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仕女画 传世孤本
唐仕女画 传世孤本
一个朝代的气势,来自自身的种种事迹,来自独具特色的雄伟建筑,来自留存下的文化风流,同样,也来自属于这个朝代的艺术。比如大唐,我们可以从李白的豪放诗篇里,感受到大唐的豪气,也能从颜筋柳骨中体会到大唐的端正严谨。
遥看千年古国,游走在历史的长河。梦回盛唐,每一处都能感受到其恢宏的气势、磅礴的色彩,留下璀璨夺目的一笔。
唐朝是中国古代绘画全面发展的时期。由于隋唐两代的相继全国大一统,特别是唐代贞观至开元的一百多年间,政治昌盛,国力雄厚,形成了一个艺术文化发展极其繁荣的时代,涌现了一大批著名的画家,传承了流芳千古的佳作。
在唐朝,仕女画成为独立的画种,可惜,现代人却几乎看不到传世的唐仕女画。辽宁省博物馆藏《簪花仕女图》,传为唐周昉绘制的一幅绢本设色画。这幅《簪花仕女图》,是全世界范围内唯一认定的唐代仕女画传世孤本。除了唯一性之外,其作品的艺术价值也很高,是典型的唐代仕女画标本型作品,也是能代表唐代现实主义风格的绘画作品。
从历史价值角度看,该画较早描绘了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唐代以前的绘画作品大多是描绘历史人物、宗教人物、民间传说,如《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等。随着社会发展,从唐代开始,画家慢慢将笔触指向现实生活中的人物。
这幅如今已经家喻户晓的名画,在历次展出时,都能吸引众多观众的目光。人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幅画,而是遥远的大唐。
这幅画是一个长卷,卷纵46厘米、横180厘米,画中描绘了六位衣着艳丽的贵族妇女及其侍女于春夏之交赏花游园。画作不设背景,以工笔重彩绘仕女五人,女侍一人,点缀在人物中间有小狗两只,白鹤一只,画左以湖石、辛夷花树一株最后结束。全图六个人物的主次、远近安排巧妙,景物衬托少而精。小狗、白鹤和辛夷花使原本显得孤立的人物产生了左右呼应、前后联系的关系。
不同于《洛神赋图》《女史箴图》这样的东晋时期的传世名作,《簪花仕女图》不再是主要描绘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或者突出强调对女性的道德劝诫,洋溢画纸上的是唐代贵族女性真切的生活情态。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人物画的写实主义的具体呈现,在《簪花仕女图》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所谓“簪花”,是指插花于冠,也就是把花插在头发上。画中的五位贵族仕女鬟髻之间各簪牡丹、芍药、荷花、绣球花等花时不同的折枝花一朵。当然,虽然写实,画面也有虚构之处,但大体上,仍旧是写实的风格,画作原在清宫时名为《仕女图》,近人因画中仕女均簪花,因此名之曰《簪花仕女图》。
画面上的仕女形态,大胆而开放,半罩半露的透明织衫,使人物形象显得丰腴而华贵。而用笔和线条却细劲有神,流动多姿。浓丽的设色,头发的钩染、面部的晕色、衣着的装饰,都极尽工巧之能事,出色地表现了贵族妇女的细腻柔嫩的肌肤和丝织物的纹饰。人物线条圆润有力,色彩浓郁但不艳俗,呈现出唐朝仕女的雍容丰腴与优雅美丽。同时也呈现了唐代时髦女性的穿搭要领,这幅画,完全可以看作是大唐版《时尚》杂志的封面。
《簪花仕女图》也是周昉贵族人物画风格的代表。周昉,生卒年不详,唐代画家,字仲朗,一字景玄,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出身于仕宦之家,曾官越州长史、宣州长史别驾。好属文,穷丹青之妙,擅画肖像、尤工仕女,初学张萱而加以写生变化,多写贵族妇女,所作悠游闲适,容貌丰腴,衣着华丽,用笔劲简,色彩柔艳,为当时宫廷、士大夫所重,称绝一时。
有一个故事,最能说明周昉人物画的传神之处。以画马闻名画史的韩幹,曾受邀为名将郭子仪的女婿赵纵图画写真,而后,赵纵又请画家周昉画像。一次,郭子仪将两幅画像一并放出鉴赏,而这两位唐代著名画家的作品,实在让观者难以品评优劣。最后,深解丈夫的赵纵夫人裁决,认为韩幹“空得赵郎状貌”,而周昉“兼移其神气、得赵郎情性笑言之状”。作画难在传神,至少从画人的角度看,周昉巧夺天工。
对于画中人物,有人认为,是反映了安史之乱后上层贵族的奢靡之风,但是也有人说这是周昉根据杨贵妃的样子进行的创作。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八月,太平公主谋反被诛杀,其在积善坊的府邸被没收。寿王李瑁与杨玉环大婚前,唐玄宗将太平公主的这处宅园赐给李瑁,成为寿王府。上巳节后的一天,长宁公主、咸宜公主等四位贵夫人前来寿王府,杨玉环领她们到花园赏花。这时,年轻的宫廷画家周昉奉诏为杨玉环画像,他来到寿王府。李瑁将周昉引至花园中,周昉见这五位贵妇人正游玩簪花,就静静地在旁边观察。几日后,周昉根据当日的场景,画出了《簪花仕女图》。
这故事不知道是否是杜撰,但也有几分可信性。如果事实如此,那这幅画中的某位贵妇,可能是最接近杨贵妃原貌的画像了。
作为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簪花仕女图》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认为,《簪花仕女图》从两个方面体现出中国绘画的高峰:一是它作为卷本的工笔设色作品,代表着唐代绘画所达到的顶峰水平;二是从题材方面来说,它将彼时社会生活的丰富程度尽数展现,同时也体现出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与自主自立。
著名书画鉴定家杨仁恺先生这样说:数不清的兵燹和天灾人祸,早已将镌刻盛唐气象的伟大作品毁损殆尽,流传下来的唐代卷轴画真迹珍同拱璧,《簪花仕女图》即是其中的罕见杰作。
画中仕女们高耸的发髻很大,并簪着牡丹、芍药、荷花等大的花朵,正是当时的风气,观之雍容华贵,具有唐代气息。
1972年,此画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重新装裱,拆裱时发现此画原来是由数幅直绢拼接而成。据此有人推测此图原为唐代屏风画,北宋之前被拼接成横卷,且有补画填笔,说明是经过历代修补助其流传至今。
感谢岁月,让这幅千古名画能够流传至今,让我们能从这样一幅画中,感受大唐的气度和大唐的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