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常见毒蛇图鉴:形态特征与生活习性详解
中国常见毒蛇图鉴:形态特征与生活习性详解
我国地域广阔,气候温暖,很适宜各种蛇类生长。其中常见的陆地毒蛇有9种,海蛇有15种。现将这10种毒蛇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概述如下。
一、眼镜蛇
眼镜蛇科有毒蛇。头部呈椭圆形,颈部肋骨扩张,使颈部膨扁,而且颈背部色眼镜样的斑纹异常显露。身长一般1~2米,体背呈黑色或黑褐色,有个别的蛇有若干细窄的白色横纹。背鳞平滑,斜行。腹面色较浅,颈部腹面有两个黑色斑点及一黑色横带。
眼镜蛇分布于我国的安徽、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台湾、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省区。国外分布于东南亚、南亚及西亚等地区。常栖息于丘陵山坡、坟堆、灌木林或山脚水边。食性很杂,鱼类、蛙类、鼠类、蜥蜴、鸟类及鸟蛋、家禽蛋类等均吃。卵生。多表现为向阳性,常于白天活动,耐热性较强,气温在35~38°C的阳光下也能忍受。被激怒时攻击性强,常发出“呼呼”声。毒液为混合毒。
二、眼镜王蛇
眼镜王蛇科有毒蛇。头部呈椭圆形,颈部能膨扁,前半身亦可竖立。全长一般在2~3米,最长可达6米。颈背没有白色眼镜样斑纹,颈腹面也没有黑色斑点及横带,但体背黑褐色或黄褐色具有白色镶黑边的横纹40~50个,在头背顶鳞之后多了一对大型的枕鳞。
眼镜王蛇分布于我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台湾、贵州、云南等省区。国外分布于东南亚及南亚各国。常生活在平原至海拔2000米左右的高山林木中、水旁或树洞内,能上树。白天活动,捕食蛇类、蜥蜴等。卵生。母蛇有护卵习性。眼镜王蛇性凶猛,常主动攻击人、畜,其毒液的毒性为混合毒。
三、银环蛇
银环蛇属爬行纲、蛇目、眼镜蛇科的一种剧毒蛇。体长1米左右,头部呈圆形,稍大于颈,有前沟牙,通身背面具有黑白相间的横纹,白色横纹较黑色横纹窄,占1~2个鳞片,在体部有20~30个,尾部有7~17个,腹部全为白色。
银环蛇分布于我国的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福建、浙江、云南、贵州、台湾、安徽和四川等省区。国外分布于缅甸、老挝、柬埔寨和越南等国。多栖息于平原、丘陵或山脚近水的地方,特别是长有稀疏树木或小草丛的低矮山坡、坟地、田埂、路旁等处更是它们经常活动的场所。昼伏夜出,尤以上半夜活动更为频繁。生活的最适宜温度是26~30°C,11月中旬开始冬眠,6~8月产卵,每次产卵5~15枚。食饵是鱼、蛙、蜥蜴、蛇及鼠类。该蛇性怯,行动敏捷,容易伤害人、畜,其毒液毒性剧烈,以神经毒为主。
五、五步蛇
五步蛇分布于我国的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等省区。国外仅越南北部有此种。常生活于山地、树木较多的落叶堆或岩隙间、山路边,草丛都有栖息,白天多盘卷不动,头部位于当中,吻尖向上。行动缓慢很少活动,一旦受到惊动,则猛烈袭击。常于阴雨天气活动如不受惊扰,一般不会主动咬人。捕食以鼠、蛇、鸟、蜥蜴、鱼类为主。卵生。毒腺大,毒牙很长,属管牙类,而且毒性强,毒液为溶血毒,人被咬后如不能及时治疗,常有生命危险。
六、竹叶青蛇
竹叶青蛇别名刁竹青、小青虫、红眼睛、青竹蛇、青竹标、焦尾巴、绿牙蛇等。体长0.5~1米,头部呈明显三角形,头背被小鳞片,眼睛红色,体背和两侧都是鲜绿色,腹面为浅绿色,两侧各有一条黄色、弯世乎白色或红白两色的纵线纹,尾背和尾端都为鲜红色。尾巴较短,具有缠绕性。
竹叶青蛇主要分布于我国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国外分布于越南、缅甸、泰国、印度等国。常生活于海拔150~200米的山区溪边及草丛中,山区的竹丛、稻田及住宅旁的瓜棚杂草中也有发现。昼夜活动,夜间活动频繁,以捕食青蛙、蜥蜴、鸟类和鼠类为生。卵胎生。其毒液为血循毒。
七、烙铁头蛇
烙铁头蛇又名龟壳花蛇、恶乌子、金钱豹、笋壳斑、吊树猫、蕲蛇盖、野猫种等。体长0.7~0.9米,最长可达1.3米。头部明显呈三角形,颈细,形如烙铁,故称烙铁头,头背都是小鳞片,体细长,尾长而末端细,有缠绕性。体背面为淡棕色或棕褐色,背脊上有行暗紫色波状纹,腹面浅褐色,散以深棕色细点。
烙铁头蛇分布于我国的安徽、江西、福建、台湾、浙江、河南、湖南、广东、广西、甘肃、四川、贵州等省区。国外分布于越南北部及缅甸北部。常生活于丘陵及山区的灌木、溪边、竹林或主宅区附近,亦可随柴木搬动而进人室内。以鸟及鼠类为食,常于夜间活动。卵生。毒液以血循毒为主。
八、蝰蛇
蝰蛇又名圆斑蝰、古钱窗、金钱豹、金钱斑等。体长1米左右,火较大,略呈三角形,与颈部有明显区别,体粗壮而尾较短,头背面被着起棱的小鳞片,体背棕灰色,头背有三块圆斑,体背也有三三个纵行大圆斑,背脊一行圆斑与两侧交错排列,圆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镶以黄白色边。腹面灰白色,有3~5行近于半月的深棕色斑。
蝰蛇分布于我国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省区。国外分布在缅甸、泰国、巴基斯坦、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国。常栖息于平原、丘陵或山区,活动场所是田野,或在龙舌兰和仙人掌等植物下盘位成团,日夜都有活动,以鼠、鸟、蛇、蜥蜴及蛙类等动物为食。卵胎生,一般一条母蛇能产仔30条左右,多者可达63条。行动迟缓,受惊扰时常发出“吁吁”声,其毒液的毒性以血循毒为主。
九、蝮蛇
蝮蛇又名地扁蛇、土虺蛇、狗屎朴、灰链鞭、烂肚蛇、七寸子、麻七寸等。头呈三角形,有颊窝,吻鳞明显,鼻间鳞宽,外侧缘尖细,背鳞明显,全长60~70厘米。背面灰褐色,头背有一深色八字形斑,颞部有一镶黑色边的细白眉纹,躯干背面斑纹较大,一般有2行深褐色圆斑,左右交错排列,有的有深浅相同的横斑,或有分散不规则的斑点,体侧有一列棕色斑点,腹面灰白或灰褐色,杂有黑斑。
蝮蛇分布很广,我国东南沿海水网地区、东北平原、黄土高原、秦岭山地、新疆及内蒙古草原,到处都有它的踪迹。平原、丘陵、山区等各种环境都可以生活。常栖息于坟堆、草丛、乱石堆及田野上,多盘曲成团,如狗屎样。属于北方类型的蝮蛇,耐寒性强。以蛙、鸟及鼠类为食,也能吃鱼类、蛇类及蜥蜴。卵胎生。产出的幼蛇吃蜈蚣等节肢动物,其毒液为混合毒。
十、青环海蛇
海蛇科与眼镜蛇科一样,都是具有前沟牙的毒蛇。世界已知心.50多种海蛇,我国15种,广西沿海所产的海蛇有青环海蛇、卟纹海蛇、淡灰海蛇、平颏海蛇、小头海蛇和海蝰6种。
海蛇由于终年生活于海水中,所以它们的形态有一些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