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南:让非遗传承“活起来”更精彩
龙南:让非遗传承“活起来”更精彩
近年来,江西省龙南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国企投资和民间资本参与等方式,龙南市不仅保护修缮了大量客家围屋,还建设了多个非遗传承所,推动非遗文化在传承中"活起来"更精彩。
近年来,江西省龙南市根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遗传承保护工作方针,通过强化资金保障、拓宽筹资渠道,创新发展模式,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推动非遗文化在传承中"活起来"更精彩。
江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香火龙"。徐晓虹 摄
财政专项资金支持。近年来,龙南争取各级财政资金投资3.96亿元,每年设立1000万元的围屋保护奖补资金。保护修缮了7个中国传统村落、11个省级传统村落,51座围屋,282栋传统风貌建筑,建成非遗传播基地3个,非遗小镇2个,非遗传承所 9个,有力保护了文化遗产承载的历史信息,留住文化根脉。同时,龙南市共设立赣南客家围屋营造技艺(国家级)、杨村米酒酿造技艺(省级)、龙南客家山歌(省级)等15个非遗传承所,累计开展传承传播活动360次,受众达16000人次,有效推动了非遗技艺的传承活化。
江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南杨村米酒"。叶婷婷 摄
调动国企参与投资。由市国有企业参与,预投资7.25亿元,将武当镇岗上村20座围屋群开发建设成了"世界客家第一村",即在还原客家围屋原貌的基础上,对围屋群进行修缮改造,丰富客家传统文化体验,打造了集文化展示、交流、体验、养生度假于一体的"世界客家第一村";由市国有企业参与,预投资6亿元,将渔仔潭围区域建设民宿小镇,引进花漾年华、栖一树、夏公馆等10余家特色品牌民宿落户,在全省首创"宿集"模式,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后花园围屋主题高端品牌民宿旗舰项目和精品旅游休闲度假胜地。诸多客家围屋由此被激活盘活,实现了老屋变民宿、围屋变景区的华丽蜕变。
客家奶奶正在编织赣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织带"。叶焰倩 摄
鼓励民间资本加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围屋保护,发起"百家企业认领百座围屋"活动,吸引捐赠资金9480万元修缮围屋,组织社会力量修缮围屋51座。同时,依托围屋保护奖补资金的作用,鼓励当地村民积极自主修缮,促进围屋"复活";深入挖掘客家文化内涵,推动非遗文化在传承中"活起来",以香火龙、板凳龙、冬头帕等为代表的非遗产品经过重新编排包装开始以商品化的形式进入市场,为非遗产品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另外,龙南市还连年举办客家米酒节,积极在杨村米酒的包装设计上下苦功,提升产品附加值,探索"电商+文化"模式,开拓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据不完全统计,现如今龙南市每年销售米酒约100万公斤。杨村米酒酿造技艺的传承发展也盘活了乡村闲置空房,吸引了一批人才返乡创业,带动了一方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