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睡满8小时但晚睡晚起,伤身体吗?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睡满8小时但晚睡晚起,伤身体吗?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1016A092VE00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很多人选择晚睡晚起。这种作息方式真的健康吗?研究表明,即使睡眠时间充足,晚睡晚起也可能带来一系列健康风险。

晚睡晚起的危害

1. 拉升糖尿病风险

最近,在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EASD)年会上,荷兰莱顿大学医学中心公布了一项最新研究成果:相比正常作息的人,晚睡晚起的“夜猫子”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高出46%。

多位专家分析称,改变昼夜节律可能会影响皮质醇、饥饿素、瘦素等关乎胰岛素敏感性的激素系统,再加上晚睡易导致夜间进食,进而拉升糖尿病风险。

2023年,美国《内科学年鉴》杂志发表的一篇论文也给出了类似提醒:与早睡早起的参与者相比,晚睡晚起的参与者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了72%。

研究人员发现,晚睡晚起会导致不良饮食、久坐等行为增加。对不良行为调整后,晚睡晚起与糖尿病的相关性下降至19%,但仍呈正相关。

2. 可能导致“昼夜节律错位”

2022年一项纳入39项观察性研究的荟萃分析发现,跟早睡早起的“早鸟型睡眠”相比,晚睡晚起的“夜猫子型睡眠”与癌症风险增加18%、糖尿病风险增加30%、抑郁风险增加86%相关。

并且,晚睡晚起者的多个心血管代谢指标也较差,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高于早睡早起者。

研究人员指出,其原因可能与“昼夜节律错位”有关。当生物节律(如睡眠-觉醒周期、体温调节、激素分泌、新陈代谢、免疫功能和细胞周期控制)与社交活动(如工作、娱乐)和物理环境(如光照)不同步,就会发生昼夜节律错位,进而扰乱一系列生理过程,增加疾病风险。

3. 早睡早起,不易抑郁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睡眠中点(入睡时间与醒来时间的中点)每提前1小时,患重度抑郁症的风险就会降低23%。

研究人员分析,原因可能是参与情绪调节的神经递质系统(如多巴胺、血清素)的节律活动受到了影响。

人体生物钟的影响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张斌说,睡眠受昼夜节律系统影响很大。昼夜节律换种说法就是生物钟,遵守生物钟,规律作息,才能保障睡眠健康。

从心率快慢到血压波动,从内分泌调节到肠道蠕动,各项生理活动的节奏都受生物钟影响。举例来说:

  • 心率,通常是昼快夜慢、夏高冬低;
  • 血压,一般呈现“昼高夜低、两峰一谷”的趋势,即清晨610点、下午1618点达到峰值,夜里0~4点降至低谷,形成的曲线像一个勺子;
  • 肠道运动节律,与机体昼夜活动一致,表现为白天活跃、夜间减弱,所以不建议大家晚餐吃太饱;
  • 内分泌系统,一般是按照一定的周期波动,比如月经周期,再如皮质醇的分泌高峰是清晨,午夜时降至最低;褪黑素则是在夜间分泌增加,白天水平较低,两者配合,帮助机体在夜间入睡、清晨醒来。

广东省人民医院睡眠呼吸障碍诊疗中心主任医师欧琼提醒,目前没有充分的证据支持人们可以推迟入睡或减少睡眠时间,睡眠仍需保持在一个相对恒定、规律的时间范围里。

大多数人晚睡是因为玩手机导致的睡眠拖延,并非天生的“晚睡型选手”,如果条件允许,尽量还是早睡早起,以便与生物钟相符合。

实在需要晚睡,怎么减小损伤?

如果不得不晚睡,比如上夜班、出差导致的时差等,其他的生活方式就要更健康一点。晚睡时不宜暴饮暴食,白天规律锻炼、减少久坐,均衡饮食,不抽烟饮酒,保持健康的体重等等。

此外,既然睡眠昼夜节律已经改变,充足的白天休息就显得更加重要。通常成年人每天的睡眠时间是7~8小时。

适合大多数人的两个睡眠原则

好睡眠最直观的检验标准是:起床后身体舒服,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好,做事有效率,能胜任一天的工作和生活。

目前有两个公认的调节睡眠的影响因子,一个是生物钟,另一个是睡眠自我平衡。通俗点说,影响睡眠的两个关键因素是“要规律”和“要睡够”。

怎么睡得规律?

  1. 床只用来睡觉,不要在床上做与睡眠无关的事,如玩手机、看书。可以先在客厅活动,等累了再上床,这样有助于培养床和睡眠之间的条件反射。
  2. 早上起床的时间尽量规律,哪怕是周末,也不宜太晚起床。
  3. 努力改掉“晚睡强迫症”,熬夜前先想清楚,玩手机、聊天是否值得你付出早衰、变丑等代价。

怎么睡得充足?

通常,儿童青少年每天要睡810小时;成年人每天睡78小时;老年人脑代谢变慢,一般需要睡5~7小时。

  1. 尽量在晚上11点之前入睡,睡眠推迟不宜成为常态。
  2. 失眠若无法自我调整,及时求助医生。白天增加日晒和体力活动,盖厚一点的被子,卧室安静、窗帘遮光等都有助进入睡眠。
  3. 睡前尽量让神经系统镇静下来,停止剧烈运动,做做拉伸,泡泡脚,停止“我睡不着”的焦虑感,放松才能入睡。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