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F ODC主办RISC-V开源软硬件协同发展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办
CCF ODC主办RISC-V开源软硬件协同发展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办
2024年3月17日,中国计算机学会开源发展委员会(CCF ODC)主办的“走进北京开源芯片研究院”暨“RISC-V开源软硬件协同创新发展”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办。此次活动吸引了22位CCF ODC开源战略工作组成员参与,通过专题报告、互动交流等形式,深入探讨了RISC-V生态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
参会成员在北京开源芯片研究院展厅合影
活动于下午14:00准时开始,由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副所长、总工程师武延军研究员主持。武延军以《从“三分天下”到“一统江湖”》为题,深入探讨了RISC-V生态基础软件的现状与未来。他展示了RISC-V生态的全景图,并介绍了软件所近几年的工作,包括如意SDK,以及3月14日在玄铁RISC-V生态大会上合作推出的基于RISC-V的笔记本电脑如意Book。这些工作都旨在持续扩展RISC-V的应用生态版图。
报告还展望了RISC-V生态基础软件的未来。RISC-V的核心愿景是在未来的50年成为指令集的开放标准。目前,RISC-V只是Linux内核支持的24种指令集架构之一,在Linux内核的3000万行代码中,体系结构相关代码超过一半以上。武延军提出了一个“RISC-V平行宇宙”计划,旨在对现有基础软件栈进行大范围的深度重构,形成纯粹的RISC-V基础软件栈。这一计划的实现需要建立自主开源“根社区”,通过国际开源社区与组织的合作,共同筑建RISC-V开放生态。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所长、CCF ODC副主任、北京开源芯片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包云岗做了《RISC-V发展态势与开芯院情况介绍》的报告。他指出,开源芯片是一个新赛道,通过开源模式可以有效降低成本,促进产业发展。RISC-V也不再是人们印象中嵌入式芯片的代表,全球在RISC-V高性能处理器领域都进行了大量研发工作。在大模型催生算力需求的背景下,RISC-V可以通过扩展指令做加速器,打开新的局面。
包云岗还介绍了北京开源芯片研究院的最新进展。目前,开芯院已成为全球最大的RISC-V处理器研发团队之一。研究院实施“两核战略”,即香山经典核和香山高效能核,并设计了瀑布模型,通过开源社区和开芯院联合创新模式弥补学术界和工业界之间的鸿沟。研究院还通过分级会员和滚动开源的机制实现共赢。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解壁伟做了《使用开源EDA设计开源芯片》报告。他介绍了参与的开源EDA组,该团队由七八位工程师、十几个博士生和二十几位硕士生组成,用了3年时间,与鹏城实验室等单位联合设计出一整套工具,并应用在“一生一芯”的计划里。
CCF ODC开源战略工作组组长、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隆云滔和CCF ODC《开源战略动态月报》执行主编、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副研究馆员许哲平分别就开源战略工作组年度总结及工作计划和《开源战略动态月报》进行了汇报。隆云滔呼吁大家积极参与并承担相关开源战略与情报研究工作,许哲平详细讲述了《开源战略动态月报》的工作流程、统计分析、宣传推广、问题总结,并对未来做了设想。
活动的互动交流环节气氛热烈,全体人员积极参与,茶歇期间的交流更是将活动推向了高潮。与会者们就开源软硬件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入讨论,共同探索了RISC-V技术在开源领域的应用前景。
本次研讨会的专家来自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软件研究所、自动化研究所、文献情报中心、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还有来自工信部电子五所、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北京交通大学、字节跳动、上海开源信息技术协会、开源社、凯文教育集团、品高软件、国科开源、英特尔中国的专家。研讨会不仅为开源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也为开源芯片技术的普及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活动的圆满结束,参与者们纷纷表示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此类高质量的走访交流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