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君子六艺之乐艺】——乐器篇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君子六艺之乐艺】——乐器篇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304/14/17526869_1116074594.shtml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君子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乐艺"主要指的是音乐和乐器。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古代乐器的发展历程及其文化内涵,特别是古琴这一最具代表性的乐器。

乐器的由来

乐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我国音乐发展的实际水平,以及当时的文化观念形态。现在想要彻底了解我们国家最初的乐器的全部面目已经不可能,其中的大部分已经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是根据中国丰富文史典籍以及目前的出土文物,我们还是能够大致了解先民们当时所使用的乐器。

音乐早期也被称为金石之乐或者金石之声,以夏商周为界,最早期出现的乐器是以石头、动物骨骼、陶土制作的鼓、磬、笛等一类乐器,然后慢慢出现了利用皮革、木材、丝等材料制作的乐器,到夏商周开始,随着青铜工艺的出现及成熟,整个中华文明步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乐器的发展也迎来了大爆发,出现了以钟、博、为代表青铜乐器。

让我们先来感受一下这些最古老的乐器:


贾湖骨笛:《舞阳贾湖骨笛的测音研究》一文对1987年的河南舞阳贾湖骨笛的测音工作做了详细阐述。测音对象为M282:20号骨笛,演奏方式采用斜吹。最后的结论是:“这支骨笛的音阶结构至少是六声音阶,也有可能是七声齐备的、古老的下徵调音阶。”


*陶寺石磬:*陶寺遗址代表性乐器。石质。由青灰色石灰岩打制而成,倨句形,外形粗陋,未经琢磨。在大墓中与鼍鼓同出,上端两面对钻一孔用以穿绳悬挂。器物一般通长80厘米,器形之大,十分罕见,故称巨磬或特磬,为当时的重要礼乐器。


*陶寺鼍鼓:*木质,鼓身呈竖立桶形,由树干挖制而成,外壁施粉红或赭红色底,以白、黄、黑、宝石蓝等颜色绘出几何形、云雷纹等图案,十分精美。出土时鼓皮已朽,鼓腔内散见鳄鱼骨板数枚至数十枚不等,可证原为鳄鱼皮蒙鼓,即古文献中所言的“鼍鼓”。在墓中成对出土,为当时的重要礼乐器。


*陶寺陶鼓:*泥质灰陶。器形似长颈葫芦,筒状,圆鼓腹,颈、腹之间置双耳,腹底部有四个小孔,可能是发音孔。筒口下有一周圆乳钉状小纽,筒身磨光,腹部饰绳纹,并用泥条堆成网格状图案。器物上下口相同,在大墓中常与鼍鼓、石磐同处,可能是古文献中“以瓦为匡”的“土鼓”,为当时的重要礼乐器。


*陶埙:*商代中期1950年河南辉县琉璃阁150号墓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陶埙3件,一大二小,器型相同,平底卵形,顶端有1吹孔,腹部有5个音孔,前面3个,后面2个,制作精细,二小埙形制及尺寸极为相似。

西周礼乐之器

先秦宫廷艺术以金石之乐为标志,是我国器乐发展史上的第一座高峰,是从它形成的脉络来看的,这个脉络形成是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商代对前代乃至更古老的华夏传统乐器的继承比较直接,它继续沿用着源自原始社会的不少乐器。

但是随着商代迈入“青铜时代”,青铜乐器开始大量出现,到武王伐纣,西周建立后,周公制礼作乐,宫廷雅乐和社会音乐都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周朝乐器呈现出极其繁荣的景象。

尤其是在宫廷礼仪、祈福、祭祀等重要活动中使用的钟、鼓类金石乐器,以其所特有的威严、肃穆的象征性和威权性而备受推崇。周代乐器品类众多,仅见于记载的就多达一百三十余种,用于雅乐的就近九十种。

据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统计,仅《诗经》各篇提到的乐器就有二十九种。尤其青铜金石类乐器的品种、材质、铸造和制作技艺的智慧含量为世界之最,当是问之无愧的。

让我们再来观赏一下当时的青铜乐器


逨钟


秦公镈乙

中国古代乐器的最高成就——编钟

从西周开始,自周公制礼作乐,周室集合了以前的部族社会,以及夏、商以来大部分乐器于一身,并进行了革新与发展,音乐理论也基本发展成型,当时根据乐器的材质和发声的原理,将乐器分为八类,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合称为“八音”。

《礼记·明堂位》:“拊搏、玉磬、揩击、大琴、大瑟、中琴、小瑟,四代之乐器也”,及“夏后氏之足鼓、殷楹鼓、周县(悬)鼓。垂之和钟、叔之离磬、女娲之笙簧”等。

礼与乐的相配也十分详细,例如《周礼·春官》记:祀天神,用“雷鼓灵鼗,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祭地祇,用“灵鼓灵鼗,孙竹之管,空桑之琴瑟”;.........。

随着中国文明的演进,以人为本,礼乐为核心的文明形态在西周的正式确立,同时得益于青铜铸造技术的发明与繁荣,出现了让现代人都惊叹不已的乐器——编钟,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最高的音乐成就。西周礼乐制度的确立,把编钟推到了礼之重器的顶峰。


*曾侯乙编钟:*据考证为战国早期曾国国君所有。曾侯乙编钟的出土轰动全国、震惊世界,它是由45件甬钟、19件钮钟和1件镈钟组成。基本音列为七声音阶,十二律具备,可悬宫,其音域达五个八度。战国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此套编钟向全世界展示了它在乐器领域中的多项世界第一。曾侯乙编钟拥有已知最为完整的周代乐音系列及其乐律称谓体系。同时,作为礼乐之器它还蕴含着丰富的礼乐文化思想,是公元前5世纪中国文明的一个璀璨的缩影,它代表了中国先秦礼乐文明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

礼崩乐坏与诸子百家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最为灿烂辉煌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的大变革时代,并且奠定中国此后两千多年的基本格局。周王室的礼乐制度伴随着各大诸侯国之间的连年征战而逐渐瓦解。


以钟磬、金石之乐为特征的宫廷仪典雅乐,也随着周王室的衰微而逐渐被丝竹乐器为代表的民间新乐所替代,金石之乐也慢慢地失去了昔日的光彩。而古琴却在这个时期成为天下士人最为钟爱的一种乐器。

“士无故不撤琴瑟”(《礼记·曲礼下》),生动地道出了当时士与琴乐的密切关系。“《诗》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孔子和门徒们也时常弦歌不辍。我国古人以“琴、棋、书、画”为四大修养,古琴列于首位。

为什么古琴会成为君子六艺中乐艺的特定乐器?

古琴是我国最为古老、也最能代表中国礼乐文明的特性并且流传至今的一种弦乐器。

古琴的源流众说纷纭,《琴当序》中记载:“伏羲之琴,一弦,长七尺二寸。”东汉恒谭《新论·琴道》:“神农之琴,以纯丝做弦,刻桐木为琴。”司马迁《史记·乐书》道:“故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这些传说固然无从考证,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古琴存在的时间非常久远,以及人们对于它的尊崇。

《诗经》上也有着很多与琴相关的诗句:
《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诗经·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诗经·小雅·鼓钟 》:“鼓钟钦钦,鼓瑟鼓琴”。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至少在西周时期古琴就已经受到广泛的喜爱。《琴道》和《白虎通》记载了早期儒家对于古琴的思想,他们认为琴的形制法于天地,能“通万物而考治乱”“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琴之言禁”“琴德最优”,能使“君子守以自禁”;琴曲称“操”、称“畅”,包含“穷则独善身而不失其操”,“达则兼善天下,无不通畅”的深意。

曾侯乙十弦琴
枣阳九连墩战国十弦琴
唐大圣遗音

在历史上,古琴从诞生开始就被赋予沟通天地的作用,带着浓厚的文化色彩。

古琴长度约为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古琴外观形状分别与人体身形相对应,可分为琴头、琴颈、琴肩、琴腰、琴尾、琴足,为人琴合一之意;古琴底部平,上表为弧形且中部凸起,为表天圆地方。琴前广后狭,为征尊卑之别。

宫、商、角、徵、羽五弦既“五行”——金、木、水、火、土。也可象征“五伦”,即父子、君臣、夫妻、兄弟和朋友。后来增加的第六、第七根弦称为文、武二弦象征君臣之合恩。

十三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徽代表闰月亦为君位。古琴三种音色分别为:泛音、散音和按音,泛音法天,散音法地,按音法人,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

关于古琴,太史公在《史记——乐记》还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论述:

“夫上古明王举乐者,非以娱心白乐,快意恣欲,将欲为治也。正教者皆始于音,音正而行正。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故宫动脾而和正圣,商动肺而和正义,角动肝而和正仁,徵动心而和正礼,羽动肾而和正智。故乐所以内辅正心而外异贵贱也,上以事宗庙,下以变化黎庶也。琴长八尺一寸,正度也。弦大者为宫而居中央,君也。商张右傍,其余大小相次,不失其次序,则君臣之位正矣。故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夫礼由外入,乐自内出。故君子不可须臾离礼,须臾离礼则暴慢之行穷外;不可须臾离乐,须臾离乐则奸邪之行穷内。故乐音者,君于之所养义也。夫古者天子诸侯听钟磬未尝离于庭,卿大夫听琴瑟之音未尝离于前”。

由此可以看出为什么古人感叹:“君子无故,不撤琴瑟。”了!

古琴身上,有天、地、年、月、君、臣、文、武、山、水、时间、空间.......。这些都是中国人对于人性和天地万物的感受,也是中国人对于生命境界的不断追求和表达。

古琴早已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中华礼乐文明的载体,承载着中国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家园。“乐者,天地之和也”,古琴以其悠远的历史、完备的形制、和静清远古淡恬逸的琴声、特有的演奏礼仪,展现了中国礼乐文明的魅力,乐艺也确定了以古琴作为其最主要的教授乐器。

古琴是华夏文明的一座宝库,一条贯穿古今的生命线,是乐艺所有乐器的一个代表,它让我们能够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一种心灵的归属和安宁。

在这个快速变化和多元化的时代,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和传承古琴这一瑰宝,让它继续发挥它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一份优雅和智慧。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