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碳”索三亚蓝碳发展机遇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碳”索三亚蓝碳发展机遇

引用
澎湃
1.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826879

3月26日,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新闻发布会暨旗舰报告发布会在琼海博鳌举行。会上发布的《可持续发展的亚洲与世界2024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聚焦“迈向零碳电力时代 推动亚洲绿色发展”主题,建议亚洲各国应通过政策、产业、技术、市场等方面多维度、全方位的国际合作,携手迈向零碳电力时代。其中,碳价、碳市场碳排放权、碳市场交易、碳金融等词汇,同三亚蓝碳发展密切相关。记者通过梳理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新闻发布会暨旗舰报告发布会上有关信息,同读者一起“碳”索三亚蓝碳发展机遇。

报告扫描

发挥以碳价为主的绿色环境价格作用

在全球正迈向零碳电力时代之时,如何推动亚洲绿色发展?报告全面梳理了亚洲电力系统和电力市场的发展现状,分析了迈向零碳电力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展现了零碳电力的未来。其中,报告对以碳价为主的绿色环境价格作用进行了阐述。

“用好亚洲国家的绿色电力资源,最为关键是发挥好政府对市场的引导与激励作用。”报告在导语中以鲜明的观点提出,应让以碳价为主的绿色环境价格发挥作用,通过电力价格给予电力供给方、需求方更大激励,让由供需平衡决定的市场价格发挥更大作用。

报告指出,让绿色环境价值在电力价格中得到体现,是亚洲电力系统向零碳转型的重要手段,绿电环境价值应以碳价作为参考基准。显性碳定价信号应该在电价上得以体现,加大煤电发电成本,提升清洁电力的成本优势和碳减排效益,使碳价成为电力供应端生产活动的成本硬约束。

据了解,亚洲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建立碳定价机制,韩国、中国、日本、印度、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相继建立起碳市场或碳税机制。报告提出,综合考虑到经济发展需要和社会可承受能力,亚洲国家当前的碳价整体较低,电力价格中所反映的碳价也比较有限。

碳市场碳排放权、碳信用、绿证、绿电交易凭证均是新能源发电项目绿色环境价值的体现,是绿色能源生产消费市场体系的制度创新。在碳价过低和电力价格传导机制不畅通的情况下,绿电和绿证对显示碳足迹、促进清洁电力使用会有帮助,但是往往需要对生产企业和用户作出绿电消纳责任的强制性要求。

对此,报告强调,未来出路应围绕应对气候变化,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这一中心目标,厘清各类市场的关系,以碳价为锚,加强绿证、绿电和碳市场的联系。

嘉宾对话

索各国碳市场可控联通

在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新闻发布会暨旗舰报告发布会上,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规划发展部主任张琳聚焦碳关税成本传导问题,谈起国际碳关税核算体系的话题。他表示,碳定价标准缺乏国际共识。亚洲是全球主要的生产工厂,如果实施单边的碳关税将对自由开放的多边贸易体系带来冲击,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复苏增长。

张琳表示,各国需加强沟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有效维护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共同推进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和国际规则标准制定,倡导减排量与生产国、消费国之间的合理分配,进一步完善消费责任的碳足迹评价核算方法,加强国际机制协调,推行具有国际共识的碳定价标准,促进绿电绿证国际互认,解决碳关税碳成本的问题。

新开发银行副行长周强武表示,据测算,2016年到2030年亚太地区清洁能源投融资的缺口达到三千多亿美元,投融资合作潜力非常大。近年来,亚太各国已发起设立了双边绿色能源投资基金,扩大融资的规模和基础,为亚洲各国跨国绿色投融资提供指导性原则,初步确立体系化。

周强武提出,要探索建立国际性碳交易机制。他表示,基础碳交易机制的国际协同、碳市场联动联通为亚洲电力转型提供重要的市场信号,引导资金不断地流向零碳转型。《巴黎协定》第六条碳交易机制,为全球协同提供了新的制度框架和动力点。目前,一些国际机构和一些国家已经开始推动建立国家之间、国际转移成果转让的交易机制,帮助出售气候变化融资,购买国家履行减排承诺。

周强武表示,要更充分发挥银行系统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项目准备、私人资本调动、问题解决方案、资讯分享等方面的作用,探索实现各国碳市场可控联通,允许投资者跨市场进行投资交易,从而推动各国碳价的联动。

三亚行动

依托优势向“蓝碳”挺进

近年来,碳达峰、碳中和备受关注,绿碳和蓝碳正进入越来越多人的视野。如何抓住蓝碳发展的有利时机,实现地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众所周知,作为海洋大省,海南蓝碳生态系统储碳能力强、增汇潜力巨大,滨海湿地、渔业碳汇潜力都非常可观,有资源优势、地缘优势、政策优势。2022年7月25日,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以下简称“海碳中心”)在三亚注册成立,当年12月海南省金融局牵头进行了筹建验收,当月则完成了首单跨境碳交易。

海碳中心是海南自贸港重点推动的“6+3”交易场所之一,也是实现碳减排的关键经济手段。海碳中心将蓝碳纳入碳汇交易,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推进碳汇资产上市交易,加快碳汇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同时,通过蓝碳产品的市场化交易,推动海南的蓝碳方法学成为国际公认标准,并纳入国际海洋治理体系。

发展的脚步永不止步,“碳”索的劲头势不可挡。近年来,三亚不断吸引国内外蓝碳领域专家学者汇聚一堂,举办了西太区域蓝碳行动国际研讨会、中国蓝碳发展论坛等会议,不断提升蓝碳交易水平,完善蓝碳交易体系。

去年10月22日至23日,由海南大学和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联合主办的西太区域蓝碳行动国际研讨会在三亚举行。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斯里兰卡、斐济等国家的5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蓝碳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进行深入研讨。会上,各国代表还共同发起成立国际蓝碳研究网络,推动蓝碳研究、能力建设和双多边蓝碳国际合作。

一天之后,首届海南自贸港国际科技创新合作论坛的分论坛——中国蓝碳发展论坛同样选择在三亚举办。为期两天的论坛中,数十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围绕蓝碳科学技术、蓝碳交易与价值实现等话题展开交流和讨论。

会上,海南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和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共同签署了海南大学——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合作协议,双方将在“面向多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实现的蓝碳交易理论与技术研究”“蓝碳标准、交易方法学研发与应用”“蓝碳数据库及多场景应用系统研发与应用”等领域进行深度合作,开展蓝碳核算、交易人才产学研一体化培养。

大力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特区精神,聚焦国际发展趋势,紧抓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宝贵机遇,发挥优势向“蓝碳”挺进,三亚未来大有可为。

来源:三亚日报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