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茱萸"植物详解:从吴茱萸到蜜茱萸的科学辨识
五种"茱萸"植物详解:从吴茱萸到蜜茱萸的科学辨识
"茱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它不仅是著名的食物调料和防腐剂,也是传统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历史文献中对"茱萸"的记载存在诸多混淆,使得人们对其具体所指产生了争议。本文将为您介绍五种名称中带有"茱萸"的植物,帮助您厘清这些植物之间的区别。
吴茱萸
吴茱萸是一个通称,学名为Euodia ruticarpa(A.Jussieu)Bentham。在植物分类学中属于芸香科吴茱萸属小乔木或灌木。
产于我国秦岭以南各地,野生或栽培,野生者通常生长在海拔1500米以下的山地疏林或灌丛中,阳坡多见,多地有人工栽培。高度在5米以下,枝条暗紫红色,有锈色绒毛;奇数羽状复叶有小叶5-11片,叶片纸质,两面有毡状毛,有油点。
花序顶生,花单性,雌雄异株,花朵萼片和花瓣均5个,4-6月开花;
果序宽大,果实密集或稀疏,暗紫红色,有大油点,种子圆球形,褐黑色,光亮,8-11月果实成熟。
它的嫩果经过泡制晾干后为传统中药吴茱萸,是苦味健胃剂和镇痛剂,又有驱虫作用。
山茱萸
山茱萸的名称来源于《神农本草经》,学名为Cornus officinalis Sieb.et Zucc.。在植物分类学中属于山茱萸科山茱萸属落叶乔木或灌木。
产于我国山西、陕西、甘肃及以南部分省区,野生或栽培。高度在10米以下,树皮灰褐色,小枝无毛;单叶对生,叶片纸质,叶脉弓形内弯。
花小,两性,先叶开放,黄色,萼片4个,花瓣4个,雄蕊4个,3-4月开花;
核果长椭圆形,果皮肉质,红色,果核骨质,9-10月果实成熟。
其果肉称"萸肉",药用,为收敛强壮剂,有补肝肾止汗功效。
食茱萸
食茱萸是一个别名,出自《台湾植物志》,在《中国植物志》中正式中名叫椿叶花椒,别名还有樗叶花椒、满天星、刺椒、鼔钉刺等。学名为Z.ailanthoides Sieb.etZucc.。在植物分类学中属于芸香科花椒属落叶乔木。
产于我国长江以南除江苏、安徽外的各省区,通常生长在山地杂木林中。高度在15米以下,树干有鼓钉状基本膨大长3毫米左右的锐刺;花序轴和小枝顶部散生短直刺。
奇数羽状复叶有小叶11-27片,叶边有明显裂齿,叶片有明显油点。
花序顶生,多花,萼片5个,花瓣5个黄白色,8-9月开花;
蓇葖果分果瓣浅红褐色,干后灰色或棕灰色,10-12月果实成熟。
它的根皮、树皮药用,有祛风湿、通经络、活血、散瘀功效,在一些地方把它的干燥树皮、根皮叫"海桐皮"。
草茱萸
草茱萸是正式中名,学名为Chamaepericymenum canadense。在植物分类学中属于山茱萸科草茱萸属多年生草本。
产于我国吉林长白山针叶林下。株高17公分以下,根状茎细长,爬生,直立茎纤细,少分枝,浅绿色,无毛;单叶对生或6片生于枝顶,叶片纸质,倒卵形或菱形,叶边全缘,侧脉3对,叶柄短。
伞形状聚伞花序顶生,总苞片4个,白色,花瓣状;花小,白绿色,花萼筒倒卵形,有裂片4个,花瓣4个,雄蕊4个,8月开花;
核果圆球形,红色,直径5毫米。
蜜茱萸
蜜茱萸为正式中名,学名为Melicope patulinervia(Merr.etChun)Huang。在植物分类学中属于芸香科蜜茱萸属灌木。
产于我国海南,生长在海拔900米左右的坡地疏林中。高度在3米以下,植物体无毛;单叶对生,单小叶,无翼叶,叶片纸质,长圆形,叶边全缘,叶片油点细小。
聚伞花序,花青白色,萼片和花瓣均4个,雄蕊8个,3-4月开花;
蓇葖果成熟分果瓣常1-2个,很少4个,果皮有网纹,种子椭圆形,蓝黑色,光亮,9-10月果实成熟。
以上就是五种名字带有"茱萸"的植物概况,至于古籍中的"茱萸"究竟是哪一种植物,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