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志士谭嗣同:用热血实践"变法不成功、则流血成仁"的誓言
维新志士谭嗣同:用热血实践"变法不成功、则流血成仁"的誓言
谭嗣同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维新志士,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早年的坎坷经历到后来成为戊戌变法的重要人物,谭嗣同用生命诠释了"变法不成功、则流血成仁"的誓言。本文将为您讲述这位维新志士的生平故事。
1865年3月10日,谭嗣同在北京宣武城南孏眠胡同的邸第里出生。作为家中最小的儿子,他自幼备受宠爱。然而,命运似乎对他开了一个玩笑。据说在他五岁时,曾因重病昏死三日,但最终奇迹般地活了过来,这也是他字"复生"的由来。
1876年,北京地区爆发瘟疫,谭嗣同的母亲徐氏和兄长、姐姐相继离世,谭嗣同也几度徘徊在生死边缘。这段经历让他对生死有了独特的看法,也为他日后为变法献身埋下了伏笔。
1877年,谭嗣同被送回老家浏阳上学。在此期间,他结识了小他两岁的唐才常,两人一见如故,成为终生知己。1884年,因与父亲发生矛盾,19岁的谭嗣同离家出走,独自游历了四年多,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这段经历让他亲眼目睹了朝廷的腐朽没落,官府的横征暴敛,百姓的疾苦,从而萌发了反抗斗争的精神。
谭嗣同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曾拜浏阳著名学者欧阳中鹄为师,对王夫之的思想产生浓厚兴趣。1888年,在著名学者刘人熙的指导下,他开始认真研究王夫之的著作,尤其喜读《王船山遗书》,汲取其中的民主精华和唯物色彩的思想。
1889年,谭嗣同的父亲升任湖北巡抚,成为封疆大吏。谭嗣同在南京期间,结识了著名佛学家杨仁山居士,师从杨仁山学习研究佛学一年。在这一年里,他完成了《仁学》一书,该书融贯儒释耶三教,通贯中外古今博杂之学,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对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时年30岁的谭嗣同万分忧愤,写下血泪诗词: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啼;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谭嗣同开始思考国家的出路,他认为必须向西方学习,对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实行改革,才能救亡图存。1897年,他在湖南与梁启超、唐才常等倡办了时务学堂,向学生灌输革命意识,使时务学堂成为培养维新志士的机构。后来,又创建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抨击旧政,成为维新运动的激进派。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决心变法维新。然而,慈禧太后闻讯后,处处阻挠,命荣禄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拱卫畿辅。守旧派与维新派势同水火,光绪的政令根本无法实施。9月21日,光绪帝去天津阅兵时,慈禧太后等人发动兵变,软禁光绪帝,扑灭新政。
情况紧急之下,谭嗣同密会袁世凯,请袁带兵入京,除掉顽固派。袁世凯假惺惺地表示先回天津除掉荣禄,然后率兵入京。袁世凯于二十日晚赶回天津,向荣禄告密,荣禄密报西太后。慈禧连发谕旨,捉拿维新派。9月24日,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
谭嗣同被捕前,有人劝他离开,他说: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在狱中,谭嗣同从容镇定,就义前写下慷慨诗词: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9月28日,谭嗣同、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史称"戊戌六君子"。当他们被杀时,刑场上观看者上万人。谭嗣同神色不变,还大声说: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充分表现了一位爱国志士舍身报国的英雄气概。
1899年,谭嗣同的遗骸被运回原籍,葬在湖南浏阳城外石山下。墓前华表上挽联写道:
亘古不磨,片石苍茫立天地;
一峦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涛。
在慈禧太后掌权、维新力量薄弱的情况下,光绪皇帝无力回天,"戊戌变法"注定是失败的结果。作为一次进步的政治改良运动,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用他们的鲜血,鞭鞑了腐朽黑暗的清朝政府,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激发了人民爱国救亡的民族意识,让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敢于站起来,为国家和民族的复兴去英勇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