去世,都是以少师的尊称:“永乐二年四月,拜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复其姓,赐名广孝,赠祖父如其官。帝与语,呼少师而不名。”
这个黑衣和尚把和尚当官做到了极致,如果说朱元璋是和尚中把当皇帝做到极致的,那么姚广孝就是做官做到极致,再加上“半路出家”的南梁武帝萧衍,这三个人可以说古代历史上最强的和尚,可若是抛开身份和地位,光说能力和智慧,姚广孝可能能排在第一。


姚广孝

在南京时期,朱棣时常担忧,因为南京始终是建文帝和他忠臣所在的大本营,他害怕被反噬,于是和姚广孝提出了这个问题,经过姚广孝的“建议”,朱棣下定决心迁都北京,而给朱棣负责“迁都”事宜的,正是姚广孝,姚广孝这位各家学说“集大成者”,终于开始规划北京城。
虽无宰相之位,却有宰相之实,朱棣和姚广孝的关系,本质上不是君臣,而是好友,而是师生,姚广孝知道朱棣人性里的“怕”,朱棣也明白姚广孝佛性里的“恶”,两人都有过错,但相互成全,在重修《太祖实录》和编纂《永乐大典》的工作上,朱棣都让姚广孝主导。
光是《永乐大典》这么一本绝世著作,都足以让姚广孝问鼎古人文坛前列,因为这本类书有两万两千多卷,一万一千多册,光是字数就有3.7亿,据统计,《永乐大典》里面包含的各类图书信息,大致有接近八千本的数目。
一个人的知识有多广,就注定了一本“字典”、“史典”的范围有所广,这样的和尚,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
其实这种种都只是姚广孝的冰山一角,一个人的智慧到底有多深,另一个人并不可测,要说姚广孝最强的心态,那就不在乎和别人比,而是执着于自己所看到的目标,这一切仿佛当年袁珙嘲讽他像刘秉忠,他欣然不已,后来越活越像刘秉忠,只不过,他比刘秉忠的心更大。
比如他不愿入俗世,他既让朱棣造反了,违背了出家人的宗旨,掀起杀戮,还经营两座都城,建言献策,可他却不愿意还俗,朱棣恳请他回归凡人的生活,他却不愿意,把朱棣赠予的宫女以及财富都推掉了。


朱棣

这是朱棣的试探还是真心?
姚广孝不管,其实他也知道,就算是朱棣的试探,朱棣也不会因为他的“超然物外”或者“爱功好名”而抵触他,至于忌惮,朱棣一直都忌惮姚广孝,可忌惮不是敌视,这只是巅峰人物的必修课,正如姚广孝当年忌惮朱元璋,不愿意展露更深的才学,同样的,谁又能保证姚广孝所展露出来的知识和能力,就是全部?

晚年的姚广孝又上演了“固执、叛逆”的一幕

他作书《道余录》,他在这本书里对过去的部分“儒家”批判到底,“二程先生遗书中有二十八条,晦庵朱先生语录中有二十一条,极为谬诞,余不揣,乃为逐条据理一一剖析。”他批判二程和朱熹,这种言论在文坛引起轩然大波,很多文人以程朱理学为自己的知识架构,姚广孝批判程朱,不就是羞辱文人之师吗?
于是姚广孝的晚年被儒道友人排斥,可他们排斥归排斥,他们心里也都明白,姚广孝其实是一个“真儒”(姚广孝提出来的一个观点),学问和友情不冲突,文人就是君子之交,和而不同。
这个和尚太游戏人间,也确实是很多人心中的一种“榜样”,他似乎什么都会,却又不给这个世界留下什么,他不娶妻不生子,等他去世后,姚广孝的血脉就是断了(姚广孝有一个养子,但是没血缘关系),就算到了权势的巅峰时刻,姚广孝都没有动摇过。
当姚广孝死后,这世界就不会再有这个“恶”和尚的血液了,永乐十六年(1418年),八十四岁高龄的姚广孝在庆寿寺去世,在去世前朱棣多次探望,进行这对师生最后的告别。


朱棣

在姚广孝去世后,朱棣执着地给姚广孝追封”上柱国”(勋官)、“荣国公”(爵位),虽然姚广孝生前一直不要,但朱棣最后不能不给。
评价姚广孝,明朝人李贽是最高的,也是最敢说的:“我国家二百余年以来,休养生息,遂至于今。士安于饱暖,人忘其战争,皆我成祖文皇帝与姚少师之力也。”
李贽把明朝自永乐以后的“盛世”归结为两人的功劳,一是朱棣,二是姚广孝,虽然李贽这个观点莫过于有些“英雄史观”了,可若站在出谋划策的角度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