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佛教天龙八部到《神龙护法》
从佛教天龙八部到《神龙护法》
佛教中的“天龙八部”是一个独特的护法神体系,其中“龙众”占据重要地位。而在中国文化中,龙的形象更是源远流长,早在六七千年前就已形成。随着佛教的东传,佛教中的龙与本土龙文化逐渐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这一文化融合过程。
天龙八部是佛经中常见的“护法神”,它指的是佛教护法神队伍中以“天众”、“龙众”为首的八种神话种族。因天众和龙众福报最大,所以为八部众的上首,称为“天龙八部”。八部包括:①天众、②龙众、③夜叉、④乾闼婆、⑤阿修罗、⑥迦楼罗、⑦紧那罗、⑧摩呼罗迦。
许多大乘佛经叙述佛向诸菩萨、比丘等说法时,常有天龙八部参与听法。如《法华经·提婆达多品》中云:“尔时娑婆世界,菩萨、声闻、天龙八部、人与非人,皆遥见彼龙女成佛,普为时会人天说法,心大欢喜,悉遥敬礼。”
《神龙护法》加龙 作
中国龙的形象诞生要比佛教早的太久太久了。有充分的证据证明,龙崇拜早在六七千年前在中国便十分普遍,龙文化是中国的本土文化,而不是外来文化。而目前所见印度龙的最早考古资料是公元前一世纪的壁画《龙王及其家族》和纪元前后的《龙族向菩提树礼拜》,晚于中国的辽宁查海石块龙约五千年。
从一些迹象来看,印度佛教中的龙是由中国传去的,经过印度人的再创造,成为“龙王”。而后随着佛教的东传,龙王崇拜也随之传入中国。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龙王信仰也得到迅速流传。
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中,“龙”是一种神异的动物。其形象有多种,在阴阳宇宙观中代表“阳”,是中华民族的象徵和古代王室的标志。华夏民族的祖先炎帝、黄帝,传说和龙皆有密切的关系。《黄帝龙轩辕氏龙图出河》(《竹书记年》)中记载:“炎帝为其母感应“神龙首”而生,死后化为赤龙。”因而中国人皆自称为“龙的传人”。佛教传入中国后,佛经中的“龙”与中国人本身崇拜的“龙”很快在形象和信仰上融合统一。
在中国文化中,龙象征着吉祥力量和独立,龙的威严形象代表着无上的权力和尊贵,同时也寓意着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神龙是佛教天龙八部护法之一,具有广大的神威力,他们都曾在佛前发下大誓愿,要护持佛法及修行佛法的人。龙王护法,对修行人的护持力量非常大,他们为了增强人们对正法的信心,会慈悲地满足人们的善愿。
佛教的创立时间是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为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城释迦族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大约在公元二世纪中叶传入中国汉地,至今历经近二千年,它早已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天龙八部的“龙众”一部也早已与中华龙文化融为一体了。