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经济内循环:开启发展新引擎
探索经济内循环:开启发展新引擎
经济内循环,即“内循环为主,外循环为辅”,主要指扩大内需,扩大消费。在未来出口预期不好的情况下,通过内需动力拉动经济增长,产供销都在本国完成。
一、经济内循环的定义与背景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主要依靠出口、投资,国内民间消费相对弱一点。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美国和欧盟等对中国产品出口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措施,如美国海关严查从中国来的电商货物、对中国纯电动汽车征收高额关税,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发动反补贴调查等。这使得我国出口面临较大压力,未来西方国家可能对我国出口围追堵截。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提出经济内循环的发展思路。经济内循环有诸多优势,一方面,国内物价可以更加平稳回落。过去国内大量商品通过出口供应欧美国家市场,换来花花绿绿的钞票后,由于欧美国家对中国出口种种限制,中国又不能购买所需的等额商品,只能购买美国国债。这样国内商品大量流出后,降低了欧美国家的通胀水平。现在如果中国经济内循环了,国内物价可以更加稳定了。另一方面,中国有 14 亿人口,比美国、欧盟的总和还要多,而且中国又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各类商品都有,而且国内需求旺盛,即使不出口(出口也不赚钱),也能玩得转。
国家提出经济内循环的概念,主要还是激活大国的民众的消费需求,来拉动国内经济。把中国经济由原来的出口导致型,转为内需拉动型。
二、经济内循环的优势
(一)物价平稳回落
过去,国内大量商品出口欧美国家,换来的外汇因种种限制只能购买美国国债,导致国内商品流出,降低了欧美国家的通胀水平。如今,经济内循环意味着产供销都在本国完成,国内物价有望更加平稳回落。
一方面,随着经济内循环的推进,国内市场的供需关系将更加平衡。例如,像猪肉、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国家可以通过加大国内生产、优化供应链等方式,确保市场供应充足,从而稳定价格。以猪肉为例,2019 年和 2020 年猪肉价格曾一度高涨,国家马上大量建设现代化养猪场,并给予养猪户补贴和优惠政策,如今猪肉价格已逐渐回落。
另一方面,经济内循环可以减少对国外市场的依赖,降低国际市场波动对国内物价的影响。在经济外循环中,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会传导至国内,影响国内物价。而在经济内循环下,国内可以通过自主生产和调控,稳定物价水平。比如,米面油等基础食物绝大部分由国内生产,菜也是自己种,肉也是自己养,只要货币发行总量不搞大水漫灌,市场上的货币量相对稳定,物价就不会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甚至部分食品价格还可能下降。
(二)激活消费市场
中国有 14 亿人口,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需求旺盛。国家提出经济内循环概念,主要是为了激活民众消费需求,拉动国内经济,把出口导致型经济转为内需拉动型。
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意味着巨大的消费潜力。然而,目前只有部分人具备较强的消费能力,要激活消费市场,就需要提高广大民众的消费能力。例如,虽然中国是 “世界工厂”,但过去落后的生产力跟不上国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消费力相对较弱。如今,随着国内市场的不断发展,居民消费内需不断被激活和释放,国内大循环逐渐形成。预计未来国内将成为世界一大消费市场,内需将成为国内经济增长和品牌营销的重要驱动因素。
促进消费的措施
(1)意外之财与消费
根据人的天性,意外之财才有可能转化为消费。比如提高彩票的中奖率,把消费券补贴到彩票当中,这种意外收获可能会增加人们的消费欲望。就像去餐厅吃饭得到的代金券,会让人总想找机会把它花掉,从而增加消费。
(2)股市与消费
启动股市,制造牛市效果,也能促进消费。大家在股市中赚到钱后,通常会选择先落袋一部分用于改善生活。2007 年股市牛市时,股票营业部周边的餐厅几乎天天爆满,而 2008 年股市下跌,餐厅生意冷清。投资者在股市赚钱后,会更敢于尝试高端服务项目,消费欲望增强。
(3)降低生活负担
住房、医疗、教育、养老是人们生活中的几座大山,降低这些方面的负担,才能激活消费。在住房方面,要尽快稳定房价,打掉财富效应,持续增加供给;教育要与住房资源脱钩,让城市外来人口子女上学不再困难;医疗要纳入更多疾病到医保当中,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养老问题也需要早做打算,应对未来老龄化的挑战。
品牌营销与消费内循环
品牌营销在消费内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品牌需要发现、分析和解决市场显性和隐性的消费痛点,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满足消费者需求。例如,国内品牌应把生产高品质产品和服务作为宗旨,扩大内需。同时,品牌营销要重点关注三四线及以下城市,这些地区人口基数庞大,消费潜力巨大。随着交通设施的完善,营销渠道效率提升,品牌应发挥自传播属性,建立社交货币品牌,提高消费者的分享欲望,从而促进消费。
此外,畅通消费需求是消费内循环的基础方向。刺激消费需求,国产品牌 “国潮” 是一种成功的营销方向。品牌广告营销需要充分利用互联大数据和人脑本能的智慧,融入消费习惯,成为消费者首先联想到的广告。同时,建立必要的品牌社群、消费社群,加强消费者信任,提高消费者再次购买的可能性。
三、经济内循环面临的问题
(一)民间消费不足
高房价压力:高房价成为民间消费不足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老百姓往往需要花费一辈子的血汗钱来支付首付,并且还要背负长达二三十年的房贷。这种巨大的经济压力使得他们的生活负担沉重,难以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其他消费。生活在高房价的重压之下,人们不得不精打细算,消费能力受到极大限制。
收入增长缓慢:物价不断上涨,然而百姓的收入却未能同步增长。在这种情况下,消费热情逐渐降温。居民收入增长缓慢,使得他们在面对日益增长的生活成本时,不得不压缩消费支出。尤其是对于中低收入群体来说,收入增长的滞后更是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消费能力。
消费市场萎靡:普通老百姓口袋里资金有限,导致国内消费市场现状不佳。数据显示,目前有 60% 以上的家庭处于负债生存状态,失业人口不断增加,民营中小微企业也在艰难生存。消费市场的萎靡不振使得经济内循环面临巨大挑战。高负债的家庭在偿还债务的压力下,不得不减少消费支出。失业人口的增加进一步降低了消费能力,而民营中小微企业的困境也影响了市场的活力和就业机会,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二)民营中小微企业发展困境
经济内循环的保障是民营中小微企业的健康运营和发展,但目前民营中小微企业面临诸多问题,如市场竞争激烈、资金紧张等。
在经济新常态下,民营中小企业面临着开工率下降、生存压力增大的困境。近年来,受国内外市场持续低迷的双重影响,中小企业的营业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增加值等主要指标均有所下降,近六成企业开工率不足 70%。特别是以出口加工及为大企业配套为主导的传统制造业,关停部分生产线甚至全员放假停工的现象非常普遍。
民营中小企业还面临着负担沉重的问题,不能轻装前进。一方面,税负过重,尽管国家和地方各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简化审批降低税费,但中小企业仍普遍觉得税负依然过重,且国家针对中小企业发展出台的一些税收优惠政策也得不到有效落实。另一方面,经营成本高,原材料价格虽有回落但仍在高位徘徊,用工成本逐年攀升,企业普遍反映近几年员工工资增幅每年都在 15% 以上,60% 以上的企业认为当前劳动力成本上涨过快。
融资渠道过窄也是制约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银行信贷占到企业融资渠道的 90% 以上,通过挂牌、私募债等直接融资渠道获取资金的企业不到 10%。银行贷款高门槛、低效率,且对抵押物要求苛刻,担保费、咨询费等也让企业不堪重负。部分企业在银行信贷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只能通过民间借贷去弥补资金链的短缺,导致融资成本高达 36%,远远超出了企业的生产利润。
此外,民营中小企业创新水平低,市场竞争力弱。多数中小企业承接的往往是相对落后的工艺和设备,加之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的匮乏、创新资金投入来源不足,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内生发展动能。受访企业中拥有专利技术的仅占 30%,多数企业还处在模仿加工、贴牌生产的初级阶段,更谈不上自主品牌。
四、促进经济内循环的措施
(一)促进民间消费
降低房价:推出共有产权房、保障房、公租房等形式降低民众住房压力,释放消费潜力。
当前,国内大城市房价居高不下,老百姓往往要花费大量积蓄支付首付,还需背负长达二三十年的房贷,生活压力巨大,消费能力受到严重限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可以推出更多的共有产权房、保障房、公租房等,让民众有更多的住房选择,降低住房压力。这样一来,老百姓的消费能力就能从房价中释放出来,中国民间的消费潜力将得到极大的提升。
减税降费:政府向企业和百姓倾斜,对民营企业减税降费,营造良好生存环境,促进消费。
政府在切割 GDP 蛋糕的时候,应多向企业和百姓倾斜。进一步对民营企业减税降费,给他们营造一个较好的生存环境。民营企业发展了,就会大量招聘人才,增加工资,这对促进国内消费非常有利。如果政府能做到藏富于民,让更多的企业能够健康发展,让民众口袋里的钱不断增加,启动内需也就不是难事。
稳定物价:控制处于高位的物价水平,提高百姓收入,减轻负担,启动内需。
国内物价必须要稳定。如果物价一直呈现上涨趋势,而百姓的收入却没有上涨,大家的消费热情就会降温。比如猪肉在十几元 / 斤时,国内消费需求很旺,而猪肉价格上涨到 30 元 / 斤时,民众购买需求反而减弱。所以,启动内需,促进消费,除了要给百姓增长收入、减轻负担之外,还要控制处于高位的物价水平。
(二)吸引民间投资
打破行业垄断:让民间资本参与垄断行业竞争,提高垄断行业效率。
打破行业垄断,让民间资本参与垄断行业的竞争。只有引入民间资本竞争,垄断行业的效率就会大幅提升。这样民间资本有了投资方向,也能促进垄断行业的发展。
国企混改:引入混合所有制,让民间资本参与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效率。
国企效率低下,人浮于事,不思进取,可以引入混合所有制,让民间的资本也能参与国企的改革。这样民间资本有了投资方向,而国有企业也能在竞争中成长,在引进民资后效率大幅度提升。
五、经济内循环对百姓的影响
(一)收入增加可能性大
在经济内循环的大背景下,缩小贫富差距成为关键举措。这意味着政府将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提高居民收入,提升全社会居民购买力。一方面,可能会通过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向低收入群体倾斜,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例如,加大对农民工等低收入群体的扶持力度,改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他们的收入稳定性。另一方面,经济内循环将促进国内产业升级和创新,为百姓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空间。随着国内消费市场的扩大,企业将加大生产和投资,从而带动就业增长。同时,新产业、新业态的出现也将为人们提供更多的职业选择,提高收入水平。总之,经济内循环为百姓收入增加带来了很大的可能性。
(二)房价趋于合理
经济内循环要求实现房住不炒的目标,未来房价将不再是掏空老百姓钱包的重大投入。随着政府推出共有产权房、保障房、公租房等多种住房形式,以及持续增加住房供给,稳定房价的政策不断推进,居民购房压力将逐渐减轻。预计未来,居民或许只需投入 5 年或十年家庭收入即可买房,这将使百姓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消费。房价的合理回归将促进消费能力强的中国市场真正形成。一方面,合理的房价将降低居民的生活成本,使他们能够将更多的资金用于其他消费领域,如教育、医疗、旅游等。另一方面,稳定的房价也将增强居民的消费信心,提高他们的消费意愿,进一步推动经济内循环的发展。
六、经济内循环的前景与挑战
中国靠经济内循环获得发展的思路具有广阔前景。中国拥有 14 亿庞大人口,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为经济内循环提供了坚实基础。
从前景来看,经济内循环有望实现国内物价的平稳回落。随着产供销在本国完成,国内市场的供需关系将更加平衡,物价有望更加稳定。例如,国家可以通过加大国内生产、优化供应链等方式,确保像猪肉、蔬菜等生活必需品的市场供应充足,稳定价格。同时,减少对国外市场的依赖,降低国际市场波动对国内物价的影响,实现物价的平稳运行。
经济内循环还能激活消费市场。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意味着巨大的消费潜力,随着国内市场的不断发展,居民消费内需不断被激活和释放,国内大循环逐渐形成。未来国内有望成为世界一大消费市场,内需将成为国内经济增长和品牌营销的重要驱动因素。
然而,经济内循环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民间消费不足是一个重要问题。高房价压力使得老百姓生活负担沉重,难以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其他消费。收入增长缓慢也导致消费热情降温,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的滞后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消费能力。消费市场萎靡不振,高负债家庭在偿还债务的压力下减少消费支出,失业人口增加降低消费能力,民营中小微企业的困境也影响了市场的活力和就业机会。
其次,民营中小微企业发展面临困境。市场竞争激烈、资金紧张等问题制约着民营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开工率下降、生存压力增大,税负过重且税收优惠政策得不到有效落实,经营成本高,融资渠道过窄,创新水平低、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都影响了民营中小微企业在经济内循环中的作用。
经济内循环任重道远,绝非喊几句口号就可以实现。要客观面对现实,解决好面临的问题,才能实现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一方面,需要降低百姓生活压力,推出共有产权房、保障房、公租房等形式降低民众住房压力,释放消费潜力;减税降费,营造良好生存环境,促进消费;稳定物价,提高百姓收入,减轻负担,启动内需。另一方面,要吸引民间投资,打破行业垄断,让民间资本参与垄断行业竞争,提高垄断行业效率;引入混合所有制,让民间资本参与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