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抗旱稻佛山首秀“安营扎寨”! 全国瞩目大塘镇农业现代化转型的创新实践
节水抗旱稻佛山首秀“安营扎寨”! 全国瞩目大塘镇农业现代化转型的创新实践
佛山市三水区大塘镇正掀起一场农业革新浪潮!近日,一场意义非凡的现场会在大塘镇举行,来自全国多个省市的专家与领导共聚三水区大塘镇,见证华南农业大学节水抗旱稻在复垦耕地上的成功应用。此次合作,由华南农业大学、三水区大塘镇人民政府与三水区澳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强强联合,共同开启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篇章,为全省水稻生产的绿色低碳转型树立了标杆。
图为:节水抗旱稻田。(华南农业大学宣传部供)
这一新型水稻品种在大塘镇的深度实践,不仅为粮食安全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线,更是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百千万工程”的生动写照。大塘镇正以科技为翼,绿色为舵,通过产学研深度合作,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新品种节水抗旱稻
一次农业领域降碳节水的“蓝色”革命
踏入澳农公司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映入眼帘正是一片生机勃勃的节水抗旱稻田,夏日的微风吹拂而过,一株株挺拔的稻穗随风轻摆。
这片约800亩的稻田尤为特殊,基地是沙土地,这在传统水稻种植中并不常见。通常,水稻需要依赖充足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才能茁壮成长。澳农基地总经理吴坚介绍,这片土地原是一片香蕉林,经过年初的土地整治与复垦,转型为稻田,但面临着沙质土壤带来的诸多挑战:保水保肥能力不佳,土壤结构尚未形成稳固的犁底层,加之灌溉设施尚不完善,使得普通水稻的种植在这里显得尤为困难。面对这一自然条件的限制,澳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大胆引进新型水稻品种——节水抗旱稻旱优73与旱优78进行种植,进行一场创新性的示范种植尝试。
图为:节水抗旱稻种植在沙土地上,依然挺拔。(华南农业大学宣传部供)
何为节水抗旱稻,顾名思义,是兼具水稻高产优质与旱稻节水抗旱特性的创新水稻品种,具有节水抗旱、高产优质、省肥省药、环境友好、节本增效等特点。节水抗旱稻的辉煌成就,不仅体现在其荣获的2013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及202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上,更在于它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与显著成效。研发者华南农业大学节水抗旱稻绿色产业研究院院长罗利军表示,这些稻种能够在减少灌溉用水50%以上的同时,还能显著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达30%,且产量与品质甚至有所提升,真正做到了“少水多收”。
在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如何通过科技创新走出一条提高粮食产能并走向低碳环保高效的农业发展道路,节水抗旱稻无疑提供了一剂“良方”,引领了水稻生产的“蓝色革命”。
炎炎烈日下,金黄色的稻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节水抗旱稻的特色在大塘镇这片稻田上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即将迎来丰收的季节,预计亩产量将超过500公斤,远超广东水稻种植的平均水平。节水抗旱稻在三水大塘的示范种植意义非凡,将为广东乃至全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节水抗旱稻与三水区的双向奔赴
书写农业绿色发展新篇章
在佛山市北向战略的浪潮中,三水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前瞻性的发展眼光,担纲佛北大开发主力军。这片三江汇流、自然恩赐的沃土,作为佛山市的第二大产粮区,为粮食安全和农业经济发展贡献着重要力量。
图为:佛山市三水区节水抗旱稻产业园成立。(华南农业大学宣传部供)
面对广东省粮食产能的短板,每年高达400万吨的大米缺口及不足30%的粮食自给率,三水区作为农业重镇,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引进高质、高产的节水抗旱稻,正是三水区为确保“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而迈出的坚实步伐。此次节水抗旱稻的示范种植,在佛山市尚属首次重大尝试,与三水区的相遇是一场注定将共同书写农业绿色发展新篇章的“双向奔赴”。
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一直是三水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根基。在积极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和实施“百千万工程”的战略背景下,节水抗旱稻的引进,无疑为三水区的农业产业升级和现代化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坚实支撑,以及龙头企业引领的现代农业产业格局,共同为节水抗旱稻提供了最为适宜的生长环境和广阔的发展舞台。
这场“双向奔赴”,不仅是自然条件的相互吸引,更是发展理念的深度契合。值得一提的是,华南农业大学节水抗旱稻绿色产业研究院、澳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与三水区大塘镇人民政府的三方合作,更是为节水抗旱稻在三水区的落地生根提供了强大的科研、政策和产业化支撑。
三方合作成立的“佛山市三水区节水抗旱稻产业园”,不仅汇聚了顶尖的科研力量、政策资源和产业化经验,还实现了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华南农业大学的科研实力为节水抗旱稻的选育与推广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三水区大塘镇人民政府的优惠政策和补贴措施,为项目的顺利实施铺设平坦的道路;而澳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产业化运作,则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节水抗旱稻的规模化种植与产业化发展。
节水抗旱稻在三水区的示范运用,不仅是三水区农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更是我国农业绿色转型与产业升级的生动实践。这一成功模式,也将为三水区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农业这张名片增添更加璀璨的光芒。
以农业科技为关键驱动力
走都市农业深度转型之路
作为三水区农业三产融合发展的前沿阵地,节水抗旱稻的种植地大塘镇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行动力,踏上都市农业深度转型的征途,以农业新质生产力为核心引擎,赋能“百千万工程”深入实施。引进节水抗旱稻的种植并非偶然,而是大塘镇精心布局、科学规划的必然结果。
图为:大塘镇。(江健摄)
在这场农业转型的时代浪潮中,大塘镇展现了其前瞻性的战略规划,精心绘制融合现代农业、生态绿轴、都市田园、观光文旅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城镇发展模式,并以实际行动深度挖掘农业的多元价值,显著提升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农业科技作为大塘镇探索都市农业深度转型的关键驱动力,始终被置于重要位置。正如华南农业大学校长薛红卫提到,在特定区域的种植条件下,提升农业的新质生产力是产业发展的未来前景。未来,通过新型的农业产业、新的种子、新的栽培方法和技术,以及新的管理模式整体创新,农业科技对农业产业的提升推动具有重大的潜力。
大塘镇深谙此道,集约了千亩连片土地,与澳农公司携手打造广东首个规模化“航空玉米稻”种植基地。启动总投资达500万元的广良增资扩产项目,以良种良法为引领,带动全镇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节水抗旱稻的示范种植,更是大塘镇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的又一重要成果,深刻展现了现代农业科技的魅力。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大塘镇不仅仅依靠自身的辛勤耕耘,更通过与种业领军企业和顶尖科研院所的深度携手,共同绘制了一幅农业发展的新蓝图,成功引进广东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华南农业大学节水抗旱稻绿色产业研究院等高端科研力量,组建了由行业精英领衔的专业指导团队,大塘镇正逐步构建起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体系,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农业领域的领先地位。
如今,大塘农业的丰硕成果令人瞩目。众多健康、绿色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如大塘黑皮冬瓜、翡翠碧绿节瓜等,已成为大塘镇农业发展的闪亮名片。这些品牌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卓越的品质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进一步提升了地域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
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道路上,大塘镇同样展现出了非凡的创造力,充分利用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打造了一场场农文旅盛宴。譬如,一年一度引爆乡村热情的冬瓜王大赛、劲农腊味美食节等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项目,为游客提供了亲近自然、体验农耕文化的机会,还促进了农业与旅游、文化的深度融合,为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大塘沃土盈丰岁,农业新篇展眼前。一个生机勃勃的三水区大塘镇,正昂首阔步向我们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