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宋交子制造工艺与防伪措施
浅谈宋交子制造工艺与防伪措施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发行纸币的朝代,其发行的“交子”更是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然而,随着纸币的流通,伪造问题也随之而来。本文将从形制、原料、工艺、管理机构、制度设置以及刑律奖惩等多个角度,深入探讨宋代四川地区纸币的防伪措施及其历史意义。
一、交子概述
众所周知,宋代交子是我国最早的纸币,但在宋代交子产生之前,汉代的白鹿皮币、唐代的飞钱(又称“便换”)都蕴含着纸币的元素,而皮币属于战争时期的货币,所以暂且从唐代的飞钱说起会更加切合实际。唐代中期商品经济发展蓬勃,在出现跨境大宗贸易时,商人是不允许携带大量钱币出境的,所以京城的商人需要把钱币交给驻京办换取凭证,在抵达消费地时再用凭证换取钱币。由于飞钱是借据、汇兑业务,是中国古代纸币的开端,所以称其为货币仍是不妥。
二、交子的产生
宋代交子的发行才是真正纸币的开始。据《文献通考》中记载:“初,蜀人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人十六户主之。”蜀人认为铁钱较重不易携带,便私下以券的形式在交易中充当货币。铁钱的重量,大钱一贯约二十五斤,中钱一贯约十三斤。在当时川蜀经济发展蓬勃,如此沉重的铁钱给商品交易带来极大的不便。由此衍生出了存取业务的钱庄,钱庄的出现给商人们解决了携带不便与资金安保问题。直到发生“其后富人赀稍衰,不能偿所负”这种情况,当时转运使薛田提议将交子的发行权收归朝廷。于是天圣元年(1023)在益州设立“交子务”以专门负责交子事务,第二年正式发行官交子,并规定每三年发行一次,至大观元年(1107),改四川交子为钱引,大观三年(1109)旧交子全部作废,至此,蜀地流通了85年的交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三、钱引的更迭
钱引是交子崩溃后的延续,“引”是宋代证券的一种叫法,其中“茶引”、“盐引”也是如此。钱引和交子一样只能在使用铁钱的地区流通,从大观三年(1109)至端平元年(1234),每二至三年发行一次新版纸币,共发行了56次,是使用时间最久的纸币。其后出现的会子、关子等纸币也只是发行时间、流通区域的不同。
钱币的出现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伪造现象,据《皇宋中兴两朝圣政》中记载“今之论交子者,其利有二,其害有四”,其第二害是“诈伪多有,狱讼益繁。”由此可见在当时伪造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如何应对钱币的防伪是统治者极为关注的问题。防伪措施可以从工艺与管理两方面讨论。工艺要从原材料、技术两方面入手,管理则考虑刑法和机构配置。
四、形制样貌
从形制来看,民间交子分为商铺联合前后两个阶段。前者有印记,有密码花押,而印记是商铺的专用图章;后者是联合发行,改进后图案、印花密码、图章更加规范化。据《楮币谱》中记载“蜀民制楮为券,表里印记隐秘题号,朱墨间错,私自参验书缗之数,以便贸易,谓之交子。”在益州设立交子务后,交子由官府发行,在形制上有一定的改进。官交子与民间交子纸张大小与纸币绘制的图案大致相同,但纸面上的文字却不同。官交子只能在铁钱流通的蜀地使用。券面金额可以随意填写,起初可以填写一至十贯;后宝元(1039)二年改为十贯或五贯,发行比例为8:2;熙宁元年(1068)更改为一贯和五百文两种,比例为6:4。
五、实物记录
据《日本奥平昌洪》中记载,钱引的大小为一块竖立5寸2分(约17.3厘米)、幅2寸(约6.67厘米)、厚约1分(约0.33厘米)的铜版印刷钱。版面由上往下分三部分,上方印有十枚铜钱,分为两行,每行五枚,且钱币图案正反摆放不一;中间印有字样“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主管并同见钱七百七十陌流转行使”;下方印有木屋人物图,经考证该图为四川陵州谭子池金元宝山、仙官谭宜及其两位亲知。”据《楮币谱》中记载,钱引花纹共有六种,其中敕字印、大料例印、年限印、背印为黑色;青面印为蓝色;红团印即赤色。而六印皆花纹,红团印印在纸币背面。钱币学家彭信威先生指出:六个印均为花纹装饰,如敕字印分别印有金鸡、金花、双龙、龙凤纹等作为装饰;青面印为花草树木动物景像,如合欢万岁藤、蜃楼去沧海、鲤鱼跃龙门等花纹装饰;红团印为图画故事,如诸葛孔明羽扇指挥三军、孟子见梁惠王以及周宣王修车马等。从史书中的描述来看,纸币的样式十分精美。由此可见宋代非常重视精神追求,是书法美术的发展巅峰,在钱币上设计如此丰富的图案是审美艺术的提升,也提升了伪造难度。
六、工艺及原料选择
纸币的发行对于优质纸张的需求量是巨大的,选用质地优良的原料进行印刷也是提高伪造成本的一种方法。
据《宋史》中记载:“大抵前之二界,尽用川纸,物料既精,工制不苟,民欲为伪,尚或难之;臣愚以为抄撩之际,增添纸料,宽假工程,务极精致,使人不能为伪者”。为使民间难以伪造,就要选用精细的材料与工艺,因此选择了川纸。川纸为楮树皮所制,经过碱液蒸煮,去除皮中木质素与果胶,使得植物纤维分离出来,再捣至纸浆。大量的生产反映了宋时蜀地繁荣的社会经济,同时对造纸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成都浣花溪水,胜常以沤麻楮作笺洁白可爱”,凸显了蜀地楮纸紧实,纸白的特点为人称赞。很早以前人们就意识到水质对纸张存在一定的影响。据《笺纸谱》中记载:“府城之南五里,以纸为业者家,其旁锦江水濯锦益鲜明,故谓之锦江以浣花潭水造纸,故佳其亦水之宜矣”,表明了造纸者认为浣花谭中的“好水”也是造好纸不可或缺的因素。
宋代纸币是铜版印刷,在当时的条件下,冶铸技术与矿冶原料都在政府的严格控制之中,加上铜版上丰富的花纹图案也极大地增加了伪造的难度。
七、还魂纸的应用
在纸币大量生产的需求下,工匠们创造出一种名为还魂纸的再生纸,来降低生产成本与废纸的重复利用。还魂纸以废纸为原料,将乌墨秽迹洗干净,浸烂后回槽,渗人新纸浆重造。据《天工开物》中记载:“一时书文贵重,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曰还魂纸。”据《文献通考》中记载:“湖南漕司根刷举人落卷,及已毁抹茶引故纸,应副抄造会子。”便是将废弃的纸,如旧的试卷用纸、旧的纸币、茶引等重新“还魂”得到新的可用纸,大大降低了原材料的使用。
八、防伪砑花水印
唐代的砑花纸(水纹纸、花帘纸)在宋代继续发扬制作。据《文房四谱》中记载“然逐幅于方版之上砑之,则隐起花木麟鸾千状万态”,是指用雕刻好花纹的木版对纸张进行加压,使之可呈现出花草鱼鸟等花纹。据《清异录》中记载:“研纸版乃沉香,刻山水林木、折枝花果、钟鼎文,幅幅不同,文缕奇细,号“研光小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米芾所作的《韩马帖》其纸面上隐约呈现出云中楼阁的纹理。至于研花纸是否应用于宋代纸币,也仅仅是个推测,需要进行更为详细的考证。13世纪,意大利工匠将印花防伪的想法带入到纸币的设计中,通过编制数字字母与图像组合印制在钱币上,将其作为商标与防伪标记。
九、管理机构与制度设置
在纸币制造、发行、流通的过程中不加以管控会加快货币的崩溃,合理地设置机构与制度就显得极为重要。如交子务的设立伴随着官交子的发行,在古代货币史上具有一定的开辟意义。据《楮币谱》中记载:“掌典十人,贴书六十九人,印匠八十一人,雕匠六人,铸匠二人,杂役凡一十二人。初自置场,以交子务官兼领。”由此可见最初是由交子务来负责纸币制造流程。后来朝廷认为由交子务统管略有弊端,便于“绍兴五年始创钞纸场于寺旁。钞匠六十一人,杂役三十人”。由专门的钞纸厂来管理钞纸,监管效率更高,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纸币的生产品质。宋代有较为系统的户籍管理制度,这些工匠及其家属都被严格管理,以防日后参与民间纸币伪造。
纸币换届出新可以提高纸币伪造的难度与成本。交子、钱引规定二至三年为一届,届时以旧交换新交。 “大观元年,改四川交子为钱引。自朝廷取湟、廓、西宁,籍其法以助兵费,较天圣一界逾二十倍,而价愈损。 及更界年,新交子一乃当旧者之四,故更张之。”新旧交子的兑换比例也会在不同时期由官府定制,但整体上假币呈现出越来越贬值的情况。“但贯百字存,印文可验者,即与兑换,内有假伪,将辨验人吏送所司,其监官取朝廷指挥。每验出一贯伪,会追究元收兑会子人,钱三贯与辨验人。如官吏用心讫事,无假伪,具姓名推赏。”
十、刑律奖惩
律法惩戒对伪造行为有较大的威慑作用。“熙宁元年(1068),始立伪造罪赏如官印文书法”,是指伪造交子相当于伪造官文,按照当时的刑律要流放两千里。哲宗时期伪造交子、官文等由流放刑法改为绞刑,可以看出统治者对于伪造事件的零容忍。除严惩外,朝廷采用奖励措施来打击伪造行为。例 如,“伪造者斩,捕告者赏钱三百千”;南宋时会子法中有补充道:“三十二年十二月,诏定伪造会子之罚,犯人处斩,赏钱一千贯,如不愿支赏,与补进义校尉。若徒中及窝藏之家能自告首,特与免罪,亦支上件赏钱,或愿补前名目者听。”由此可见通过立法奖惩以限制伪造纸币者,赏钱数额可观,若不愿收取赏金,则授予官位。伪造者如果能够 自首则可免罪,并给予赏钱。从最初的立法到交子法,再到会子法不断的改进,使刑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震慑不法分子与部分腐败官员。
总结
伪造纸币不仅对经济有着巨大冲击,同时给市场交易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据《夷坚支戊志》中记载:“十里间有聚落,皆无赖恶子及不逞宗室,啸集屠牛杀狗,酿私酒,铸毛钱,造楮币。凡违禁害人之事,靡所不有。”由此可见不仅无赖恶人犯科者会伪造纸币,甚至连宗室也会参与制造,这就对防伪实施有了极大的阻力。执法不严、官员腐败、过量发行等都使得纸币不断贬值。假币的流通影响了真币的发展进程,也使古代长期保持着铸币为主、纸币为辅的货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