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狗镇》:人生来或许就是没救的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狗镇》:人生来或许就是没救的

引用
澎湃
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684084

《狗镇》是一部由拉斯·冯·提尔执导的电影,通过一个发生在虚构小镇上的故事,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善恶、民主与专制、宽容与惩罚等哲学命题。本文将从场景设计、宗教寓意、人物塑造等多个层面,剖析这部电影所蕴含的深刻思想。


《狗镇》电影海报(图片来自互联网)

《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一书中记载了一个"献祭处女"的故事:在一个村庄里盘踞着一条恶龙,恶龙要求村庄每年向它献祭一个处女,这样他就会放过村庄。这个村庄也年复一年派出一名少年前去搏杀恶龙,但从来没有前往的少年活着回来。

直到一年又一个少年带着宝剑出发了,只不过这一次,村子里有人偷偷地跟在他的后面,想看看到底会发生什么。少年来到恶龙的巢穴,找到恶龙,并用宝剑轻易杀死了恶龙。在这之后的少年并未急着返回,他坐在恶龙的尸体上,看着龙穴里一地的金银财宝,最终他额头钻出了犄角,脊骨上伸展出了翅膀,少年变成了恶龙。

这个故事是近些年火热的"屠龙少年终成龙"的故事原版。究竟少年是被欲望侵蚀变成恶龙,还是那条恶龙本来就存在,只是缺少了一个解开锁链的机会?对于人性的善恶,古今中外多少大家都做出了论述,而"人性本恶"这一悲观主义的态度是主流观点之一,《狗镇》这部电影质疑了传统道德伦理和一定情况下民主制度的合理性与意义,剖析了人最深处的"原罪"。

从整体风格说起

(一)场景搭建——大全景的视角与不存在的墙壁

比起一般的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电影镜头的设计也将传递着导演、作品的观点。《狗镇》在艺术设计上,是电影戏剧化的经典,导演拉斯·冯·提尔用极简的道具与场景,搭建了一个毫无墙壁与遮掩的戏剧舞台,每个镜头仅仅在解构舞台空间;同时运用旁白、章节、戏剧化对白串联起三个小时多小时的情节,即使乘着卡车出逃,主人公也从未离开过这一戏剧舞台。这些戏剧化的表现方式与场景、情节设计并未关注一般电影想要的"沉浸感",而是给予了观众一种"上帝感",将观众与情节间隔开来,将观众从角色的内心情绪中抽离出来。导演赋予了观众,或者要求观众必须保持着"上帝视角",使得观众以客观甚至可以说冷酷的态度审视这份人性的舞台,做出自己的思考与判断。

其实可以推出,导演想让观众做的,更应该是一份批判与思考。

(二)如果是一场悲剧

对于一般艺术作品中的悲剧,其悲剧成分大多体现为正面人物在与命运的斗争中遭受到挫折或失败,用主人公美的毁灭来让观众产生情绪的共鸣。但也正如前文所说,这部电影并非唤起观众们情绪上的起伏,想要理解其悲剧性我们或许可以从米开朗基罗创作的一个云石雕塑——《圣殇》来理解。

《圣殇》中没有悲伤的哭声、没有动人的发问,只有圣母静穆地怀抱着死去的基督,那是一场无声的哭泣。雕塑中的圣母没有眼泪、没有恸哭,偌大的悲情看不到起源,也看不到终点,是语言与情感表达不了的悲伤。《狗镇》中村民可以平静地剥削格蕾丝,而格蕾丝最终平静选择处决村民,其中平静背后的复杂感情也很耐人寻味。

影片中的宗教意味

(一)"恩典"(Grace)

电影的女主角名叫格蕾丝(Grace),如果我们去看词典中的释义"(Christian theology) the free and unmerited favor or beneficence of God"。在影片中的格蕾丝真的很"格蕾丝",她仿佛真正就是一份恩典。刚来到小镇的时候,女主一身美丽的礼服,她优美、纯洁,服饰的闪光使得她真的如同从落入凡间的天使。比起这一份优美,更让她圣洁的是在面对施加在她身上的暴力与折磨时的隐忍——或者是那种丝毫没有前提的宽恕。这并像不是一个精神正常的,或者说一般人的价值取向,她所呈现的更像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化的对一种形象的演绎,为她赋予了一种基督式的救赎色彩。换种方式说,女主在这部电影中就是基督的化身。

格蕾丝的突然闯入为本来死气沉沉的狗镇赋予了新鲜的活力,让郁郁不得志的哲学家找到了一份突破现状的无意义的实验品。从基督教义来看,众生平等,圣人和罪人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因此任何人的一切罪恶都可以被宽恕。正是这份宽恕的柔弱,让小镇中每个人自私贪婪的一面展露了出来,从而导致了狗镇每个人形象的转化与最终镇子的覆灭。

格蕾丝实际上从"恩典"也转变成了"惩罚",她本来怀着对人性的美好愿景,相信通过不停的给予可以让社会更加的和谐,而她选择逃离家庭也是因为他这份理想与黑手党父亲以暴力进行管理与控制的行为的冲突。而她在经历了狗镇对她的剥削与背叛之后,她开始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开始审视、反思自己。从离开家和在狗镇的时间中,她始终"傲慢"地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将狗镇成员的愚昧与暴力当作恶劣、贫穷的客观环境,落后的教育方式的结果,从而选择一再的原谅。她从不选择惩罚、从不选择抗争,这是她的观念,格蕾丝并没有给他们知错的机会。连狗做错了事,都要被惩罚,人却没有这个权利。格蕾丝的父亲也对此做出判断:这不是平等,这是偏见。

如果她是狗镇人,在如此的情况下,她也会这样对待"格蕾丝"吗?她或许在数小时的沉默中这样问过自己。至此,恩典再也不是恩典,那样的善也不过是伪善,是为了标榜自身道德高度的而做出的伪装,在肉体上的任人驱使与剥削的弱势不过是为了满足她精神上的需求。我没有可以发现,正式这样的善,成为了狗镇人暴力与罪恶的根源,宽容与让步没有让狗镇人得到精神上的发展,而是增长了他们的恶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恩典本身便是一种惩罚。

(二)七宗罪

欲望在狗镇中每个人身上都有所体现,基督教所叙述的七宗罪:傲慢、贪婪、嫉妒、暴食、愤怒、淫欲、懒惰,在电影中都有所体现:

色欲是体现的最明显的一点,影片中所有的男性对于格蕾丝的性剥削就是最好的体现。贪婪,也比较表面小镇所有居民,对于格蕾丝的无限索取,增加她的工作时间、克扣她的工资,希望通过举报格蕾丝换取利益;懒惰,这个小镇在格蕾丝来之前本就按部就班的,某种意义上和谐地生活着,而格蕾丝到来之后,小镇居民渐渐地把本身自己的工作也给了她,自己选择"享受生活"。暴食,这里的暴食并不单纯指食物上的——过分贪图安逸即为暴食,这点是符合小镇所有居民的。

嫉妒所体现的较为隐晦,莉兹在格蕾丝到来之前,经常经历着小镇男性的凝视与骚扰,但是真的当男性将色欲防御格蕾丝身上之后,嫉妒也产生了

暴怒,表现得最明显的当属苹果工的妻子,在不清楚前因的时候就对格蕾丝发泄愤怒,甚至当场砸坏了格蕾丝用工资买下的瓷娃娃,尽管这些瓷娃娃本身代表她的七个孩子

傲慢,可以说是电影核心的罪了,除了哲学家试图工具化格蕾丝这一体现意外,前文也较为详细的说明了格蕾丝的傲慢。

除此以外,电影中的命名也颇具意味,出现的七个孩子名字都有宗教性质的含义,最后唯一活下来的狗,也名叫摩西。

到底谁是傲慢的——神与人的矛盾

(一)狗镇——相助与偿还

这是影片中最先出现的矛盾,也是最表层的矛盾,体现在狗镇居民与格蕾丝的关系。狗镇居民给了格蕾丝一个可以躲藏的地方,承担了相应的风险,相应的也要求格蕾丝用劳动进行偿还。此时,狗镇居民因为自己施救者的身份已经产生了傲慢的苗头。而当黑白双方对格蕾丝的追寻逐渐出现,镇民们的傲慢加剧,他们说服自己格蕾丝理应进行更多的劳动,理应被剥削、被奴役。狗镇中的居民愿意帮助困难中无助的格蕾丝,这反映出他们的神性,而无尽头的索取是他们人性的体现。

(二)民主与专制——权利与规则

人自由选择、主动向上的权利与制定规则,并用暴力维护规则,到底哪个才是神赋予的,到底什么是人该选择的。格蕾丝无法接受父亲的专制,认为父亲傲慢的剥夺了他人被上帝赋予的自由的权利。她偶然中来到的狗镇里,人们地位平等,所有的决策遵从全民大会的表决,是格蕾丝所向往的民主,因此她不惜损害自己也要选择留在这里。狗镇的民主建立在每个人都是"多数人"的基础上,而一旦格蕾丝这个"少数人"出现,这种看似完善的民主马上转变成了多数人的暴政,而群体观念的极化进一步将"民主"的暴力推向极致。

狗镇居民身处于群体的大环境下,已经失去了对自身暴行的羞耻与愧疚,或者说有着群体的决定作为借口,可以持续地麻痹着自己。而且受制于群体的思维统治,最初站为格蕾丝思考的汤姆最终成为了大多数。在如此民主的掩饰下,对格蕾丝的种种暴力与剥削自然得像是日常生活中本就该有的一部分。无端的民主还是极端的专政,影片的最后选择了后者。

关于民主观念,在下文也会有更详细的论述。

(三)宽容与惩罚——到底是谁做出来的判决

这是电影中最关注的一大冲突,是格蕾丝"傲慢"中最根本的矛盾。格蕾丝无限制的宽容,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就可以感化狗镇居民,让狗镇在道德上发生飞跃。而她的父亲截然相反,坚信暴力才是s塑造规范的核心,他不对人自我向上的超越性抱有期望,而是对行为进行惩罚塑造规范。

格蕾丝代表了基督教精神的改良主义,而她的父亲代表着古典精神的报应主义。这样的思想冲突最后在她与父亲的对话上集中体现:"所以我傲慢就是因为我宽容他们?""你看你说这话的时候多么不可一世。你有这种成见,觉得没有人可以取得像你一样高的道德水平,所以你为他们脱罪。我想象不出比这更傲慢的了。你用来原谅他人的借口是你永远不会用来原谅自己的。"

格蕾丝的傲慢在于她认为自己的道德建设高于狗镇居民这一前提,她无限制地赋予了自己宽容他人的权力。也正是这种傲慢,让本来依然持续很久的狗镇社会走向彻底的堕落,狗镇本身为了维持生产生活关系,为了处理社会矛盾,自有其特殊的思想观念与道德体系,她的到来是对本有思维的冲击。

这里我们不妨设想一下,狗镇的居民真的可能对莉兹采取性剥削吗,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因为这会引发她爱人的报复与其他镇民的排挤。朴素的思想观念的进步来源于不断地试错,但是格蕾丝对恶行、对暴力从不采取反抗,忘记了她本身有着维护道德地义务;对狗镇居民的毫无底线的宽容剥夺了他们认识到自身的错误的权利,剥夺了他们被自我、他人惩罚的权利,最终剥夺了他们"人"的身份——社会属性。

影片最后是格蕾丝的复仇,对狗镇全体成员的屠杀,看似是一场邪恶被争议毁灭的圆满结局。但是格蕾丝在杀戮中并没有体现出暴怒的情感与大仇得报的快感,而是克制而又理性地惩罚不是复仇者而是审判者。格蕾丝此时所代表的是种高于个人的意志的神性。这种如同末日洪水降临般的毁灭,正是一种极端的恩典。

对于民主思维的思考

正如前文所说,格蕾丝身上带有着天使的意味。她身上有着对民主、平等、友爱、和谐的美好社会的渴望;而她父亲完全相反,是对专制、等级、强权、暴力的规则意识的推崇。这是她离开家逃到狗镇的原因,也是整个电影想要观众做出的价值判断。

格蕾丝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忍受命运的折磨,影片中没有完全的解释,我们或许可以推出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格蕾丝试图用自己的努力、被剥削为她父亲的暴力专制赎罪。二是她始终保有对人向上的超越性的信念,想要通过自己的忍让,自己的善良,唤醒狗镇人向上的意愿,从狗镇开始让世界向自己所想象的那样的美好而发展。而只有她真正促成了这样的美好社会,证明自己不是傲慢的,她才会昂首挺胸的回到家中,告诉父亲:她所期待的民主自由才是对的,父亲提倡的专制强权不可取。但可惜又可悲的是,狗镇的人们并没有向她所设想的那样和谐友爱,她的出逃依然证明了,她的价值观收到了很强的冲击。

也许她还想继续强忍下去,哪怕含有和父亲的赌气,她在车上也说过她宁肯继续在狗镇呆下去,哪怕真的为自己天真与傲慢的想法付出生命的代价。如果不是村民你的告密,她可能真的会默默承受直到死亡,也正是因为群民的高密她彻底重新思考了,她意识到如果她是狗镇中的一员,她也一定会像其他人一样去欺负属于弱势方的"少数人"的格蕾丝。

影片的最后格蕾丝既是在杀他人,也是在杀原来的自己。至此她清楚地发现了,一味的宽宏和仁爱是救不了这个社会的,狗镇人犯了错,只能用强权去惩罚他们,而非单纯地祈祷他们自觉完成思想上的进步。只有一个狗镇成为暴力制度的牺牲品,其他千千万万的"狗镇"不会成为"善良的民主"的牺牲品。强权统治的缺乏,带来的是社会的混乱而非进步。

整部电影的情节设计可谓是对被世人所称道的"民主"的强有力的深刻嘲讽。狗镇对格蕾丝的剥削与暴力的产生,都是通过在教堂的民主大会和全员投票。甚至包括他们给格蕾丝钉上锁链,向黑帮告密,也是通过所谓的民主程序。辩证地看待这样的情节,我们不能由此得出是民主导致了社会的恶与堕落,但是一味的民主与强权的缺乏绝对不会导致社会善。民主只是多数人的民主,是对于同一阶级内权力的维护;民主也是少数人的悲剧,是对其他阶级实施剥削的合乎"情理"的剥削的成立性的借口。民主在狗镇的最大用途与好处,就是保证每个人可以在一个美好的气氛中完成对格蕾丝的暴力与奴役。

狗镇中的民主唤起了对于现实中的关于多数人与少数人问题,影片中关于专制的思考也对如今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同时推进的社会现实有着参考价值。社会在变化,可是社会中的人到底产生了多少的变化?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