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金庸武侠小说的情感世界:从亲情到叛逆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金庸武侠小说的情感世界:从亲情到叛逆

引用
虎嗅网
1.
https://m.huxiu.com/article/2773710

金庸的武侠小说不仅是一部部精彩的武打故事,更是一个独特的情感世界。从《书剑恩仇录》到《笑傲江湖》,金庸通过刻画人物之间复杂的情感关系,展现了中国文化中特殊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情感形态。

本文通过分析金庸小说中的情感系统,揭示了其中所体现的中国文化传统对于民族心理的影响。金庸通过刻画人物之间复杂的情感关系,展现了中国文化中特殊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情感形态。

《书剑恩仇录》:亲情与政治的交织

《书剑恩仇录》是金庸小说描写情感生活的一个开端。陈家洛和香香公主的爱情美得犹如一场空灵的梦幻。然而,在高度封闭的中世纪中国,这场太过纯洁的爱情最终以悲剧收场。

乾隆和陈家洛都是海宁陈阁老的骨血,然而历史却开了他们一个近乎荒诞的玩笑。一为满清的帝王,一为反清复明的天地会首领,他们成为了不共戴天的仇敌冤家。这种"软弱"正表现了金庸对于中国传统人情的把握之精微。在传统中国人的情感世界中,确实没有比亲人的骨肉之情更持久不退、汹涌澎湃的感情潮水了。

《雪山飞狐》:世仇与友谊的矛盾

《雪山飞狐》中苗人凤和胡一刀在北国雪原上进行了四天大比武,不分胜负,这也许是金庸小说中最移人心魄的情景。然而在封建社会的政治斗争中,是无须顾忌使用任何形式的阴谋手段的,fairplay被看成是一种软骨头的退让屈膝行为。

《神雕侠侣》:东方神秘主义的情感

《神雕侠侣》中杨过和小龙女的情感,全然没有西方情感体验的直接性和强烈性,但却是由神秘主义的精神感应联系起来的,因此内省的深度则非西方式的情感生活所能比拟。

《倚天屠龙记》:同门之谊的维系

《倚天屠龙记》则描写了另一种中国特有的社会情感——同门之谊。张三丰成功的奥秘之一,在于他培植了一个庞大的武林帮会。同时为了长期维系这个帮会社会操作的有效性,他还相应建立了一整套宗派情感网络。张三丰本人就是这个帮会情感网络的总调节器。而其调节手段则充分体现了张三丰发明的太极拳术固有的柔性特质——即所谓“冲虚圆通之道”。

《侠客行》:溺爱与成长的悖论

《侠客行》也是一部以伦常情感为主题的小说。在石清、闵柔夫妇的溺爱之下,他们的儿子石中玉也成了一个轻浮的浪子。在描写石清、闵柔夫妇在对儿子的生物性依恋上,也许《侠客行》更具有讽刺性。

《鹿鼎记》:权力与欲望的异化

《鹿鼎记》中充满了隐喻。韦小宝在书中充当了伪太监的现实角色;而他的情感生活和生命状况也恰如“伪太监”这三个字一样充满着一种被阉割的“辩证”,呈现出一种古怪的人格分裂状态。

《笑傲江湖》:反叛与自由的追求

《笑傲江湖》被不少评论者认为是金庸艺术上最成熟的作品,这并不在此文论列的范围之内;我想指出的是,通过这部作品的主人公令狐冲,金庸提供了一种来自于传统情感系统之外的新信息。

令狐冲的第一次反叛是针对封建帮会情感网络发生的。他在获得自由行走江湖的权利之后不久,就有缘目睹了一种与他师父岳不群长期以来的思想灌输格格不入的文化景观:出身名门正派的刘正风和来自魔教的曲洋撇开了世俗观念上不可逾越的所谓“正邪之别”,为了艺术上的心灵共鸣而甘愿同生共死。这种崇高的为艺术而献身的意境震撼了他的良知,使令狐冲在反思中初步意识到了帮会宗派情感网络的狭隘性。

令狐冲的第二次反叛是对着宗派政治偏见习惯于干扰年轻人的婚姻恋爱而来的,实现了情感生活上的绝对自主权。

令狐冲的第三次反叛表现为对于遮蔽生命本真的金钱权势欲望的扬弃,从而真正进人生命的自由状态。

结语

在金庸的小说中,几乎涉及了中华民族心理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每一种典型情感形态。这可以使人回溯到曹雪芹。曹雪芹的《红楼梦》就是一个反映中国人情感生活的多棱柱。金庸的小说也为后人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具有文化典型意义的情感系统,这表明金庸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相当深湛的感悟。

现在不少当代小说家缺乏的正是这种对于中国文化生命脉搏的深微把握,因此他们作品中的情感生活,像是从西方小说中移来的。

和曹雪芹一样,金庸出身在一个破落的旧贵族家庭。他们都具有深远的家世感,从而从遗传密码和贵族生活方式中摄取了大量关于中国士大夫文化的隐蔽信息。同时“破落”又使他们降人中国老百姓的生活之中,领略到了民间情感生活的深广天地。

这证明了生活的反差对于作家把握情感生活的深度之重要。对于当代小说家来说,也只有不断地突破自己的生存状态的局限,才能拓宽对于民族心灵的真实体验。

金庸对于民族情感形态的丰富知识并不意味着他对这一情感系统的彻底认同。相反,他对于封建伦理束缚下的被扭曲的生命景观有着隐合的批判。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批判是在对民族心理状态的把握下获得的。作为一个小说家,他居然能通过作品中人物命运的合乎逻辑的发展来指出一条民族伦理自新的道路,也表现了他对中国人生存状况的观察思考之深刻。

而这也就揭示了文化批判与生命体验的深层联系。这对于中国现代以来不少缺乏历史文化的内在体验而仅以空洞的反传统作为旗帜的作家,恐怕不无启发吧。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