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颐和园的文物故事:从清漪园到皇家园林博物馆
揭秘颐和园的文物故事:从清漪园到皇家园林博物馆
2月22日下午,扬州博物馆举办了“扬博大讲堂”活动,特邀颐和园博物馆常务副馆长、藏品管护中心队长周尚云,以《颐和园(清漪园)历史变迁与文物典藏》为题,带领大家步入颐和园的历史变迁长河,细数颐和园中所珍藏的各类文物,了解晚清皇家生活的真实故事。
从“清漪园”到“颐和园”
颐和园前身是清漪园,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二年(1886)重建,光绪十四年(1888)更名为颐和园。
周尚云介绍,颐和园是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次大规模造园活动的珍贵遗存,园藏文物近四万件,是晚清诸多重大政治活动和宫廷生活的舞台,是中国古代造园思想和实践的杰出代表,是世界东方文明的有力象征,具有很高的文物、景观价值。
清漪园的主体万寿山和昆明湖最早见于金代,称为瓮山和瓮山泊(意为瓮山脚下的湖泊)。“清漪园的营建,总设计师是乾隆皇帝,执行设计师是内务府样式雷。建造的目的,一是为了疏浚水利、连通水系、方便漕运、灌溉农田、解决水患;二是乾隆为崇庆皇太后庆贺六十大寿。”周尚云说,乾隆主旨是修成一座利国利民的水利设施,改瓮山为万寿山,瓮山泊为昆明湖。
至于清漪园园名的由来,档案没有记载,后世多认为“清漪”出自《诗经·魏风·伐檀》:“河水清且涟漪”,水清澈而有波纹。“清漪”的“清”与国号“清”同字,有清恩远播、海晏河清之意。乾隆诗句:“山称万寿水清漪,便有园名颇觉宜”。在造园过程中,乾隆突出礼佛祝寿的主题以及“移天缩地在君怀”的家国情怀,通过借景入园,让人在园中可以欣赏到不同层次的景色,又以合理的栽植,丰富了园内的景观。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纵火焚烧了包括清漪园在内的三山五园,清漪园大部分建筑被毁。同治十二年(1873),慈禧授意同治帝以“奉养两宫”之名重修圆明园,然而,由于财力不足,工程仅进行了不到10个月便被迫停工。光绪十二年(1886),慈禧以创办昆明湖水操学堂的名义秘密重修清漪园。光绪十四年(1888),慈禧以光绪帝名义发布一道造园上谕,将修园工程公开,并取“养颐冲和”之意,正式更名为“颐和园”,大约修建了9年,修建建筑3000余间,规模较清漪园缩小。
“晚清时期,国力衰微,缺少大规模建设皇家园林的经济实力。此外,慈禧太后虽然善于弄权,但本人文化素养有限,与清漪园的建设者乾隆有天壤之别。”周尚云表示,因此,也导致清漪园和颐和园在造园艺术上有一定的差别,更是通过一系列图片进行了直观的对比。
鼎盛时期园内有4万余件陈设
颐和园收藏的近4万件可移动文物,绝大部分是清代旧藏,其来源是宫苑(清漪园、颐和园、圆明园等)旧藏、大臣进献、内务府造办处制作、采办、外国使节礼品等,相当一部分是慈禧太后几次在颐和园举办生日庆典时王公大臣们进献的寿礼,时代有自商、周、宋、元及明代以来的传世文物,都体现了当时最高水平的社会生产工艺、皇家习俗好尚与日常生活内容,具有比较高的历史、科学及艺术价值。
颐和园的可移动文物主要分类有瓷器、玉器、青铜器、书画、古籍、钟表、珐琅、家具、丝织品及杂项类等,文物种类十分丰富。
“颐和园文物并不以单体价值或数量多少取胜,而是以这些文物在总体上能够支撑和反映清代皇家园林的历史面貌和最高统治者的生活氛围为突出价值。除了北京故宫,已经难以找出颐和园这样大数量、系统性的中国皇家文物集合。”周尚云介绍,与故宫文物更多是传世和清中前期文物的典范相区别的是,颐和园文物是清代晚期文物的代表。“颐和园文物,是作为皇家园林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根据建筑内外陈设需要自然聚集起来的传世精品,是中国皇家园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内务府《陈设册》记载,乾隆、嘉庆时园内陈设多达4万余件;道光二十年,为缩减开支,收存一部分陈设品;至咸丰五年,园内实有陈设37583件;咸丰十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陈设损失劫掠严重;同治四年,查得园内尚存陈设4725件……院内文物的大幅度减少,也是屈辱历史的实证。
颐和园2440件文物参与古物南迁
“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略中国,为躲避日寇的劫掠和长期的战乱,发生在1933年至1950年的故宫国宝文物南迁和北返行动,是中国文物保护史上最富有传奇性的著名事件。颐和园文物也参加古物南迁之中。”周尚云介绍,颐和园文物共计2440件及古今图书集成1部参与了第三批、第四批、第五批的古物南迁。
据记载,颐和园南迁文物大多滞留南京未参与国宝大迁移三路转运,有少部分文物参与国内文物迁移转运。滞留南京的颐和园文物多有敌伪拆箱,因此,箱内文物有些混乱不堪,与原计数不符,文物去向不甚明确。
解放后,当时留在南京的故宫文物陆续北返,1949年年底由华东工作团主持北运故宫文物中,计有前颐和园颐字267箱、京字4箱,共计271箱。
1950年5月16日,文物局召开的第一次会议决定分配原则:有关清代艺术品,如慈禧太后生活有关之器物,尽量分配颐和园。有关历史考古器物,可分配故宫方面,补充有系统的陈列品。
1951年1月4日召开的颐和园北返文物分配委员会会议,决定颐和园北返文物分配:书画凡见石渠宝笈、著录者归故宫博物院存藏;钟表插屏陈设三十七箱全部归颐和园存藏;玉器二十五箱全部归颐和园存藏;瓷器九十五箱归故宫博物院存藏,其中有重复者归颐和园(不包括成对者)。清代瓷器除特殊品外,尽量拨归颐和园存藏;铜器一百一十二箱中,明、清代品归颐和园,其余归故宫。
经清点,归还颐和园文物共76箱、12草包麻袋捆,于1951年1月17日运回颐和园,共计325件。仅占南迁文物的13%。
两地两馆的“梅瓶”情缘
众所周知,元霁蓝釉白龙纹梅瓶是扬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代表了元代瓷器烧制的最高水平。国内外保存的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仅见三件,另外两件,其中一件收藏于法国吉美博物馆,另一件收藏于北京颐和园管理处。
“颐和园收藏的元代蓝釉白龙纹梅瓶,系清代皇家宫苑旧藏,由于瓶身有较大裂纹,多年一直保藏于颐和园文物库房之中,1995年被北京市文物局专家鉴定为三级文物。”周尚云介绍,近日,颐和园馆藏梅瓶亮相于在颐和园博物馆举办的“熠熠霓虹——颐和园藏颜色釉瓷器展”中。
周尚云详细比对了三件梅瓶的异同,他提到, “颐和园馆藏梅瓶蓝釉玻璃质感较强,颜色鲜艳,略有不匀,随光线明暗变化星现不同的蓝色,龙尾如火焰。”他认为,扬州博物馆馆藏梅瓶较其它两件,在器型、龙纹、制作水平、瓶口及瓶底工艺上都有十分明显的差异,这对于元代钴蓝釉烧造水平发展演变的研究颇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