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琴书:北方曲艺的瑰宝
山东琴书:北方曲艺的瑰宝
山东琴书,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曲艺形式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国曲艺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它起源于山东省曹县一带,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地方曲艺品种。
扬琴一响,胡琴一拉,简板一敲,嗓子一亮⋯⋯台下掌声一片。这就是山东琴书的魅力。
在中国曲艺“四大火地”之一的济南市,由清代刘鹗的《老残游记》便可知晓“曲山艺海”的济南的艺术氛围,山东琴书便是众多曲艺中的一朵奇葩。
山东琴书,发端于山东省曹县一带,约有200多年的历史,是山东重要的地方曲艺品种。其原为民间小曲联唱体,因此最早叫“小曲子”;又因其主要伴奏乐器是扬琴,所以又名“打扬琴的”,以后还叫过“改良扬琴”、“文明扬琴”、“山东扬琴”,于20世纪30年代正式定名为“山东琴书”。
山东琴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即由早期的文人自娱,到民间的业余玩局,后来发展为职业演唱——撂地说书。
元明以来,山东境内俗曲流行。“小曲子”最初是精于音律的文人,利用当时流行曲调编演曲目逐渐形成的。据传单县、曹县的刘楼、尚楼、老爷楼、柳井一带,有些士绅名流,喜抚琴弹唱小曲以自娱,叫做“琴筝清曲”。如《白蛇传》中的《断桥》、《水漫金山》;《秋江》中的《赶船》、《偷诗》等,其唱词文雅,文学性较强。
“琴筝清曲”这种艺术形式不久即冲破文人雅士的小圈子,在当地农民中传习流布。由起初风雅的“携访友”,渐变为农闲或节日聚会的自娱性“庄稼耍”或“玩局”。那时,每到秋收之后农事不多的日子,农民就挖窖交子(以期暖和方便),请师教唱琴书,苦练一冬,到农历过年时,便携琴访友,互相比赛演唱;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就更形成了演唱的高潮。一度形成“一村一台戏,五里不同行”的繁荣景象,成为民间百姓们劳作间隙,娱乐生活重要的精神文化食粮。
在清代末年,这种业余玩局的琴书演唱班社,在鲁西一带也十分盛行。这时期的演唱仍保持着“琴筝清曲”时的书词风尚文采、注意音乐性的特点。其演出虽以娱乐为目的,但重在比赛唱腔的优美、曲牌多寡,以及乐器演奏技巧的高低,还有浓重的文人雅士弹唱抒怀的情趣。随着“小曲子”在民间流传日盛,出现了乾隆末年曹县的梁启祥。之后,曹县的袁沛然、郓城的刘道友。光绪年间曹县的苗金福、李清兰、侯沛然、王梦典,郓城的刘继荣、陈怀教等演唱名家,渐由业余玩局变为撂地说书的职业性演唱。
由于演唱性质的变化,带来了山东琴书在演唱内容、形式以及音乐唱腔上的重大变化。艺人们创编移植了一大批适应群众口味的新节目,丰富了演唱内容。音乐结构由原来的曲牌联唱,变为以唱“凤阳歌”、“垛子板”两种曲调为主,并用以板式变化,穿插使用曲牌,唱词变得通俗易懂,演唱风格也由以前的纤柔细腻变得活泼质朴。作为这一阶段的重要标志,琴书由鲁西南农村进入了运河漕运重镇——济宁,并陆续传入邻近的徐州、商丘、开封等地。一时间,济宁的土山、运河岸成为琴书名家荟萃之地,并扩大影响,遍及山东各地。
随着山东琴书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呈现流派纷呈的繁荣景象。以南、北、东三路最为流行,并有各自的代表性艺人和流派。
南路为最早的一支,流行于鲁西南地区,以茹兴礼及其创始的“茹派”最具代表性,演唱不用花腔巧调,行腔深沉,咬字真切,节目多为愤世之作;北路以济南为中心,广泛流行于鲁西北地区,以邓九如及其创始的“邓派”最具代表性,表演善用方言俚语,于纯朴中显幽默,平易中求韵味;东路以广饶、博兴为中心,流行于胶东各地,以商业兴、关云霞夫妇及其创始的“商派”最具代表性,唱腔优美动听,富于变化。
山东琴书是曲牌体曲种中发展最为成熟完备的曲艺形式之一。其音乐形式多样,兼有联曲、主插、板式变化等形式,三路流派各具特色。其曲牌蕴藏丰富,乐器演奏技艺高超,软弓胡为其独有。山东琴书曲书目数量多、造诣高,富有地方特色,具有文学、审美、社会学、民俗学等多种价值。
短小灵活、新颖独特的演唱风格让琴书表演能迅速地反映生活。演奏的乐器主要有三弦、琵琶、大鼓、簡板、扬琴、坠琴、京胡等。山东琴书在抒情的“凤阳歌”、“上河调”、“下河调”、“汉口歌”和充满激情的二板子的基础上,大量吸收豫剧、山东柳琴及民间小调,由原先琴书伴奏的三大件坠琴、扬琴、京胡扩展到二胡、笛子、唢呐、笙和碟子等多种伴奏乐器。同时,每个伴奏员在完成伴奏的同时,还要扮演剧中人物,由最初单调的演唱方式,逐渐发展成为立体多样的戏剧表演方式,逐步形成山东琴书表演的独特风格。
流传下来的琴书代表作很多。长篇有《白蛇传》、《秋江》及移植来的《杨家将》、《包公案》、《大红袍》等多部,中篇有《王定保借当》、《三上寿》、《梁祝姻缘记》等七八十部,短段儿多为早期小曲子节目中传承下来的经典之作。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山东琴书得到了新的发展,流行范围扩大至山东省以外。传统剧目《梁祝下山》、《水漫金山》等及新创作的中篇《夺印》,短篇《十女夸夫》、《姑娘的心愿》、《大林还家》、《锔瓷盆》在全国各地都有重要影响。
山东琴书是曲艺界的“招牌菜”。经过艺人的不断改良,琴书不仅是传统经典,又是老调新唱。在曲调上,琴书吸收了姊妹艺术以及流行歌曲的元素,在节奏上加快,在表演上加上时代感,以其鲜活的生命力深受现代人喜爱。当然,万变不离其宗,琴书的“原汁原味”还是最值钱的东西。
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的山东琴书,还是山东吕剧的直接母体,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这些年来,济南曲艺团在山东琴书的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发掘、整理了大量珍贵资料,2006年5月,山东琴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