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及其护理要点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及其护理要点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胆道畸形,以胆总管囊状或梭状扩张为特点。这种疾病可能伴有或不伴有肝内胆管扩张,其病因复杂,包括胰胆管合流异常、胆管发育不良等多种因素。本文将详细介绍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手术治疗和术后护理等。
病因与病理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病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学说:
胰胆管合流异常(APBD):胚胎期胆总管、胰管未能正常分离,导致胆总管接近或超过直角汇入胰管,二者在十二指肠壁外汇合,使共同管较正常延长,胰液可反流入胆总管,破坏其壁的弹性纤维,使管壁失去张力,而发生扩张。
胆管发育不良
胆总管远端神经肌肉发育不良
病毒性感染:如巨细胞病毒感染
其他因素:如胆总管远端狭窄、闭锁、屈曲、炎性瘢痕等,使胆汁排出受阻,导致胆总管扩张
病理上,由于胆汁淤积,内压增高,胆总管扩张,反复感染,使管壁增厚,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平滑肌稀少,弹力纤维破坏,内层黏膜上皮消失。肝脏长期淤胆和反复感染,导致不同程度肝脏纤维化和肝功能受损。胆囊、胆囊管可有扩张、肥厚、充血和水肿等炎性病变。
分型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Ⅰ型:胆总管囊性扩张型
Ⅱ型:胆总管憩室型
Ⅲ型:胆总管末端囊性脱垂型
Ⅳ型:肝内外胆管扩张型
Ⅴ型:肝内胆管扩张型
临床表现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包括:
腹痛:右上腹钝痛、胀痛、间歇性绞痛
黄疸:轻者无黄疸;感染、疼痛发作后出现黄疸;间歇性黄疸;合并胰腺炎出现发热、恶心、呕吐
腹部肿块:就诊首要症状,位于右下腹肋缘下。症状多出现在3岁左右,少数在初生几个月内发病
其他症状:如发热(38-39°)、呕吐、大便颜色变浅(灰白色)、尿深褐色、出血倾向等
严重并发症:囊肿穿孔可导致剧烈腹痛、呕吐、腹肌强直、腹腔积液、胆汁性腹膜炎
诊断方法
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
血尿淀粉酶检测
B超
PTC(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
ERCP(经胃、十二指肠逆行胰胆管造影)
术中造影
CT
MRI、MRCP(磁共振胰胆管造影)
治疗方法
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包括:
胆总管整形术
胆囊—胃肠吻合
胆总管囊肿—胃吻合
胆总管囊肿—十二指肠吻合
胆总管囊肿—空肠袢式吻合(Roux-en-Y式吻合术)
腹腔镜下胆总管囊肿根治术
术后护理
术后护理主要包括:
病情观察:腹部体征(腹痛部位、性质、程度)、黄疸、皮肤(出血点、皮肤瘙痒)、大小便颜色、体温变化
饮食与营养:补液,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术前低脂饮食,急性期或合并胰腺炎禁食水;术前1天,流质饮食
术前准备:术前3天,口服肠道消炎药;术前1天,清洁灌肠;术晨,置胃管
术后护理:维持液体出入平衡、减轻疼痛、静脉营养及饮食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落实基础护理、预防压疮、引流管护理等
潜在并发症
术后可能的并发症包括:
腹腔出血:评估引起出血的潜在因素,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发现心率增速、脉率增快,血压下降时,应及时找原因,并报告医生处理
胆瘘:术前营养状况未改善,胆道感染未控制,术中胆肠吻合不严密,术后吻合口裂开均可引起胆漏
胆道感染:术后发生胆道感染的原因主要是术前胆道内感染控制不满意,手术使感染扩散;吻合口狭窄使胆汁引流不畅,胆汁潴留;胆汁反流使肠内容物及细菌带入胆道
粘连性肠梗阻:术后5-7d仍未有肛门排气,胃肠减压液较粘稠,或拔出胃管后反复出现呕吐、腹胀、腹痛等,提示有粘连性肠梗阻的可能
肝功能衰竭:手术刺激、出血、输血、抗生素的应用等均可加重肝脏损伤
本文原文来自renrendo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