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胖没胖?定期测一测,马上就知道!
儿童青少年胖没胖?定期测一测,马上就知道!
儿童肥胖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运动能力和骨骼发育,还可能对其行为、认知及智力产生不良影响。更令人担忧的是,儿童期的肥胖往往会持续到成年期,增加患多种慢性病的风险。因此,定期监测孩子的体重状况,及时发现肥胖问题,对保障儿童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如何判断儿童是否肥胖
1. 体质指数(BMI)法
体质指数(BMI)是国际社会推荐的评价儿童(≥2岁)超重和肥胖的首选指标,计算公式为:BMI = 体重(kg)÷ 身高的平方(m²)。
需要注意的是,孩子每个年龄阶段的BMI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1岁时BMI值最高,随后开始下降,到6岁~7岁脂肪重聚期开始出现反弹,此后逐渐升高至接近成年人的水平。6岁及以上儿童可以通过计算自己的BMI值,与下表进行比较,来判断是否处于超重或肥胖状态。
来源:《学龄儿童超重与肥胖筛查》
2. 体格生长监测
对于7岁以下的儿童,家长应定期进行体格生长监测,包括测量身长、身高、体重,并计算BMI值。可以参考“7岁以下儿童生长标准”(WS/T 423-2022)或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儿童生长标准,将孩子的体重与同年龄、同性别和同身长的正常人群相应体重平均值及范围进行比较,从而判断是否处于肥胖或超重状态。
来源:《7岁以下儿童生长标准(WS/T 423-2022)》
3. 腰围评价法
腰围是评估腹部脂肪囤积情况的简单指标。对于7岁及以上的儿童青少年,可以参考“7岁-18岁儿童青少年高腰围筛查界值”(WS/T611-2018)。该标准以不同性别儿童青少年年龄别腰围第75百分位数和第90百分位数作为正常腰围高值和高腰围界值点,当儿童腰围≥同年龄同性别儿童腰围的P90时,提示可能存在中心性肥胖。
来源:《7岁-18岁儿童青少年高腰围筛查界值(WS/T611-2018)》
4. 体成分分析
体成分分析是通过专业设备测量体内脂肪含量、体脂率、体重等指标,能够更全面、精准地评估儿童的营养状况。虽然我国目前还没有关于儿童体成分的具体标准,但通过观察体脂率的前后变化,也可以了解儿童肥胖的发生和变化,有助于制订个性化的体重管理计划。
儿童健康检查和监测频率建议
儿童常规健康检查一般在婴儿期至少4次(分别在3、6、8、12月龄),1~2岁儿童至少每半年1次,3岁及以上儿童至少每年1次。家长可根据儿童健康状况和家庭情况适当增加健康检查频次。建议家长学会BMI计算方法,能使用生长监测图(表)监测儿童身高、体重和BMI的增长趋势,尤其对体重增长过快和超重肥胖的儿童,可采取家庭监测和机构监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每1~3个月监测1次体重和身长(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